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大舞台

2009-03-18童红霞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罗敷回音梅兰芳

童红霞

课堂实录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昨天,大家在综合性活动课上学到了那么多有关戏剧的知识,那么谁能说出这张剧照(ppt出示京剧《穆桂英挂帅》剧照)是哪种角色?

生1:旦角!

师:Very good!这正是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剧照。那么,你们知道剧照上这位扮相俊俏、神采飞扬的演员是谁吗?

生2:《穆桂英挂帅》好像是著名的梅兰芳先生演的。

师:没错!梅兰芳先生是一位男演员,却能把中国历史上一位巾帼女英雄演得形神兼备,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你们更想不到的是:那时,他已经是——66岁的高龄了!

(学生惊叹不已。)

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对不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欣赏欣赏梅兰芳先生表演的这出戏。看完后,大家要谈谈感想哦?

(学生自读叶君健的《看戏》)

师:怎么样,梅兰芳先生演的这场戏精彩吗?

生(齐):精彩!

师:文中哪一部分具体地描写了他的精彩表演?

生(齐):第4自然段。

师: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4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了演员的表演?请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一生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词语)

师:读得真不错,娓娓道来,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啊!哪位同学已经找出关键词来了?

生3:我找到了三个方面:脚步——“轻盈而矫健”;歌声——“圆润”、“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还有水袖和身段——“优雅”、“婀娜”。

师:修正一下,前面两个方面比较专业的说法是“台步”和“唱腔”,再加上一些动作的描写,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还有“一颦一笑”,应该是属于表情的描写吧?

师:对!我们看到,作家在描写演员的表演时是非常具体细致的:从台步到唱腔,从神态表情到动作,这样读着读着,我们这些读者好像也看到了演员精彩的表演。

生5:老师,我觉得他在形容歌词时用的那个“珠子”的比喻简直太奇妙了——“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说歌词像“珠子”一样,还会滚,会滴,会溅,肯定是说她的唱腔实在太圆润了。可是后面一句我就不太明白了,这歌声最后居然会“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去,还引起了“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6:唱得那么好,一定是一直唱到观众们的心里去了,“回音”应该是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吧。

(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师:读完以后,我们也来小试一下身手,仿照第4自然段,也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一场表演。先请大家欣赏表演。

(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录像。结束后学生开始写片段,十分钟左右基本完成)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然后推选出一位写得最好的出来。

(在各自小组内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讨论)

师:你们比较想听谁写的片段呢?

(学生意见基本上一致,推选了作文写得比较好的郑同学)

生7(读自己写的片段):

她们站成了整齐的一竖排。领舞的邰丽华抬着头,挺着胸。亮出了一张秀丽的脸庞和似乎能说出千万种语言的眼睛与眉毛,那金色的头冠精美绝伦,熠熠生辉。

“轰”的一声,舞台上一下子伸出了千万条手臂,那手臂上黄色的光环亮闪闪的,跟舞台上的灯光相映成辉。突然,手臂又全部缩了回去,一会儿又伸出采。这一伸一缩。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她们忽而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忽而排成了一列,忽而又分成了三列。瞧!她们又排成一列了。动作慢慢舒缓下来,“观音”的脸色也越来越安详。

音乐戛然而止,在后面众多演员手臂的簇拥下,邰丽华又一次成了千头万臂的“观音”——娇艳中不失端庄,威严中不失亲切。

(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写得怎么样?

生8:太厉害了!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才女”啊!

生9:她十分完整、精要地写出了演员的表演过程。

生10:她的描写很细致,而且动静结合,既有衣饰、神态,又有动作。很传神,很形象。

师:确实很精彩。我们班真是藏龙卧虎,我想,你们可能还有更精彩的,时间关系,课堂上就不请同学再读了。下面,我们还要再学一招写作上的“绝技”,用了它,可以“锦上添花”,使我们刚才本来就精彩的描写更加出彩,知道是什么吗?

(生摇头)

师:一下子说不上来没关系,我们先来看段文字吧!(ppt出示文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生11(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是“间接描写”!

师:不错!正是“间接描写”!(ppt出示文字)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由r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采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在通常情况下,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多采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我们如果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你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12:有。《观舞记》里就有,《口技》里也很典型。

生13:还有《看戏》里也有。

师:不错。那么,侧面描写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好处呢?

生14:侧面描写可以与正面描写互为补充,起到烘托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师:(ppt出示文字)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好处呢?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刚才那首古诗《陌上桑》。在这几句之前,诗歌已经先着力描写了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以及容貌的美丽。现在它又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等这些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作用?

生15:写那些人傻傻的样子,能更好地衬托出罗敷的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师(点头):这就像《口技》和《看戏》中,不仅正面描写了表演者的表演,也多次写到了观众的反应,从而使我们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了。

(ppt出示文字)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其实,侧面描写的作用远不止这两条,比如,有时侧面描写还能起到交代背景情况的作用。当然,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只是一种文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凸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服务的。因此,在文学描写中。采用哪一种手段并不是最重

要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希望大家都恰到好处地使用它。

师:回去后,每位同学写一篇描述表演经过的文章,晚会、歌舞、时装、杂技、魔术等都可以。要求是:

(Dpt出示文字)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正面描写演员表演时重点描写神态和动作。

最后提醒一句,要注意详略安排,突出你的重点。下课!

写作范例

看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翻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采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罗敷回音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回音筒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贫穷如我
陌上桑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桑劫
邮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