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景区门票高价格回归公益化

2009-03-29

记者观察 2009年22期
关键词:门票价格名胜区淡季

章 淇

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增加到38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8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698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9%。近年来风景名胜区平均每年旅游总收入为330多亿元。

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一方面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另一方面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盘点景区的发展成就除了要算经济账、文化账外,更要算算民生账;除了看到风景名胜区每年不断增长的旅游收入,更要看到国民在游览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大好河山时所付出的成本。

进入11月以来,随着气温的逐步下降,外出游玩的人们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不少景区陆续开始执行淡季门票:如四川的九寨沟从11月开始票价从旺季的220元调整为80元;黄龙从旺季的200元降为60元:威海刘公岛、石岛赤山从11月起推出淡季优惠政策,门票一律半价;青岛海底世界通票也由旺季的120元调整为100元;泰山从12月起门票降为100元。北京、安徽、陕西等一些景区都把淡旺季票价作为常态。一进入11月份,自动转入淡季票价。

淡季到了,但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各旅游景区涨价却大煞风景。有媒体报道,临近“十一黄金周”,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达到70%。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到期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

尽管相关部门给出了充足的涨价理由。游客对此仍心怀不满。景区门票涨价应不应该?这轮调价背后是逐利还是保护?景区发展该坚持公益化还是商业化?

为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國家发改委先后4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涨令”并不奏效。景区始终走在“涨价”路上。

景点涨价理由不外乎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控制流量等,但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脚。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栖玲指出,景区涨价幅度的合理性难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对于历史文化古迹,如果确实是处于保护文物的目的,适当涨价就合情合理;而对于自然景观。由于有企业利益“搅和”其中,超过五成的涨价就不得不让业内怀疑其“另有居心”。

黄山市物价部门提供的听证会材料显示,黄山风景区2006年至2008年门票累计收入11.2亿元。3年问,黄山风景区累计投入遗产保护、环境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达18.54亿元,景区不堪保护成本之重。然而,景区真正用于资源保护的开支有限。黄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

所谓景区涨价可以“吓退”人流的观点更是可笑。如果要限制景区流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排队或者提前报名登记等方法合理解决。

商家靠利润过活,依法多赚钱本无可厚非,可风景区几乎都离不开国家自然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因种种原因做不到让民众免费游览也就罢了,现在各地更把风景区当成摇钱树,门票价格早就脱离“应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定价要求,高得有些离谱。

旅游者真是如同进了孙二娘的黑店,除了乖乖做“肥羊”外,别无选择。因为尽管主管部门声称,将对门票价格加强监测和管理,如有违规,将及时查处。但是,所有涨价,都经过了当地物价部门或当地发改委备案审核。未见相关部门有何动作。

如此一来,风景区成了谁的摇钱树就耐人寻味了。

“唯涨价”并不能换来效益。安徽巅峰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盛学峰认为,风景区不能把旅游简单认同于开发景区坐收门票,它还是带动餐饮、住宿、文化等服务行业的“酵母产业”。杭州的西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把没有围墙的西湖还给了游客。尽管“亏”了几千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游客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

风景区面积的扩大及旅游总收入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事关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多考虑如何让广大民众以较低的出游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景区服务,恐怕比单纯计算旅游收入重要得多。

猜你喜欢

门票价格名胜区淡季
搞笑花事乐不停
“十一”黄金周314个景区降价或免票
一年两季
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过高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思考
月事的淡季
淡季里的品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