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我家

2009-03-18徐静丹沈丽萍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鼾声拖鞋老爸

徐静丹 沈丽萍

课堂实录

师:前几天在浏览《新北仑》时,看到一个帖子,我很有感触,也跟我们这次的综合性活动特别吻合,现在老师想把这个帖子介绍给你们。

(出现幻灯片)

1岁时,她日日为你洗澡,整夜抱你入怀。你报答她,在她身上留下一泡尿。

3岁时,她精心为你备三餐,要你吃完中饭。你报答她,把盘子一抛摔在地上。

9岁时,她掏钱为你买钢琴,天天让你练琴。你恨不得把琴砸了。

12岁时,她问你考试如何,你不耐烦地别过脸走开。

13岁时,她冒雨赶到学校送来你落在家里的书本,你赶紧把她支走,以免在同学面前现大眼。

14岁时,她为你的生日忙了半天,做好菜,你和同学聚会电话也不打一个。

师:看完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1:有点感动,眼眶有点湿。

师:是的,我看到时,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被敲击了一下。你们能否结合昨天的综合性活动,再谈几句。

生2:老师,我觉得这帖子的某一句似乎是写我的。我也是如此,当时妈妈每天催我练钢琴,我也是每天巴不得钢琴坏掉。现在想想有些惭愧。

生3:我也觉得这帖子的某一句似乎是写我的。我是最怕妈妈问我成绩的,不是不耐烦,而是觉得对不起他们。

生4:有一次我也是如此,因为与同学聚会,却忘了打电话回家,害得父母找了我好久。现在想来挺内疚的。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非常爱我们的父母,看到这张帖子,我们都很有感触。那么就模仿帖子的表达方式,用对比手法谈谈母亲为你付出的是什么,而你做的又是什么。

(幻灯片出现)

她——,而我却——。

我——,而她却——

生2:她为我买来了钢琴,我却巴不得钢琴坏掉。

师:不错!开了一个好头。

生3:她花了重金让我读书,我却烦她问我成绩。

生4:她为我张罗过生日,我却让她到处找我。

师:你们都很厉害!方法掌握得极快。在你们注意情感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这个帖子中有一些部分是用一件物品来作为表达情感的支撑点?

生5:是的,有“一泡尿”、“盘子”、“钢琴”等。

师:有的文章更厉害,它全篇就用一个事物作为全文的线索。请看范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外婆和鞋》。(附后)

(学生看席幕容的《外婆和鞋》)

师:文章抓住了哪个物来写的?

生6:文章抓住了“拖鞋”来贯串全文。

师:文章抓住“拖鞋”写了哪些事情?

生7:文章先抓住一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旧拖鞋”,我却不肯扔掉作为开头,以引出读者的思考:一双“旧拖鞋”里究竟有什么故事?

师:你是说,用物来引出叙事内容。

生7:是。

生8:然后用每天回家都是干净的拖鞋来写外婆对我的爱。因为“我”小时候很顽皮,每天的拖鞋都是脏的,而外婆很爱外孙女,只要在“我家”的时候,就毫无怨言地帮“我”洗干净。

生9:而且当我回家穿拖鞋时,发现拖鞋都是暖暖的,显然是外婆已经放在太阳下晒过的。

师:是啊!席慕容用淡淡的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我”的大大咧咧与外婆的“洗拖鞋”、“晒拖鞋”作对比,写出外婆对“我”的那种浓浓的“爱”。显然这一个物品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文章的——

生(齐):线索。

师:对!今天我们的第二次记事作文就要学习用“线索物品”来统帅全文的写法。为了能使同学们增加印象,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同龄人的中考作文《爸爸的鼾声也美丽》。

(学生看文章)

师: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齐):爸爸的鼾声。。

师:围绕这个线索,文章的情感如何变化?

