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录二:李小龙评传

2009-03-07

中华传奇 2009年2期
关键词:李小龙功夫武术

妻子

安息在美国西雅图明景墓地的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领域的非凡贡献,数度被国际权威武士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被香港电影界誉为国际功夫巨星。美国报刊称他是“武术之王”,日本人称他“武之圣者”。港台媒体赞誉他是“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世界各国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特刊,均以为他是“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生命短暂,却辉煌灿烂,他不仅武功盖世,演技精湛,在武学理论上的睿智和哲学上的卓识也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他生前留下了七大本武学方面的珍贵笔记和六本武学专著:《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三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

尽管他已辞世三十多年,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仍在兴趣盎然研究和介绍他神奇的武功。全球武术和影迷们依旧保持对李小龙的崇拜和热情。

李小龙个性极强,精力旺盛,思路奇特,性格复杂,行事乖张,企图全面准确评价李小龙的行事为人,是非常困难的,正如美国好莱坞金像奖剧作家施立芬哀叹的那样:“我怎么做都不能讨李小龙的好!”

在这里,不妨将李小龙事业上最强力的支持者,最亲密的伴侣,也是熟识李小龙的,所有朋友赞誉为“伟大的女人”——李小龙的妻子琳达的一篇追忆文章,让我们先看看展现在琳达心目中的李小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所有要看这篇追忆文的读者,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那就是请你先把所有的偏见与现象抛弃,原原本本地接受李小龙,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自生至死始终是一个男子汉,因为你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观察他。相信你绝不至于仅以书的封面去断言一本书,或以一枝落叶去决定一棵大树吧。同理,根据一小部分是无法把一个人的全部加以定论的。请你现在就把有关李小龙的所有想法都抛弃。其实,与别人的人生事实的接触是一件有益的事,或许多少可以受到影响也说不定。

李小龙是一位非常敏感的人。我们的婚姻属于国际婚姻,但丝毫未曾有过国际婚姻常见的问题。那些人种、文化、教育、习惯上的差异,可以说反而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我们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的长处,我们的婚姻与其说是1+1=2方式的结合,倒不如说是两个一半合而为一。换言之,虽然没有喝同样的一杯茶,但茶壶却是由两人所分享的。

我们一向都很尊重个人,我们的爱情起初燃烧得非常炽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爱情也变得像静静燃烧的煤炭般,更为深厚。有些人或许会说最大的悲哀在于没有被爱,但我觉得不爱才是最大的悲哀,因为如果不爱就不可能给予,也就不可能获得。如果我们的婚姻能被搬上银幕,只有一个地方希望能加以修改,那当然就是结局。

与一般的夫妻一样,我们也经常为李小龙的事感到焦急万分。但因为看多了小问题演变成两个人决定性的问题的例子,所以我们都努力去避免它。

重要的是,互相帮助。如今回想起来,发现有三种因素是支撑我们婚姻最大的力量,其一就是宽容。或许有很多情形使你很难做到宽大为怀,但这时不妨用忍耐来解决问题。

其二就是忍耐。李小龙是个急性子,有时会在矫正过错时大发脾气,这是人所皆知的。但在私生活中,他是非常温柔的,他曾经以最大的耐心使我能在香港住得舒适而不至感到格格不入。李小龙曾以身教告诉我所谓忍就是透过忍耐去了解。宽容与忍耐是只能存在与人与人的结合之中。但率真不同,率真是一种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可以自由而毫无隐瞒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率真就是支撑我们婚姻的第三个因素。

以一个演员也好,以一个真实的人也罢,李小龙在肉体上、心理上都是一个可以表达自我的人,所以才会把观众迷倒。唯有宽容、忍耐、率真,才能获得观众的爱,启迪他们的想法、感受以及自觉。

