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研究

2009-03-06常雪梅任燕飞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常雪梅 任燕飞

[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正日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正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分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辩证关系,正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常雪梅(1963-),山东烟台,女,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任燕飞(1983-),浙江绍兴,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生。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区域职业教育可提高区域劳动力素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职业教育提供的高素质劳动力是制约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如德国瑞士等国家的高素质职业劳动力,用自己高超技能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区域职业教育可优化区域劳动力素质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劳动力素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生产和服务总体水平,决定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能力,决定着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和社会稳定,解决这些问题途径就是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企业职工的职前、职中及职后培训。

(二)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

首先,经济实力决定着可用于职业教育的财力,没有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提供强有力保障,就不可能有职业教育大发展。其次,经济实力决定着可用于教育的人力。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費就难以拥有一支优秀、充足的教职工队伍。

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制约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由支柱产业、骨干产业、带动产业和其他普通产业所共同构成的一种产业类型。不同产业结构特点对劳动力类型结构、素质有不同要求。例如浙江省自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了第二产业,为浙江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浙江经济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现状

(一)职业学校

1.职业学校定位不明确,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些职业学校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上存在误区,办学方向、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无法满足本区域经济发展多方面需求。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普遍存在忽视“特色”倾向,模式趋同,为地方服务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式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层面,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相脱离,背离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初衷。

2.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不紧密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结合度低。具体表现为,某些专业设置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缺少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某些专业不能从动态角度来考察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及时进行调整。这些问题充分反映了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尚未切实有效体现区域经济需求。

(二)区域经济

1.教育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大力投入和支持。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相应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基础上,因此,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需求不强,相应的对职业学校也不能提供良好资金支持。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金投放不足,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质量、办学体制皆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严重影响了该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评价体系单一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具体表现在评价主体和形式、评价模式、评价功能上。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政府在评价过程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淡化了职业教育本身主题,同时也忽视了职业学校个性与特点,导致评价价值取向偏离;评价模式封闭,一般都是按照国家预先制定的方针政策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过程缺乏被评对象主体性参与,评价结果未向社会公布,缺少沟通和反馈;评价功能狭窄,过于强调评价管理功能,淡化评价调控、沟通功能。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一)找准职业学校自身定位

职业学校需找准定位,办出自身特色。从微观上讲,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基地等训练,使学生取得一定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显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周边省、市进行辐射与传播,带动相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取得了更好机会。从宏观上讲,办学目标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学校实际情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努力办出特色。

(二)推进产学相结合

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并为区域经济服务,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定岗实践,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相互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匹配的订单人才详细方案等。实现增加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等目的,从而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

(三)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系统

这主要是针对我国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最重要原因在于当地没有足够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偏少。因此,改变这些区域职业教育现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先真正重视起来,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来抓,优先增加对不发达区域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使不发达区域职业教育有能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环境。包括转变传统质量观,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重视社会评价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评价市场,使政府、学校和社会评价机构都有法可依。其次,建立合格社会评价队伍。我国目前从事社会评价的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不多,因此,建立一批规范化中介评价机构和一支高素质专业评价队伍显得非常重要。再次,建立合理、稳定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评价是一项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工作。在构建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方面把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影响因素确定为核心指标,加大毕业生就业率权重和社会对毕业生在实践环节表现评价权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评价和反映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陈仲良,双赢: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M]广东教育出版2002(3),62-66

[2]李永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思考[J]科学论坛2008(1),85

[3]田象生,刘淑萍,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辩证关系浅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3(3),1

[4]姚爱国,谭必翰,社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J]职业教育研究2006(5):4-5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