生10:从“难以入眠”到“欣赏鼾声”。

生11:你讲得不完整,最有趣的是写到了“鼾声”的作用,还能吓跑小偷。

师:看来我们今天作文的第一个注意点应该是——

生(齐):要有线索。

(教师板书:要有物品作为文章线索)

师:文章把孩子对爸爸的鼾声从“难以入眠”到“欣赏鼾声”作了对比,并在最后赞扬父亲的鼾声具有“吓跑小偷”的作用,“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12:因为他在妈妈的启发下,用爱心去看爸爸,结果就发现了其中的“美”。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生13:要渗透深厚的情感,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教师板书:要渗透浓浓的感情)

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妈妈的启发下,“我”用爱心去看爸爸,结果就发现了其中的“美”。“我”发现怎样的美?能具体说说吗?

生14:他说爸爸打鼾时的声音像江边码头的号子,多妙呀。我听到老爸打鼾的声音也是这样的。

师:说明你对爸爸也有着一种亲情,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15:他还说爸爸的鼾声“就像一个大型的打击乐队,丁丁冬冬地重复着一些拍子”,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刚才我们赏析了作文中线索的作用,并懂得只有有“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但是如果要求再高一点,一篇耐看的文章有时也不仅仅在这些方面出彩,再想想,这篇文章跟我们常见的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6:他选择的题材很特殊,你看这打鼾,很多人都曾听到过吧,但是好像极少有人能把它写成这样。

生17:是的,是的。不看这篇文章,我就想象不到原来打鼾能打得这么有情趣!

(哄堂大笑)

生18:我们写爸爸妈妈往往写他们的工作、爱好以及他们如何关爱我们。看都看腻了,这篇文章虽然也着眼于爸爸,但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师:“想别人所未想,发别人之未发”,这是作文制胜的关键。你说这个素材很新奇吗?其实也没有,只是被许多人忽视了,一经文字演绎,它就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写文章,还要注意选取、提炼真实生活,这些最熟悉的东西,我们写起来方可信手拈来。

(教师板书:要选择真实、熟悉的生活)

回顾一下本单元学到的课文《风筝》《散步》等,都属于记事的文章,但是无一例外的是:读完了文章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有浓浓的情感在流淌。老师的话对吗?同学们不妨帮老师验证一下。

生19:没错,《风筝》是鲁迅先生用“风筝”做线索,回忆他儿时,撕毁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从而深深懊悔自责的往事,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师:你对学过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情感的理解也相当到位,还有想说的同学吗?

生20:老师,在这几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散步》,线索我就不说了。像有些文章提到的事可能我们都不会经历,但是散步这件事情我们人人都曾有过。作者写出了十分丰富的意蕴,我看了以后感到非常温馨,也很感慨。

(许多同学点头附和)

师:什么东西让你感慨了?

生21:你看,文章里一家人对待分歧的时候能互相体谅、互相关怀,没有面红耳赤的争吵;里面的“我”在处理对母亲、儿

子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来的态度。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许多与之相反的现象,很有启发。

师:说得非常好,你是一个相当有思想的孩子。这两篇文章都着眼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但又不止步于此,其中既有反躬自省的精神,又有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还有的影射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自然立意又高了一层。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了)

师:本单元综合性活动是“感受亲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家,不管你的家是温馨还是冷寂,是贫穷还是富有,它都是最值得想念和留恋的地方。“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对家的依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对家的思念……不管年龄多大,不管身处何方,家的情结总是解不了,想起它,心中总有无限的牵挂。

(生若有所思)

师:我们这一次作文训练的话题是“我爱我家”,在前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家来归纳一下,我们应该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好?

生22:写生活小事,写熟悉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顺手一些。不用挖空心思了。

生23:光熟悉还不够,还要能“别致”一些,争取让人有新鲜感。

师:对!不要老调重调。

生24:刚才老师不是为我们总结了三点吗?要选择真实的生活;要有物品作为文章线索;要在文中渗透浓浓的感情。最好能用上对比手法,当然这第四点是我自己加的。

师:你截取信息的能力真惊人!你加的一点更是有理。

生25: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写出感情,老师不是经常说有感情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吗?