人的心灵是很奇特的,给得越多,获得也越多。当然,去爱一个人既不是期待,也不是施舍。如今回想,我发觉李小龙曾在精神上给予我太多的鼓励,我和他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是短短十年,但他留给我的是生活中极重要的判断力、生命力以及决断力。我们的两个可爱的孩子,也都承袭了他这种精神。

不过,李小龙却没有把他自己完全地交给任何人,甚至是我们。

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什么,他的一生就将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精力。

过去他难免也有抉择痛苦的经验,但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演员,透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当然,他也具有完成此愿所需的洞察力、献身、勇气、忍耐以及伟大的爱情。

在他喜欢讲的话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以应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等话。

李小龙一向不坐等时机,而是自己去创造机会。他是把使自己样样要比别人好视为一种义务。他的目标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于完成高品质的工作。虽然工作完成后而获得财富和声望,但那只不过是副产物而已。

但要坚守原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为了要成为一个有自我主张的演员,把全副精神都灌注于工作。李小龙丝毫没有偏见,与所有不同人种、宗教、阶层的人之间都搭上了桥梁,就像对我一样,跟他有过私人交往,一起分享过人生的人来说,他也许会永远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过的是每天均以事实证明这一点的生活,他的三十二年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两倍长的人更有所创造,更值得满足。

一个人充满生命力而生活时,对死是不感到惧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过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静中。

李小龙并不希望我们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为我们能够从他那里学到如何辨别是非而高兴。

我们愿意在这里对他来表示敬意,给他所应得到的赞美。”

琳达的这一篇关于追忆丈夫李小龙的文字,实际上是她对李小龙的客观评价。

截拳道

遗憾的是,李小龙的暴毙,使许多人陷入了一种慌乱和盲目的状态,不遗余力去寻根究底,企图以找出李小龙的神秘之死而得到精神解脱,或者以此来寄托哀思。

其实,斯人已逝,研究他的死因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何况,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生前的作为,即使如李小龙这样的巨星,在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中,也会被挤到角落里。

他的许多遗物,应该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的,包括他使用过的道具,穿过的服装等等,由于嘉禾公司片场搬迁,没有更多的空间存放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旧物,都扔进了焚化炉化为了灰烬,能够留下的是李小龙的作品和他的精神财富。

李小龙的精神品质是他成功的关键,民间或新闻界流传关于他性格上的种种传奇故事,都带有某种好奇、偏见或哗众取宠的目的。如果认真研究李小龙一生的奋斗历程,答案应该是他的求真务实、充满斗志的精神!

李小龙的身体条件,先天不足,根本不适合从事武术这项职业。他生来体格瘦弱,平足,两腿长短不一,相差一寸,而且是个近视眼,度数颇深,据他自己讲,二十步外,对方的鼻子眼睛都分辨不清。他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代武术大师,功夫皇帝,完全源于他的不懈斗志和求真的本色。

毫无疑问,李小龙在武士和电影事业上,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和影坛的上空,对现代的武术搏击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他开创的截拳道,从实践出发,攻守合一,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博采百家,吸收了欧美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柔术、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等世界最具攻击力的搏击术的精华、绝招,结合了他自身丰富的中华各门各派武术的经验。

李小龙称之为中国功夫的截拳道,威震武坛,显赫的世界武术高手、拳王和好莱坞的巨星都是他的门徒。

电影•功夫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地躺拳”和“双截棍”,令人赞不绝口。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

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

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每当练功之余,他总是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

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李小龙是一个天生的巨星,一个传奇中的传奇。

尽管过世已久,李小龙依然是功夫代名词,即便红透整个世界的成龙都很难超越。他的才华,他的正气,他的辉煌,都已成为一份无法拷贝的神话。三十二岁、五部电影,足以令璀璨的流星黯然失色,不知何时才会有人另写这样一份东方传奇。

李小龙拍摄的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电影,使得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一时席卷世界,因此在外文字典和词典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FU)。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成了功夫的化身。

