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手品德课程 成就快乐人生

2009-03-14左梦飞

中小学德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研员品德教材

人物速描

左梦飞,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品德与生活(社会)专职教研员;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教研教学工作,所执教的课多次获省级、国家级一等奖,执教的录像课公开出版发行。近年来,重点参与小学德育新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担任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湖南省地方课程《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材分册主编,参编澳门《品德与公民》教材,编写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案例集近80万字。

教学:享受快乐课堂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做教师的,就像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一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适合做教师,但每次走进课堂,站上讲台,总能感到自由呼吸般的幸福和飞一般的快乐。

1993年,我毕业分配至株洲市郊区的一所小学。说是郊区,其实是处于株洲和长沙之间的一个偏远乡村,离长沙50公里,离株洲差不多也是50公里。学校处在满是坟头的小山包上。有件事可以说明学校当时条件的简陋:有一年期末考试,那天下着雨,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在课桌上撑起一把伞,否则雨水会淋湿试卷。当时,我在各种级别的“爱岗敬业”“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总是能获得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绝不是因为我的演讲技巧高人一筹,而是演讲稿中的那些话感动了评委和听众:“每当抬起头,透过窗户,我总能看见那只花圈在风中摇曳,哗哗地响着……”这就是我18岁初次步入工作岗位时任职的学校,在那里我整整坚守了7个年头。后来,我组织品德课程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那所学校开展过一次活动,很多老师都惊讶地问:“你怎么能坚持下来呀?”

喜欢上课,我想,这就是让我坚持下来的理由。在农村学校教书要兼很多门课。我就上过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几乎所有小学课程。说不辛苦是假的,但走进课堂,站上讲台,我总能感到自由呼吸般的幸福和飞一般的快乐。

教学《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一课,我将爷爷奶奶们请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开展“穿针引线擂台赛”,通过比赛,孩子们体验到爷爷奶奶眼睛花了,腿脚不灵便了,生活中有很多不便,的确需要关心和帮助;我让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起填写表格,写出对方的生日、最爱吃的菜、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通过对比,孩子们发现爷爷奶奶对自己了如指掌,而自己对他们却关心不够。短短的40分钟,孩子们体验良多,成长了不少。看着课堂上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成长,我很快乐。

教学《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我带着学生沿着家乡的小河走一走,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是否有漂浮物?是否有特殊的气味?河里的鱼虾多吗?河边的水草长得茂盛吗?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餐馆看看,他们的菜谱上是否有野生动物的名字。在这样的探究中,孩子们对身边的环境更加了解,对环保多了一份责任心。他们写调查报告,设计环保宣传单,更为自己制订了可行的环保计划。面对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和行为的改变,我很快乐。

课堂上,我总是设法找到一些新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想想,鼓励他们个性化的表达,鼓励他们说出“喉咙里的半句话”。让学生给学校做名片,给学校提意见;鼓励他们说说班干部产生的过程和看法。这些活动和话题在我的课堂中开展和讨论得最多。在执教《校园生活讲规则》时,我会问问学生:“违反校规后,你希望老师怎样处理?”“你最不喜欢哪条校规?”“能不能制定一条大家都喜欢,又都能遵守的校规?”学生对这些问题个性化的、真实的表达,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和孩子们一起自主思考,自由探讨,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我很快乐。

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为他们上课的左老师。老师们也常说,我的品德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听左老师的课总是不自觉地被感动着”。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追求新颖的技巧,我仅仅是从尊重开始,让学生喜欢自己,做学生信任的朋友。本着这样的信念,我的品德课堂越来越出彩,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和赞赏。我执教的思品课《孝敬父母》获得湖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并在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纪念思想品德课开设20周年大会上现场展示,获得好评。

我喜欢上课,源于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喜欢上课,是因为在课堂上我找到了价值的认同,享受着生命的快乐。

阅读:触摸快乐童心

读孩子爱读的书,让我多了一分童心,让我们编写的教材多了一分童趣;读孩子爱读的书,更让我学会了用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研究社会,用孩子的心灵感受人生。

多次在各种研讨、竞赛活动中上公开课,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更是让我拔节成长,走向成熟。

2001年,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开序幕,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团队。我们的团队中大多是年轻的一线品德教师和教研员,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儿童的现实生活,但很多东西还得从零开始。为了编出高质量、高品位的教材,我们经常是通宵达旦地钻研课标、查阅资料、构思写作,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主编刘建效老师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告诉我,好的教材应该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表达课程标准的意义,又要让教师喜欢教,孩子喜欢读。要编写出孩子喜欢读的教材,他建议我先读读孩子喜欢的书。于是,《小故事大智慧》《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窗边的小豆豆》……这些孩子爱读的书,成了我爱不释手的宝贝。《小故事大智慧》让我重新接受了智慧的洗礼,学会从故事中超越;《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让我知道如何深入浅出地和孩子谈论诚信、公正、信仰、死亡;《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告诉我什么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健康树皮”的故事让我知道我们到底应培养怎样的孩子……

