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新农民画调查

2009-03-06王文权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安塞艺术特色启示

[摘 要]安塞新农民画是中国民间传统思维方式、造型、色彩、技巧与现代绘画意识掺揉、变化的艺术形态。作为民间绘画艺术,安塞县新农民画在国内外引起的强烈反响,给美术界乃至整个艺术界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彰显个性的民间绘画艺术特色,及雄壮浑厚的艺术形象和随心所欲的用色行笔,使其在艺术画廊里独树一帜,耐人寻味。

[关键词]安塞 新农民画 艺术特色 启示

作者简介:王文权(1966-),男,陕西志丹县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生导师),平面设计方向。

在艺术领域,一种艺术风格或一个地域群体的出现及其长期的保持,理应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安塞县的新农民画就属于这样一种现象。安塞的农民画起源于箱柜画、灶围画。安塞新农民画是在剪纸、刺绣、布玩具、炕围画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造型、色彩、技巧与现代绘画意识掺揉、变化的艺术形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彰显个性的民间绘画艺术特色,及雄壮浑厚的艺术形象和随心所欲的用色行笔,使其成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

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危险。而陕北安塞县为了保存这种文化遗产,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从1980年3月安塞县文化馆举办以农村老大娘为主的农民绘画创作学习班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经动荡,但它还是沿着自己的独有的轨道茁壮成长,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颇具影响,而且引起国外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安塞新农民画对全国新农民画创作的艺术转型提供了黄土特色和生命活力样板,作为民间绘画艺术,安塞县新农民画在国内外引起的强烈反响,给美术界乃至整个艺术界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安塞县早在1988年3月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从1981年以来,全县共创作了2000余幅农民画,其中有650多幅在北京、成都等地展出。14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收藏。并先后被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选购、收藏、展出。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上,安塞县选送的农民画作品中有13幅获得大奖,是全国获奖最多的县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至4月,由中国农民书画展组委会与美国亚洲女艺术家联盟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民画展中,总共展出100多幅作品,其中有30余幅是安塞农民画,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美国观众驻足观赏,美国多家媒体予以报道,称其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简练概括、用色大胆,具有奇异独特的艺术效果。[1]这个县的农民画作之所以不仅在国内赢得广泛的关注,特别在国外也引起了轰动效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农民画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有其存在的特别之处,这就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作品的个性;这样才能形成长期在艺术界提倡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安塞县新农民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获得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就在于它有独特的个性,给人以不拘一格、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心灵的感受。这一个性渗透和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的内容总是反映着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安塞县新农民画的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她们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常常是与她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她们通过对人物、动物、花卉等事物的刻画,真切地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抒发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诸如张凤兰的天真烂漫,张之兰的浑厚凝重,常振芳的诡谲浪漫,朱光莲的诙谐风趣等的各具特色的新农民画风格。另外,已故的农民画家常振芳,她的绘画作品总是在渗透着她崎岖不平的生活经历,每当她心情不平静的时候,她就会用绘画语言来打开她思维和感情的闸门。她的《十二生肖闹红火》便是在其创作激情高涨时,用一夜时间所绘制而成的,她通过丰富大胆的想象所创作出的生动热烈的场面不能不令人大为惊讶。

(二)作品的造型古朴粗犷。安塞新农民画的造型基础是民间剪纸,脱胎于剪刀作用下的整块外轮廓,造型上追求整体块面(平面)的特点,多以宽、粗的线条和块面来塑造,使其既有剪纸的味道,又有版画的效果,极其概括凝练。作为农民画家的老大娘们,在造型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首先,很注重自我表现和个性发挥,认为什么东西都不能画得太相似了,要随意画,只要好看就行,还说“画怪样子才好看,太似像了没意思”,“娃娃丑亲丑亲的,谁见谁爱”。因此,在造型中,她们把世界万物随意地表现进去,使得她们的作品形态既丰富又极具装饰意味。其次,特别注重事物内在精神的表现。安塞农民画家在刻画人物、动物时,特别注重眼睛的刻画和气势的表现,以此抖起精神,使绘画作品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正如已故的农民画家高金爱生前常爱说的“不管画动物或人物,都要画出精神,都要把眼睛画的‘明格炯炯的才算好画。”[2](p3)

(三)作品的构图追求饱满。这一构图形式与美术界的一些专业画家所追求的简约的构图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安塞县新农民画作中,其构图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景式”,另一种是 “特写式”。全景式构图是安塞县新农民画的一种早期构图形式,具体表现特征是人小、景散、东西多。这个阶段的农民画深受剪纸构图的影响,因为农民画家许多人同时就是剪纸名家以至是剪纸大师,因此,当时的绘画作品中,画家在对主要表现对象以外的空间中往往填充了繁多的剪纸素材,形成了饱满的全景式构图形式。特写式构图是在全景式构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夸大局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薛玉琴的《牛》和曹佃祥的《吹手》就是这类作品。《牛》是一幅极具力度的作品,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3个巨大的牛头联为一体,又对中间的牛头进行夸大,给人以鲜明突出的感觉,不仅增强了牛的威武气势,而且还显示了牛的非凡神韵,达到了完美的构图效果。《吹手》描绘的是一个头上扎着白羊肚子手巾、身上披着羊皮袄的老汉和一个头戴蓝帽子的年轻人欢快地吹着唢呐的人物形象,唢呐上系着的红彩绸上下翻舞,似乎随着唢呐的高亢乐声在跳跃。这两幅作品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夸大特写。

(四)作品的色彩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安塞县新农民画极具装饰性,它在用色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多以原色为主。多以传统色彩中的黑、赤、青、白、黄为主色,农民画家们认为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真实的艺术效果。二是注重色彩的搭配。老大娘们在着色时,常是先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大体定好几种颜色,再从形象的局部依次完成。她们认识到同类色互相运用,有“撒粉红,收真红”、“撒黄绿、收黑绿”等说法;对比色运用时要有分寸,有“黄见紫,恶心死”、“红见兰,狗都嫌”等说法;绿色不能多用,用多了俗气,有“红显大,绿显丑”之说。三是一般不采用过度色。她们多通过用纹样、色彩来获得通透感,进而实现形体塑造上的立体效果。正是由于老大娘们对色彩运用的独特认识,才使安塞县新农民画的色彩表现出纯净、清晰、亮丽的风格。

安塞新农民画根植于古老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它以其独具的艺术特色吸引并震撼了中外的观赏者,不仅给美术界而且给整个艺术界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任何艺术作品要取得生存的空间,创作主体就必须保持一种自由和自然的创作状态,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似有法又无法,将其生活感受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安塞农民画在美国彰显魅力[EB/OL] [20080601] http://www.shx.chinanews.com.cn/sxdt051203

[2]杨宏明,陈山桥,谢妮娅,安塞民间绘画精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安塞艺术特色启示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