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突破形式束缚,力求自由无羁”和“在实战中寻求实战”的武学指导思想,具有一种冲破传统束缚,敢于革旧鼎新的精神。尤其是他对双截棍的改革和创新,都起到了发展武学、扬威世界的效果。

李小龙强调搏击的最终目的就是制胜,或者使对手非伤即死,诚然,功夫的源起就是一种原始的生存格杀的本能需要,最初习练各种搏击技能,目的就是战胜或杀死对方。大而言之,保卫部落、家族、国家,小而言之,求自身生存,这样的武功运用,在古代和今天的传纪或小说中比比皆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各门各派的武功基本上都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即使武术格斗,也属于娱乐表演,以武会友的文明交流方式。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李小龙所处的地域、时代都存在与中华武术本土的隔膜,加上他是一个撒下种子就要摘果子的急功近利者,无缘接受中华武术内外兼修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

其实,李小龙错过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他的父亲李海泉就擅长太极拳,并在他很小的时候教他习练过。可惜,他嫌收效太慢而放弃,重外攻而轻内功,不知道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和意识活动,这样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给其它系统与器官机能起到改善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搏击技能,时至今日,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哲学。历代武学大师们,通过习武修身,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武术文化,武术通过各类体育文化盛会,起到增进友谊的作用。就个人而言,习武不仅强身防病,且能益智宁神,使人达到修身兼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此外,李小龙除了武功、武学的贡献外,他在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方面,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李小龙曾因《功夫》一片,被好莱坞耍了花招,致使彷徨苦闷;然而,他从未丧失过顽强的不屈不饶的斗志。他这种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男子汉气魄和奋斗精神,实在非常人可比。他在那样生计困顿、毫无背景处于好莱坞铁壁之外的情形下,敢于立下三大宏伟志向:

弘扬自创截拳道,借此使中国功夫名扬四海,让世人不敢藐视中国人;

将中国功夫借助于电影的形式,使华语片打进国际市场,让全世界的观众认识并热爱中国电影;

要在独霸国际电影市场的欧美电影巨片中饰演主角,确立中国演员的国际地位。

个性

李小龙以他的天才表现,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好莱坞,后来李小龙不仅出演好莱坞影片主角,而且以合作者身份出现,好莱坞对他提出的条件百依百顺,甚至好莱坞的大巨头米高梅、哥伦比亚、联美等大公司都派出公司高层要员四处活动,企图邀约李小龙去担纲,开出的酬金和各项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这种屈尊俯就对好莱坞是亘古未有的。

由李小龙主演的《龙争虎斗》封镜后,好莱坞的著名导演高洛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谈他对李小龙的演技由衷赞叹:

“拍片时最令我吃惊的是李小龙何以演得那么好。有人曾告诉我:李小龙不需要把戏演出来,他全身都是戏,他只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行了,是的,他确实使我惊讶不已。他是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个超群绝伦的武术师。”

李小龙从影生涯极其短暂,影片作品数量亦少,却每部都是精品。直到今天,重看李小龙的电影,仍会深深为之震撼,仍会为影片中的李小龙拍案叫绝,感受到无穷魅力。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天生的,或者被炒作的结果。李小龙的成功在于他是长期苦练奋斗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他自小喜欢表演,正式从影之前,就演过二十多部电影。少年时期就观赏研究了不少的出色影片,涉猎了许多电影表演,电影知识方面的书籍,并结合理论知识琢磨自己想象中的角色的表演方式,他本就天赋高,极有悟性,一旦时机成熟,水到渠成是必然的。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并非借助道具或人为设置的武术大师,他是以真正的功夫大师来做功夫演员,他的功夫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而且他对己对人要求尽善尽美,十分严格。这样,与那些毫无功夫,仅依赖蒙太奇手法和特技镜头表演的功夫片,完全有霄壤之别。

