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个性

2009-03-18李晓芳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形象设计特征文化

李晓芳

摘要:现在不少城市形象往往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毫无个性美感可言。这是盲目工业化大生产以及对地域文化不重视的产物。保留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也就是保护发扬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源于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域特征和城市文化个性越来越被重视,城市形象要在整体规划后,在保护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用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创新和改造,让地域文化得到显化和加强,彰显城市个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形象;城市个性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1-61-0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文化中的差异性越来越被重视,地域文化作为城市个性而被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差异即个性美,有差异才有丰富多彩。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界定的空间不同,城市理念和行为形象不同,所以城市地域特征也不同。凸显城市的个性,强化地域特征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根本理念。

城市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正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过渡,城市规划正经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建设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的缺乏问题开始被重视并着手解决。缺的太多,急需补充。所以就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迅速生产了大批基本相同的城市设施,分别设置在需要的地方。这样,城市建设虽然改善了,可是新的问题却产生了:四面八方,所见略同,一样的广场、一样的街道、一样的路灯、一样的桥梁,走进北京,走进上海,走进南京,走进每一个城市,城市形象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在芝加哥、纽约、法兰克福、悉尼、东京市中心的那些玻璃帷幕高层建筑。在北京也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长城饭店、国贸中心,而后是华威大厦等等。这种中西文化交流和文化趋同现象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危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的话说:“这种统一化……无视其他一切。这样,整个的创造性领域遭到压制,社会的个性和独特形态遭到破坏。”英国前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主席帕金森也曾经对我国城市规划界作如下倾诉:“在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城市真正原有的特色,并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容许它们被西方来的这些虚假的、肤浅的、标准化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我确信,你们遭到了这种威胁。你们要用全部的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一、城市形象设计需要整体规划

每一座不同的城市,都处于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区域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社会形态、文化根源、经济水平、时代面貌、历史变迁等因素。均有其不同的特点,由此构成了这座城市形象的独特背景。在进行整体城市规划之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要了解该城市的独特背景,并根据这个背景合理规划,既要保护又要建设。

目前风行于中国大小城市的城市“美化”工程,只追求气派,追求最大、最宽、最高、最长,而忽视了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城市建设上,中国的不少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纵横的笔直大路,各种欧式的路灯廊柱,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广场,以及各种所谓的景观大道。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模仿国外的或者以国外著名建筑为模板的“翻制品”,虽然看起来很气派,而且似乎很现代,但是都几乎完全一个模式,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要真正达到这个意境,就必须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上重视“特点”,做到各有不同,而且要注意其合理性,不是简单的组合或者求怪的外形,要带有地域特征,并且适合城市的发展要求。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建筑特色、布局特色、环境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特色等等。经过整体合理规划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二、原有地域文化需要妥善保护

古罗马王朝在中世纪时期就下令禁止拆除老房子、古建筑,保护当地风貌,并任命美术家拉斐尔任“规划部门”负责人,所以建成和保留了这座璀璨辉煌的世界名城。但是我们直到至今,城市中破坏性建设仍然存在,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尽量保持城市原有的特征。

以南京为例,如果说全世界各古老的城市都有显著的建筑象征,那么最能体现南京特色的就是那些古城墙、古城堡了。可是现在,除了中华门、中山门、解放门等尚有迹可寻,还有汉中门、承西门在保留原迹的基础上作了重建和改建,太平门、草场门、光华门等的老城门和城墙均已荡然无存。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南京历史的沧桑和久远。另一方面则可以说明以城墙为标志的南京,已经没有形状可言。如果可以把城市特征用形状表示,北京的方正博大与故宫相关,上海的精明时髦与外滩相关,那么,失去了形状象征符号的南京,也便同时失去了南京所谓六朝古都可供明显把握的地域特征了,南京的城市文化气息也渐渐削弱。城市文明的倒退常常是不知不觉发生的,经常是在“进步”或“创新”的名义之下,“除旧立新”的壮举之中,很多“旧”的好东西被白白摒弃,民族的文化高度被一再降低,珍贵的地域特征逐步消失殆尽。正如卡内蒂所叹息的那样:中国人在终于赶上我们的时候,将失去所有他们曾超过我们的领先的距离。

城市的地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南京市的一些旧的地名,很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诸如“南捕厅”、“百猫坊”、“乌衣巷”、“七里街”、“驴子巷”、“张府园”、“养虎巷”、“进香河”、“绒庄街”……这些地名大多与历史典故和日常生活相关。具体而细微。传统的地名像一面世俗化的镜子,反映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情调,城市个性也因此更加强烈。传统的地名体现着世俗化的诗意,它的生动性是被地域性的神话、传说、物体、事实等造就的。这些地名反映出当时的人对待世俗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事实故事的不可替代性,使得这类地名的美学个性十分突出。但是地名一旦变成随意的一个符号,各个时代将无从标识,其城市的地域特征也慢慢消失。现在,地名中的这些可贵的因素被简单生硬的命名方式彻底过滤了,很多旧的地名被粗暴地篡改了。面对诸如“红旗路”、“华电路”、“南瑞路”、“玉兰路”、“体育路”等新地名,我们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它们提供的地域概念模糊,时代面孔抽象,高大而空洞。甩脱了这些具体刻画的个性特征的地名,会让人感到是个空洞的标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命名者对世俗生活的麻木,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漠视。除了地名,桥梁的名称也让人叹息,只会用“一桥”、“二桥”、“三桥”这样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阿拉伯数字作为称呼,和南京号称文化名城的称号很不相符。

南京城区里的东华门、西华门、汉中门、仪风门等古建筑,曾在上世纪的“大跃进”中被愚昧地拆除,后来在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中得到复原。这说明我们的城市也开始知道保护自己的财富了。希望今后城市建设能够多从考虑保护城市地域特征的角度出发,类似的破坏性建设能够彻底消失,让我们生活在被精心保护的城市里。

三、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之美的应用

城市形象设计是对城市的外观和内涵的定位与布局。内容包括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部分,在物质形态方面更多的是涉及到城市布局、城市道路、建筑、园林绿化、景观、公共设施、城市标志、环境卫生等等。设计中需要凸显城市个性,重视地域文化的再创作,要在深入理解了本地的地域文化后。浓缩提纯,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这就要求设计师做到下面两点:

1、理解掌握地域文化表象下的特征元素。将地域文化应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延其“意”,传其“神”,提炼出地域文化的精髓,通过创作和挖掘,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中,并使它在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从城市地域文化出发,就要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特殊的习俗、方言、地名、建筑特征、自然特征、饮食特征等等,把这些物化的形态特征打散、解构,从中抽取某些部分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从现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再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等,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展现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2、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城市形象设计中,绝不是形式上的模仿、抄袭或者复古,而是要求设计师找准合适的结合点。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不是单纯的从建筑形态或者装饰纹样出发,要多从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方面考虑;或者把这些元素选取相关的几种合理结合,综合运用,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运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结束语

我们期待个性的城市,希望每个城市都有鲜明的特征。城市形象设计决不是做表面文章,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地域文化,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发扬文化特征。将地域文化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每个城市将会得到保护和更好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将是有个性的、珍贵的艺术品。

猜你喜欢

形象设计特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浅析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设计市场
抓特征解方程组
谁远谁近?
铲屎的,你是认真的吗
景怀宇形象设计作品
企业形象设计要有大智慧
春天来啦(2则)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