APP下载

陈曙明和田攻玉

2009-03-30郭占发

中华儿女 2009年3期
关键词:和田玉雕艺术

郭占发 柳 林

眼前这个不过38岁的年轻人,有着诗人情怀,学人风度,竟还拥有“中国十大玉雕艺术家”之一的终身荣誉称谓。他身材偏瘦,戴一副精致的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一杯香茗,品出他通达古今的渊博学识。他引经据典,谈锋爽健,文学、玉学、美学,上下五千年,无所不晓,且常有惊人之语令人振聋发聩;

一把古琴,他兴致勃然而起,抚琴长啸,扣弦而歌,王维的《阳光三叠》、李白的《关山月》、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琴韵悠扬,如流泉从他指尖飞流而下;

一副画案,他信笔走图,或泼墨写意,或工笔细摹,山水、人物、风景、小动物,栩栩如生,跃然再现;

更堪比他的主要专长——玉雕。一件件产自和田本土的玉石仔料,即便毫不起眼,丑陋难看,经过他神奇的双手,总能赋予其鲜活的艺术生命,摇身变成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诸如《色即是空》、《海之女》、《谁主沉浮》、《英雄泪一辛弃疾》、《化蝶》、《柳永与雨霖铃》、《于阗姑娘》、《于阗国王泪挽班超》、《梦中的楼兰姑娘》、《香妃》、《敦煌梦影》等等。

陈曙明,这个虽土生土长在和田、然却是支边青年第二代的玉雕奇人,就是以如此生动的具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少年的梦想与机遇

陈曙明祖籍四川隆昌,出身书香门第。祖上曾任清末翰林院大学士。民国时期,爷爷毕业于峨眉士官军校,他文武兼备,知书达理,本来仕途顺畅,却因痛恶官场愤而离职回乡。从小上过私塾的父亲,也自幼喜欢画画和书法,在乡里很有点名气,十几岁时,就跟随老师给村里人家写春联。1960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到新疆,最后落户和田。这使得出生于此的陈曙明成了地道的和田“原住民”。

对陈曙明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大哥,兄弟俩年龄虽相差15岁,但志趣相投。哥哥从小就酷爱画画,长大后拜名家为师,进步神速。时值“文革”期间,高中尚未毕业就被喀什师范学院美券专业招生老师发现,却因爷爷的所谓“历史问题”政审通不过,哥哥上大学学习美术的志愿最终没能如愿。

哥哥的遗憾成了陈曙明奋发的动力。他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上小学时,他把父母给他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用来买纸笔,买小人书和连环画。照着上面的人物专心临摹。由人物,及花草、树木、房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有一次在班上上绘画课,刚好画自己的同桌,他仔细观察同学的面部特征,尤其是眼神,反复地画,画得越来越像,同学们常常传着欣赏他的画作,大家都说像,老师也称奇。心想,如此小的年纪就有了层次感、立体感,就有了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实在是天赋,将来定成大器。上初中后,陈曙明开始学习国画、油画,后来,他的这一爱好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被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看中并收为学生,系统地教他学习素描、油画、雕塑等知识。再后来,尤其又遇到著名书画家王念慈老先生、新疆艺术学院著名美术评论家史晓明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攻读经史子集、儒道禅理、美学理论,进行西域艺术考察和玉雕美学研究等。还发表了多篇玉文化及玉雕艺术论文。这些学习和艺术实践的经历,更为陈曙明日后的艺术玉雕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9年7月,陈曙明进入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这虽没有完全实现他哥哥的梦想,但文学同样也是他自幼的最爱。一进学校,他就一头扎进书海里,刻苦攻读,几乎每天都读到深夜两三点钟。有时困了,他就喝浓茶,再困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洗头,颇有一股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他遍览中外文学名著,深钻文艺理论,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在校期间,生活非常俭朴,一个馒头、一碗米饭,就点咸菜就行了,省下钱来买书。上了两年大学,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竟还存了三千元钱,回和田后,他交给了父母。

大学毕业后的陈曙明,被分配到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人生颇有戏剧性,转了一圈后,走向生活的第一站,竟还是与自己从小的爱好搭了界。但此时的他只是在“外围”溜达,领导欣赏他出色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才华,叫他做秘书工作。此际,他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在和田城里渐渐小有名气。直到1992年9月,领导见他不仅文章写得好,且还有相当厚实的美术基础,便选派他到江苏扬州玉器学校玉器雕琢设计专业学习,苦读玉文化理论。蓦然间,一扇神奇的大门向他缓缓启开,看到一件件玉器在玉雕师傅的手里活灵活现地展露风采时,他感到非常神奇,仿佛是心有灵犀,他一下子爱上了这个专业。以后他又自费到新疆艺术学院和南京大学美术专业进修深造,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定位:这一辈子要和玉结下不解之缘!