李小龙的每一部电影都渗透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体验,那种浓烈的自我意识透过剧中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观赏李小龙的电影,在陶醉的思绪里,有意无意都已经陷入了对李小龙的欣赏,反而忘却了他所饰演的角色。李小龙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运用于功夫上,又将这种功夫倾注在他所饰演的人物身上,赋予剧中人物以鲜活的、独特的、李小龙的血肉气息。

但是,人们对李小龙的评价是多面的,复杂的,尤其是对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武术而言,他得罪了武术的各门各派的掌门人和拳师;就电影而言,他得罪了许多导演、剧作家和与他共事的电影人。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简单的回答是困难的,我们只能说李小龙是人,不是天神下凡。他不知圆滑为何物,也没有时间去换位思考。中国人喜欢讲做人要外圆内方,不能内外都方。李小龙不符合这个做人标准,他言行合一,想到做到,想说就说,不给人面子,而且表现方式简单粗暴。

人能知自己的过处,是大智,坚决改之,是大勇。所以古人曰:“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小龙也许比较欠缺。

李小龙在性与功夫的态度上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小龙在电影中保全了他的超人形象的完美。

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李小龙居然喜欢文学更喜欢海明威。

但事实的确如此,李小龙喜欢美国当代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被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而深深打动,更对海明威的传奇经历和冒险精神而由衷折服。海明威曾独驾救护车在炮火连天的欧洲战场抢救伤员,他身中数百弹片,而大难不死。他独去非洲原始森林猎狮,其勇猛,连终身与猛兽相栖的黑人向导亦自愧弗如。他独驾一叶扁舟在茫茫的加勒比海猎鲨,凶残的鲨鱼,肆虐的飓风,都不能将他击垮。李小龙曾经写道:海明威才算得上一位真正的作家,他把自己的经历和灵魂写进自己的作品里……

言论

李小龙还是一个极具思想、个性和才华的巨星,我们看看他的一些名言:

1、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2、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3、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4、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5、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6、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7、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8、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9、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10、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

11、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12、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作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和洽地与人相处。

13、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

14、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够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论世人对李小龙的褒贬如何,我们却应从历史的大场景中来定位李小龙的一生。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以史实说话,关于李小龙生前的有关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在祭奠李小龙逝世35周年时首次亮相,但历史人物的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很难说都已具备。

搜寻李小龙生前有关资料的工作要下很大的功夫,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保存在一些健在人世的人手里。对于那些未曾披露的史料,还有待有心人去搜寻。

目前,能够看到的材料,恐怕多出于当时香港方面的新闻界。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记者不是史学研究的工作者,仓促之中,或因某些其他原因,披露的材料有可能片面,甚至以讹传讹。

研究评价李小龙,我们认为必须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什么叫史德?秉笔直书是首要的一条,“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再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认为,对李小龙的武术和电影以及为人处事等等的研究和评价,要尽力追求历史的感悟力和洞察力,这种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也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可能对李小龙这样叱咤风云人物一生的问题都能研究透彻,同时也肯定有各种各样不足之处。

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李小龙表示敬意,给他发自内心由衷地赞美。

师友

李小龙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十位师友。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李海泉。李小龙的父亲是一位太极拳高手。

一般人们都认为李小龙宗师的第一位武学老师是叶问宗师,但实际上他的启蒙老师却是他的父亲李海泉,因为李海泉作为粤剧名人,已修习太极拳几十年,有很深的造诣。李小龙自小好动,认为只要是拳便都能打斗,因此从几岁时便开始跟父亲学习太极拳,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练就是二十几年。从李小龙的武学笔记可以看出,太极在截拳道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些有关“太极”、“无极”、“阴阳”的理论更逐渐发展成为截拳道的核心理论,而太极图也成了截拳道的标志图。

所以说,尽管李小龙早年所学的太极拳未能为当年的“街头实践”带来什么直接的效果,但却为他在武学上的辉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术中有句谚语叫“十年太极不伤身,一年形意打死人”,太极拳的实战效果虽不像其它拳术那么明显,但它对人体的内在功力的锻炼却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个习武者通往武学顶峰的重要一环。

