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图表转换题解题策略

2009-03-18井永战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示例图表初中生

井永战

图表转换题即把图表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文字,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考查考生推断和概括能力。中考命题,在形式上大体包括图文、表文转换两类;在表达要求上,包括把图表信息直接表述为文字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两类。

【中考真题回放】

例1.(2008年北京市)募捐现场的一块展板上有下面两则材料,为了向前来参加募捐活动的同学做介绍,团委书记请你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震后不到1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震后不到2小时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赴灾区。随即,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计:5月24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261.0l亿元;5月28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347.87亿元;6月2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417.42亿元。

材料二:

各界支援灾区物资统计表(累计)

【解析】本题是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部分。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得知,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社会各界都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捐赠款物在不断增多。概括时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答案示例】举国上下积极行动,支援灾区的钱物越来越多。

例2.(2008年成都市)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解析】第一问从两个方面回答,语意相近即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是针对结论而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

【答案示例】(1)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小),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大)[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2)建议在校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方法总结】

1.看题干,明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表达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2.看冠名,立主题。解答图表题必须看准冠名,才能抓住思考、推断、总结的主题和着眼点,以免主次颠倒,舍本逐末。

3.看变化,揭实质。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4.看构成,理关系。图表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必须解读图表的构成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立图表的意向及含义。

5.看细节,明提示。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误区警示】

l.信息遗漏或缺失。学生在读图时不细心,不全面,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信息缺失或遗漏,使得答案要点不全面。

2.信息归结赘余或无中生有。不管图表指向,根据自己的片面理解,造成信息的赘余或无中生有。

3.信息推断错误。没有抓住图表的主题,看清图表的细微变化。导致信息推断错误。

4.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图表转换题型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选用语言来组织答案。学生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

【实战演练】

1.用概括的语言下结论。即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一般不出现具体的数字。例:记者随机抽取500名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他们的通讯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请阅读此表,归纳出两个结论。

2.分析下面物理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明、发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用一句话加以总结概括。(20字以内)

3.用陈述的句式作表述。

例: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题目。

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表

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归纳出两条结论。

【答案示例】1.(1)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使用固定电话的百分比都非常高。 (2)随着学历的增高。使用移动电话和E—mail的百分比也随之升高,而使用书信交往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2.重大发明、发现与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3.(1)近五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2)传统阅读方式受到了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

猜你喜欢

示例图表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10秒记忆
双周图表
图表
飞吧,云宝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