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腾飞的翅膀在创业的磨难中炼成

和田,那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和田古代被称为“玉都”,和田玉驰名天下。

1995年,陈曙明在经历了反复摸索实践之后,选用一块不到一寸的和田羊脂玉,牛刀初试,一气呵成,雕琢出一尊美丽洁白的玉观音,温润剔透,五官生动,富有灵气,就连额头上的宝珠都粒粒可数。这件玉器在和田工艺美术公司的玻璃柜台内一放,让人连声赞叹,许多人争相购买。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从此他愈发潜心钻研,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6年,陈曙明因故离开了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新疆地矿局和田地质十大队领导慕名通过人才交流会录用了他,请他到下属的宝地玉雕厂任厂长兼设计师。时值改革之风已吹遍和田绿洲,陈曙明初生牛犊不怕虎,于1997年承包了玉雕厂。承包后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他的想像,当时玉石市场疲软,业务很不景气,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又缩水,资金周转不开。面对重重压力,为了给工人们发工资,为了完成承包上交的任务,陈曙明带着大家日夜加班,他本人经常加班到凌晨五六点钟,天亮了他才回家休息,睡上三四个小时后又来上班,极度的劳作,累坏了他的身体,他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落满了工作室,很快他又患上了颈椎病等职业病。在他困难重重、四面楚歌的时候,偏偏“船破又遇顶头风”,一天深夜,贼人入侵,爬到房顶上挖了个大洞,跳进屋里,把厂里的产品几乎洗劫一空。厂子近于破产,工人走了,上级单位提出终止承包合同。陈曙明这次算是赔了个底朝天。

何为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乃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玉的最大特点就是:玉坚硬,声悦耳,质细腻、清润光泽,晶莹端美。生长在和田玉的故乡,立志一生与玉结缘的陈曙明,其顽强的毅

力就像和田玉一样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他没有就此倒下,而是迎难而上,再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连父亲的退休金都垫上了,以真诚的态度重新招回了工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陈曙明通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玉雕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考察,得出一个结论:玉雕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关键在于题材要创新,作品要上档次。我国玉雕的题材仍然沿袭着几千年的传统,作品不是佛教人物就是吉祥物,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更没有发展。这样的作品就算好的也仅是对博物馆的重复,差的也不过是流行商品,

陈曙明针对和田盛产的仔玉质地细腻、色泽绚丽多彩、体积小的特点,以此为载体,微刻微雕为手段,融合现代气息,结合文学内容,表达西域粗犷豪放、自由热情的审美情趣,独树一帜,进行了艰难的艺术创新。经过摸索、钻研,第一批玉雕作品问世了,由于内容技法新颖,构思巧妙,造型美观,很快受到大家的喜欢和青睐。

陈曙明趁热打铁,采取“以商养艺”的办法,一边雕刻客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作品,一边进行“由匠人到艺术家”的蜕变。1998年9月,陈曙明先生带着他的玉雕作品初次亮相于“乌洽会”,一举受到业内许多专家及广大客户的大加赞赏。以此为开端,十几年来,他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艺术天空。他的作品像一股清风,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疆内外当代玉雕艺术的一枝奇葩,大放异彩。

玉如其人。嬗变在工匠与艺术家的分野中

中国玉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玉雕艺术集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线造形”,充分体现艺术形象上的“传神写照”和“诗情画意”的内在神韵。

中国的传统艺术思想是儒道释的融汇,玉雕艺术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人合一”。陈曙明在艺术创作上继承发扬了前人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他个性化的风格。他集中国文化艺术及绘画传统与雕刻艺术为一体,以玉雕琢磨工具代替了画笔、雕塑刀,运用“斩、淌、勾、拖、勒、顶、压、撞、镂”等表现手法,结合平面雕、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艺,倾注创作激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思想。他的作品不仅有饱满、炽热的创作激情,而且借鉴国画传统的写意“意境”和绘画语言,吸取了西方雕塑中的艺术语言,融入新时代气息和西域特色。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诗,一首歌,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一份真挚的情感,陈曙明把青春、热血和生命和艺术融在了一起,在人与自然和谐交流中流连忘返。