第二位是内家拳高手梁子鹏。由于李小龙当时在街头打斗的需要,曾想放弃对太极拳的修炼,因为太极是一门慢功夫。但遭到了李海泉的反对,因为李海泉知道李小龙的性子太烈,而通过练习太极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克制,但在李小龙逐渐放弃对太极拳的修炼,他只得想办法另辟途径来弥补。

李海泉此时想到了另一位武林前辈梁子鹏,梁子鹏是专业武师,于武学有相当高深的造诣,尤精于内家拳法。他不仅精通太极拳与形意拳,还跟随另一位宗师陈子正学过鹰爪拳,并研习过六合八法拳。他曾经指导过李海泉练习太极拳,故而李海泉认为以梁先生的博学多才与高超拳艺必能慑服李小龙。但事情并没有李海泉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梁先生对李小龙在街头上的打斗劣迹早有耳闻,在当时保守的国术界,他还不想让这个不良少年毁坏自己的名声,但李海泉又是香港艺坛名人,故在不好推脱下,只好答应仅让李小龙来听他的理论课,事实上也仅是收他做一个挂名弟子。但梁先生深厚的武学修炼基础与拳理深深打动了李小龙,并由此明了太极拳等内家功夫的真正技击涵义,而这一切又都是李海泉未曾讲到的,而事实上李海泉教李小龙练习太极拳的目的亦并非让他去打架,而是修身、养性、健身。

这段时间,李小龙从梁师傅处学到了许多有关中国功夫的内家拳法与外家拳法的原理,而且李小龙当时虽未把这些拳理用笔记录下来,但却将之深深地印于自己的脑海中,为后来自己在武学上的巨大成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梁师傅在给李小龙讲授拳理与纠正其太极动作的同时,还将李小龙从其它艺坛前辈处学来的那些并不系统、规范的拳术进行了归纳、斧正,使李小龙由此变“废”为宝。后来,李小龙在美国讲授武学时,亦常常提到梁子鹏师傅。

第三位是咏春拳高手叶问。叶问老先生是广东佛山人,40年代后期因战争迁来香港,并开设拳馆专门教授咏春拳,是近代香港武坛德艺俱精且令人敬仰的一代武学名师,是香港武术界的领袖人物,更是咏春拳得以走向世界的首位功臣。他于1949年开班授徒之前,咏春拳基本上是一种家庭式的教学方式,各位咏春高手只是将拳艺传于自己的子侄甚至族人,像如此大规模授艺,在咏春拳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李小龙则是在街战失利及受好友张卓庆的影响而决定投入到咏春门下的。因为李小龙突然间感觉到张卓庆的技击犀利了许多,原因是他开始学习了咏春拳的缘故,所以在张卓庆的介绍下他亦正式拜入了叶问宗师的门下,而开始系统学习咏春拳。当然开明的叶问亦不反对李小龙继续练习太极拳,也不反对自己的弟子与别的拳派过招,相反他还特别注重实战训练,因为他知道一个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习武者只有在“讲手”或“实战”中,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强大自己。这一切,均对李小龙影响至深。

在很多时候虽然是由师兄黄淳樑代师授艺,但黄淳樑亦为一位咏春闯将,号称香港“讲手王”,他的性格又与小龙投缘,加上叶问十分喜爱聪明的小龙而传给了他很多咏春诀要,这一切均使小龙迅速成长为一位咏春高手。即使后来李小龙独创一门拳学而成为一代创派宗师,但他的截拳道仍未脱离咏春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术仍与咏春基本类似,只是李小龙在咏春的技术上又进行了升华与改革而已。所以说,李小龙宗师后来功高盖世,而咏春拳对他的影响亦不可小觑,正所谓:“截拳道源自咏春拳,李小龙得益于黄淳樑”。