读孩子爱读的书,让我走进孩子的世界,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孩子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研究社会。读孩子爱读的书,让我多了一分童心,让我们编写的教材多了一分童趣。编写《大自然发怒了》这一单元,我将地震中避险求生的科学知识,设计成了掷骰子的进退棋游戏,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地震求生的方法;在《乡村新发现》单元中,我设计了评选最美的村姑,寻找村里的“怪事”、“新鲜事”,评选村里的头号新闻等孩子们喜欢且能够开展的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民、新农村、新气象”;而编写《有趣的家乡风情》这一单元,我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小吃开始,让他们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通过有趣的地名和不一样的老房子,让他们去探究家乡的优美传说和风土人情。这些孩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喜欢开展的活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材成了孩子们生活的延续,成了他们生活中亲密无间、朝夕相伴的朋友。

付出总会有收获,这套教材率先通过教育部的审查,在全国22个省市广泛使用。评审专家、使用教材的老师,甚至其他出版社的编辑都说:“你们的教材充满灵气,充满童真、童趣。”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们的付出给予的最高奖赏吧。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套教材的编写,我明白了什么是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也明白了什么是脱胎换骨、涅磐重生。我一步步成长为教科版品德教材编写团队的核心力量,后来还有幸担任了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分册主编。2005年,我参加了湖南省地方课程实验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的编写,任分册主编。2008年,我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澳门教青局的邀请,参加了澳门《品德与公民》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写。自2004年开始,我先后在全国14个省市、40多个地区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从参培教师期盼的目光和热情洋溢的短信中,我再一次找到了价值的认同和人生的快乐。

现在,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孩子喜欢的书。当然,全国不同版本的品德教材,港澳台地区的德育教材、社会教材,都是我经常学习、参考的读物。因为我知道,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新一轮的教材修改即将拉开序幕,我期待着新的挑战,期待着更多的收获与快乐。

教研:打造快乐团队

和老师在一起,听课评课,读书交流,谈天说地,交换了思想,赢得了信任,收获了友谊,彼此获得了发展。我喜欢和老师在一起。

从普通的农村一线教师,成长为地市级教科院的专职品德教研员,我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位置改变了,工作性质改变了,却没有改变我的教师情结。作为教研员,我仍然能经常站在讲台上,上示范课、研讨课。而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多种平台,培养和成就课程教师,更成为了我主要的工作内容。

任务驱动,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而最好的任务就是上公开课、参与课题研究、编写教材教参。我每年组织的“品德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为老师们提供了经验交流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品德课程教师读书竞赛活动,让老师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品德课堂如何回归生活”等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更是激发了老师们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这些活动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在交流中把握老师们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因而也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近年来,我还组织本市二十多名一线教师参与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湖南省地方课程实验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及配套教师用书的编写。教材教参的编写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老师们面临的困难很多。我总是尽力为他们搜集资料、整理思路,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常常从他们身上获得智慧的启迪,和他们一起“痛并快乐着”。通过不断的磨练,很多教师成了品德课程教研队伍中相对稳定的骨干力量,我也收获了友谊,赢得了老师们的信赖。

现在的我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了自己的团队。这个团队同样是由年轻人组成,非常有生命力与凝聚力。团队成员有的和我年龄相仿,有的属于年轻的“80后”,和他们在一起有很多共同的话题、爱好和追求,彼此间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和我同龄的唐志勇老师,同样被分配在偏远的农村学校,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曾经一度磨灭他的锐气。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相识,我相似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鼓舞,重新燃起了他的勇气,唤醒了他的灵气。在其后的教材编写、课题研究中,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发挥了骨干作用。彭芳老师,因为一次课程竞赛我们成了朋友,从此,她从语文教师转型为品德课程教师,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品德课程带头人,并成为区里的品德课程培训专家。

品德课程是所谓的“边缘课程”,但同事们都羡慕我们的课程教研充满活力,人气旺盛,羡慕我有一支“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我的方法多有效,技巧多高超,而只是因为我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一起听课评课,读书交流,喝茶聊天,交换了思想,赢得了信任,收获了友谊,彼此获得了发展。和老师做朋友,他们才愿意对你说出心里的困惑和想法,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来,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因为苦过你的苦,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我始终把老师当成朋友,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看到他们成长、收获,找到职业的幸福感,这是我作为教研员最大的快乐。成就他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教研员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好学者贤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