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2009-03-25陈立旭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陈立旭

[摘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解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当代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1-0017-0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实践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新社会主义发展观。

一、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些理念:一种,认为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必须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重大变动,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觉醒并成熟起来,通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再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少到多,最终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一种,认为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最终赢得全世界的胜利,需要通过战争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国家。一种,认为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必须通过军备竞赛,以社会主义强大力量压倒资本主义国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一种,认为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东西学过来。

以上这些理念,有其在特定时代、实践条件下形成的根据。但在今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实践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今天的时代、实践条件,主要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范围看。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从中国范围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新的时代、实践条件,呼唤着新的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实践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这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

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对此,胡锦涛总书记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但是,它又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思考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所产生的成果。它的产生,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在全人类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世界各国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国人民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

这个新理念,指出了在当代世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切实途径,是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观点,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解答了一个重大问题

当代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社会主义?对此,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都在探讨。对这个重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科学解答。

当代社会主义应该是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不科学发展,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历史已经证明:不发展终将导致社会主义停滞、倒退、失败;不能科学发展,将导致同样的结果甚至更糟。而科学发展,则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制度优越的体现。

当代社会主义,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

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当代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当代社会主义,应该是坚持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统筹兼顾最能体现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能够超过资本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3日)。

科学发展观的上述新的理论创造,勾画出了最适合于当代世界客观条件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解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应该是怎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是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既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体系之中,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毫无疑问,新社会主义发展观并没有否定而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它是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因此,它没有脱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是这一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是新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基石。在这个基石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重要,因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继承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了科学发展观。

但是,仅仅是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结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复,也不会有科学发展观。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永不停止。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是在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推出一系列新的观点,来解答社会主义新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指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新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也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加的新实践经验的积累,正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两个基石。

(二)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

形成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已经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路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求真务实的科学论断。求真务实,强调要深化对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功夫和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认识真理的思想路线和实践真理的行动路线的统一。

经过思想路线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有了这样4句话的简要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这个思想路线中,求真务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的提出,是产生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

(三)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思考。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首要的现实是:世界已经大变了。变化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此,可以概括许多条,但其中最有影响的、决定人类社会进步趋向的变化是:第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开发太空的时代。第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原料、资金、技术、生产、信息、市场等经济活动的主要的要素,已经不羁于一国之内,都将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国在经济上都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点在经济制度上也是一样。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有私人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第三,人类整体利益凸显。由于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多方面利益也相互联结,一国利益受损,往往牵动其他国家,使他们的利益也受到损害。第四,共同利益增多,各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反对恐怖、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等方面的共同利益,是人所共见的。尽管还存在靠损害别国利益来发展自己的现象,尽管还存在霸权主义,但已经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第五,在全球并不占优势的社会主义,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的。在地球上,资本主义强国早已经大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都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换言之,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将居于劣势。

再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来看。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有几十年了,虽然有过失误,但经过总结经验和纠正失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更加巩固,并且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基础在中国不可动摇。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退到僵化体制的老路上去,已是人

所共知的真理。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真,最大的实,就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加快发展,才能在世界上立得住,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思想和理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述这个理论结构说:“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它的理论集中点。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最大最集中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最终在世界上取代资本主义。但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人们的认识却各有不同。科学发展观所集中回答的,就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并着力解答的。邓小平理论中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回答了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如何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对新的实践经验做了及时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在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这些新的理论观点,就集中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原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然也是全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社会。恩格斯还说过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的话。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证,根本点是放在“人”上的。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了人的发展问题,根本不提以人为本的口号,甚至把以人为本当作资产阶级的口号来批判。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大缺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观点,提出社会主义要以人为本,强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共产党执政也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深入体察人民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共产党,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4者的利益是统一的;统一的利益把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社会公平正义联结在一起。在这4者中,目标也是共同的;保障共同目标实现的根本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考虑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领导、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基础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只有做到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蓬勃发展,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会不断巩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的领导、社会公平和正义,都会落空,社会主义就会垮台。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科学构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有计划地生产为前提的,本意中包含统筹兼顾的内涵。恩格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无疑,恩格斯科学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统筹兼顾从而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实践中又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200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要统筹兼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又特别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胡锦涛《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并对统筹兼顾的基本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所具备的理论基石、逻辑起点、立足点、理论结构,证明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责任编辑顾正形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站在时代角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