叶问与黄淳樑对李小龙6年的深刻教授,使他由一个巷战者而过渡为真正的武术高手,当然这亦是李小龙后来能成为大家的一个必然的前提。李小龙是世界一流的功夫大师,但他首先是一位名贯香江的咏春闯将。李小龙后来在世界武坛上的辉煌成功,也为咏春拳的世界性传播作出了虽为间接但却实际的极大的贡献。

第四位蔡李佛拳高手陈师傅。在李小龙的截拳道的26个精华元素中,其中一项就是蔡李佛拳,蔡李佛拳是一种广东名拳,虽然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省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流行却相当广泛,而对于想靠武术扬名立万的李小龙来讲,没有理由不去学习这一大武学名宗。

谈起李小龙对蔡李佛拳的学习,还需讲到一个故事。一次李小龙正赴一个朋友的约会,但他发现路边的草坪上有一位老人在教三位年轻人练习拳法,此时小龙不仅手痒,且口也闲不住,便说他们的动作太大、太花哨,在真正的打斗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在以往的讲手中从未尝过败迹的李小龙,当然瞧不起其它习武者。惟令小龙意想不到的是,三位年轻人没出声,那位老人倒先让他过去试试,这正合李小龙的心意,但一交手李小龙便被震惊了,因为李小龙尚未反应过来即被击中了,但他此时还认为是自己尚未准备好才被突然击中的。于是双方约定再战,结果这一次李小龙输得更惨,因为他差一点被那位老人击倒,这下他不得不心服口服了。事实上李小龙的功夫虽胜过三位年轻人,却远非老人家的对手,因为他来香港定居之前亦是内地一位久经战阵的武坛名师,现在是来港安享晚年的,故并不打算开馆授徒,但却经不住小龙的再三恳求,只得答应收他为徒,但首先要李小龙答应他一个条件,即不得对外说出自己的姓名。而老人能答应收自己为徒,小龙已是高兴万分,自然会答应恩师的要求。

第五位是高手节拳邵汉生。邵汉生师傅是李小龙武坛生涯中的第一位正式的北派功夫老师。邵师傅是一名节拳名家,对多种北派拳术均有极高的造诣,在来香港之前,便已精通罗汉拳、螳螂拳,后加入精武体育会,又学会了潭腿(又叫精武潭腿,属于精武体育会中的基础性拳法)等拳法,并因拳艺超卓而留会任教,后移民至香港九龙城,边教人功夫边从事影艺事业。李小龙是在离港赴美前不久才去跟邵师傅学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到美国后别无所长,而只有武术方面可以勉强说得过去,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这一技术特长,他通过父亲的介绍去跟邵师傅学艺。这时他虽尚未打算到美国后以武谋生,但武术确已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

李小龙虽然跟邵师傅以“舞”换“武”,但也是在投入邵师傅门下后才开始教邵师傅学习跳舞的,而且邵师傅与李海泉同为香港演艺界名人,同时他们的交情也颇为深厚,所以作为世侄辈,李小龙尊称他为“四叔”。当然他也学到了一些同门师兄弟所无法学到的节拳之关键技术,因为邵师傅对他的教授实际上是属于“家庭私人式”的教学。而且,邵师傅这时教给他的功夫便是我们在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上看到他的疾如风、快如电的精彩的表演,尤其是他的连环飞踢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被誉为“致命的芭蕾”。

邵师傅是少有的几位一直与小龙保持良好关系的香港艺坛元老之一,所以即使当小龙到美国发展后,仍经常与邵师傅通信,用以交换习武上的心得,并曾打算让邵师傅到美国武坛发展。每当小龙回港省亲时,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叶问的拳馆之外,便是邵师傅的家中,去接受邵师傅的单独指导。由于邵师傅为人和气而不摆架子,所以在很多餐馆都留下了小龙同他一起喝茶与论武的身影。此外,在小龙回港拍片前夕,邵师傅亦曾竭力为他奔走引线,为他争取上镜的机会。重要的是,他在武道上对小龙的传授,打破了小龙原有的功夫框架,使小龙的功夫与技术更趋实用。说到此,人们也就知道为何红透半边天的小龙会对过气艺员邵师傅毕恭毕敬。