师:谢谢你把老师的话记得那么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方可震撼读者的心灵。家有着我们最亲切、最取之不完的题材。要用好两样东西:一是眼睛,要善于用眼睛去观察家庭成员的语言、动作、外貌、习惯、爱好、待人接物等,让生活的细节构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二是心灵:要用一颗有情感的心灵去感受、思索家人言行背后的内涵。也许家庭会有矛盾、误会、隔阂,但用爱去阐释,一切都令人感动,也只有当你的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情感时,你的作品才是成功的。

(生点头表示同意这些看法)

师:所以我们要尽力挖掘、捕捉动情的一瞬间。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相信这份感情同学们肯定能表现出来。当然,再拔高一点,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可以让人品味到其他主题,那就更妙了,大家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期待着你们的感人作品早日出炉!

写作范例

外婆和鞋

台湾/席慕容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根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儿没有动静。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让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暖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的一去不返,

爸爸的鼾声也美丽

宜昌一考生

不止一次地听妈妈说,爸爸的鼾声很有韵味。爸爸的鼾声不只是一味的“呼噜”,还有此起彼伏的变化的悠扬之美,仿佛乐器奏出的曲目似的。我撇撇嘴,哼,爱屋及乌罢了,一己之见。鼾声再美,能像音乐吗?

有一段时间,小姨从乡下来城小住。于是我与爸爸同眠,这下还真领略了爸爸的鼾声之“美”。

起初几天,我被老爸的鼾声折磨得难以入眠,我恨不得掐醒老爸。可当我听了妈妈的劝,尝试着用欣赏的心态听老爸的鼾声的时候,渐渐地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

夜深人静,只听见一种细微的声音从老爸的鼻子里徐徐呼出。慢慢地,声音粗犷起来,就像早晨码头边的摇橹声伴着厚实悠扬的号子。一会儿。“呼噜,呼噜……”更加清晰了。顷刻间。江南水;码头上的一片繁忙景象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鼾声如同一架拖拉机突突地驶过来,它大概行驶在松软的土地上,厚重而苍茫,这声音让人很容易想到北大荒的秋天。

不一会儿,爸爸的鼾声似乎又提高了点儿,颇有节奏似的,就像一个大型的打击乐队,丁丁冬冬地重复着一些拍子。

忽然,鼾声猛地一提,声音更加凝重,质感更强了,如同盛夏的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雷声。渐渐地,声音缓和下来。“轰……”又一个隆隆的雷打了过来。“咔”鼾声一下子消失了,悄无声息,耳边像缺少了什么。片刻,“呼噜……”重又打破了沉静,如同飞流直下的瀑布倾泻到谷底,发出洪钟一样的回音。然后。鼾声渐渐平缓下来,此时像一组民族乐器背对着落日,在空旷无人的田野上演奏着无比熟悉的乐曲。渐渐地,渐渐地,鼾声消失了……天亮了,世间恢复了一切形形色色的声音。我老爸的鼾声还真有一些韵味啊。

对了,老爸的鼾声还吓跑过小偷呢。那是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老爸老妈干了一天的活,一上床就睡着了。我却头痛得无法入眠。突然,我被一阵惑惑率宰的声音惊醒,睁开朦胧的睡眼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一个小偷正探着头偷偷地往里面看呢。我想弄醒老妈,她翻了一个身又睡了过去。我想弄醒爸爸,掐了他几次,爸爸都没有反应,依然是鼾声悠扬。正当我再一次用力掐爸爸时,爸爸的鼾声陡然加大,小偷以为是爸爸故意装的,调头跳下去就跑了。,第二天,我讲起了这件事,老妈以为我是在做梦,老爸好歹不信,直到我让他们看看小偷留下的脚印,他们才相信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换一种眼光或者l心境去看,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在我的眼里,老爸的鼾声也美丽!

猜你喜欢

鼾声拖鞋老爸
拖鞋
拖鞋
爸爸的鼾声
一只棉拖鞋
拖鞋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老爸的喷嚏
爸爸的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