作品《海之女》,在创作过程中有一段传奇的色彩。他在父亲家的窗台上看到一块青花仔料,样子很难看,是他父亲用来磨擦胡子的。有一天他拿着这块仔料认真端祥,看着看着,灵感来了,海的女儿的形象一下子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在雕琢过程中,完全保留了青花玉天然的优美造型,巧用青黑和青白色调,创作了典型的秀雅清婉纯真的东方少女形象,笑容甜美,脉脉含情,仿佛远望情人的归来,散发出青春荡漾的情怀,缕缕飘柔长发显现出了体态幽雅,神情甜美,形成了一种朦胧幽婉的意境,堪称妙手天成之作。

人们都说玉是讲缘分的,玉有生命,有灵魂,此话不假。陈曙明就亲身经历了一个“玉缘”的奇妙故事。陈曙明平时有一个习惯,口袋里时常装几块仔料,反复琢磨设计方案。有一天,他花十几元钱买了几块仔料,其中有两块他非常喜欢,在口袋里装了半年,他打算用这两块仔料雕刻《时迁盗甲》和《武松打虎》,自己也想好了设计方案。正要动手雕琢时,2000年5月的一天下午,他骑着摩托车去见一位朋友,半路上放在包里的那两块仔料同其他钱物一块丢失了,他扼腕叹息,悔恨不已,经常思念那两块玉。两年后,有个维吾尔族玉贩子到他店里卖玉,那人一打开包裹,在一堆仔料中,那两块丢失的仔料赫然也在其中,陈曙明睹物生情,非常激动,他花高价又买回了这两块宝贝。人玉相通,失而复得。真是你对玉有情,玉对你有缘啊!他后来用这两块玉雕琢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玉雕作品评审中,他的这两件作品荣获了金奖。

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往返数千公里,先后多次到敦煌、克孜尔石窟等艺术圣地,考察绘画和雕塑艺术,临摹人物形象,体验古代传统的西域艺术审美精神。他为此创作的《敦煌梦影》、《敦煌残梦》等作品,有的获得“天工奖”,有的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作品展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牵挂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在那些令人难忘的日子里,陈曙明每天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收看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常常悲痛万分。不仅创作诗歌,还创作了微雕作品《母爱》、《心中挚情》、《雏鹰的关怀》等,以寄托他对灾区人民那份浓浓的爱心和深深的情意。但是激情未尽,于是大量收集抗震题材,丰富自己的艺术思维,准备再创作一件体型大一点的作品。由此,许多个夜晚,魂牵梦绕,辗转难眠,时时被梦境惊起。妻子起身安慰他。他说,我一躺下,眼前就浮现灾区的难民,尤其是那些可怜的孩子们。说着说着,他泪如泉涌……那块经过他百感交集与心灵相契,准备为此进行艺术创作的大块青玉,就立在机床前,墙旁贴着构思的几幅线描稿,情绪仍在他的心里澎湃,准备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完成。

“君子比德于玉”。陈曙明从事玉雕事业近20年来,胸怀自然,足履山水,心系文海。正如他在他的论文中所说的那样:“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他说,一个艺术家,就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与崇高为技术的根本,要具备清纯朴实的情操,要衡量这种情操是否达到“道”,这便是“德”。这个“道”即一个艺术高超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探求自然本体的最高境界。庄子说了“技艺”到“道”的过程,“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如此层层递进,通过“德”,“技”可以相通,便进入了“道”的高尚、自由的境界,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倘只有美德而没有技术,此人固然可敬旭还不是艺术家,倘只有技术而没有美德,其人的心手固然巧妙,但不能称为艺术家,他们只是匠人?”摈弃“唯利”论,崇尚道德,精诚服务于人类和社会,使世人“名道”而“正身”,让社会及人类文明更好的发展,才真正是当今玉雕艺术发展的价值取向。

玉如其人。陈曙明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玉雕艺术文化现象,不仅仅属于玉雕艺术界,而是属于一个时代。

猜你喜欢

和田玉雕艺术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