第六位是“肯波”流空手道高手艾得•帕克。艾得•帕克在美国武坛被称为“美国空手道之父”,是空手道运动在美国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肯波”流空手道的创始人。李小龙经朋友介绍与他认识之后,亦迅速与这位著名空手道教育家成为好友,并由此开始互通所学,李小龙向他讲解以咏春为主的中国武术,艾得•帕克则将自己的格斗精技介绍给李小龙,使李小龙切切实实地领受到了空手道这门格斗艺术的高深内涵。尤其是艾得•帕克的功夫是脱胎于传统空手道的新型格斗技艺,所以它的改革与发展对李小龙的影响相当大,也使李小龙由此认识到一点:“拳术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李小龙由艾得•帕克的讲解,不仅了解到了空手道的优点,更具体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当然,以艾得•帕克的身份、地位、造诣来讲授空手道,堪称无人可以匹配。

第七位师友是严镜海。严镜海虽为李小龙的“学生”,但他对于李小龙在武术上的成功,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严镜海在投入到李小龙门下之前,便已是一位传统武术方面的高手,并精于多种拳法及擅长“铁沙掌”功夫,然他对李小龙最大的贡献乃是把自己的一套肌力训练方法教给李小龙,因为他本身曾是一位举重运动员,于肌肉训练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李小龙对严镜海所教的技术亦如获至宝,而依法苦练不辍,使本身便已强健的肌肉变得更加发达,抗击力亦更强,爆发力亦更为凶猛。所以说,如果没有严镜海的帮助,就不可能有李小龙那强劲、威猛的身手及铁铸般强硬的身体。李小龙那身结实的肌肉和惊人的爆发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神威和气势。对此,李小龙亦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的身体不够强壮,你便不能进行剧烈的搏击。”

严镜海不仅是一个健身方面的专家与传统武学方面的高手,同时还是一位精巧的机械制造师。他曾凭着高超的焊接与机械制造技术为李小龙制造了许多实用的训练设备,使李小龙训练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同时,他更协助李小龙在奥克兰建立了新的“振藩国术馆”,当然,经他的引见,李小龙亦得以认识了艾得•帕克及肯尼•拉贝尔等美国武坛的重量级人物。

第八位是柔术之父肯尼•拉贝尔。肯尼•拉贝尔在美国武坛号称“柔术之父”,作为“黑带群英殿”中“导师奖”的多次获得者,在李小龙刚到美国发展之时,肯尼•拉贝尔便早已名闻全球,他不仅获得过多次各种柔术与格斗比赛的冠军,而且还因摩托车特技过人而被誉为“飞车手”,当然李小龙所跟他学习的主要内容为“锁制技术”。不过,从小就喜欢骑摩托车的李小龙自然免不了向他讨教此种可用作电影表演的特技技术。最为重要的是,拉贝尔曾向李小龙倾囊相授了自己的柔术技术,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李小龙的格斗技系统,因为我们都知道,截拳道是一种踢、打、摔、锁并用的立体式无限制的拳道,而其中的“摔”与“锁”技术除了李小龙曾从中国武术中汲取了一些有用的技巧之外,相当一部分的精华动作便直接来自于肯尼•拉贝尔。所以说,早在当今的一些截拳道研修者回过头来学习格雷西柔术或其它一些综合性格斗技之时,殊不知早在30多年前,李小龙宗师便已在肯尼•拉贝尔的指导下掌握了此类武技,只是当今的一些截拳道研究者对正宗的截拳道知之甚少而不了解罢了。

1997年,美国武术界在为肯尼•拉贝尔祝寿时,他突然说了这样一番具有震撼性的话:“在我的62年武术与柔术生涯中,李小龙是真正的无敌斗士,尤其是他那双可将人锁制得无法动弹的双臂,若以身材比例而言,其力量与威力确为我平生未见。

第九位是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李俊九曾两次入选“黑带群英殿”,并以曾向美国国会议员传授过跆拳道及自卫术而闻名,为美国武坛跆拳道界之定级领袖人物,有“美国跆拳道之父”之美称。

李小龙与李俊九的相识是1964年艾得•帕克举办的长堤空手道大赛上。当时他们两人都是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去出席的,那一年李俊九32岁,大李小龙将近10岁。但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却深深地震撼了李俊九,从那时候他们便成了好朋友,常常互相拜访、互相交流。李俊九不但学习了李小龙的立体式攻击打法,且同时将自己修炼了多年的腿法心得教给了李小龙,从而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了李小龙当时的武道系统,尤其是在高踢法方面,更使李小龙获益良多。李小龙经常在一些公众场合所表演的“脚断木板”之技,便得自于李俊九;还有腾空飞踢技术,更有赖于李俊九的指点。

作为李小龙最亲密的朋友与训练伙伴,李小龙在生前还给他写过几十封信,如今这些信也已被李俊九整理成书,从而成为研究李小龙当时的思想与武道技术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李小龙去世后的20多年,李俊九一直都是李家的好朋友。

第十位是丹•依鲁山度。作为李小龙亦师、亦友、亦徒的丹•依鲁山度,20多年来他把自己从李小龙那里学到的武道艺术都源源不断地传授给了别人,他为实现李小龙的未竟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亦曾四度入选“黑带群英殿”。

他与李小龙的认识也是在1964年的长堤空手道大赛上。那时他还是举办者艾得•帕克手下的一名高级助理,他亦是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去进行表演的。那时他在美国武坛已相当有名,尤精于双截棍与短棍,不过他亦为李小龙的精湛拳艺及独到的见解所折服,而甘愿投入到对方门下并以弟子自居,同时他亦把自己多年来的修炼心得与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李小龙,从而更进一步地完善了李小龙的格斗技系统。尤其在武器训练方面,依鲁山度的棍法技术更一度填补了李小龙在这方面的空白。后来,李小龙为了提高自己的影片的影响力,便邀请依鲁山度出演了《死亡游戏》这一功夫片巨作,片中的激烈的双节棍及短棍对打已成为功夫片“经典中的经典”。

当然,在李小龙生前,依鲁山度作为其最高级别的助教,还承担了李小龙在洛杉矶的拳馆中的大多数的教学任务,而使李小龙得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技艺及进一步去改进与提升截拳道。谈到截拳道的创立与发展,丹•依鲁山度功不可没。

总而言之,李小龙用尽了生命中所有的激情和能量,实践了他的名言: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

链接:

李小龙生平

李小龙,武术技击家,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创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乳名:细凤

绰号:马骝、澜仔,牛头王,点解龙,猩猩王等

籍贯:中国广东省顺德市

生于:1940年11月27日(星期三)9:15

卒于:1973年7月20日(享年32岁)

生肖:龙

出生地:美国旧金山(三藩市积臣街医院)

身高:1.73米

体重:64公斤

血型:O型

嗜好:练武,冥想,恰恰舞,阅读,哲学,肄业于香港喇沙书院,1961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7岁从影,13岁习武。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李海泉(李满船),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血统)

师傅:叶问(咏春拳宗师)

姊姊:亚葛蕾丝•费芙

哥哥:彼德(李忠琛)

太太:琳达•爱美莉(Linda)

儿子:李国豪

女儿:李香凝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拍摄电影《乌鸦》意外丧生的儿子李国豪陪伴。

猜你喜欢

李小龙功夫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做最真实的自己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