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道是漫漫长路,却是必由之路

2009-03-06王国伟牛宏光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组织变革改革

王国伟 曹 硕 牛宏光

[摘 要]任何组织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两大主题。所以,唯有主动改革,且改革的方向正确,改革的方式得当,组织才有可能继续存在并发扬光大。我国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共经历六次重大政府机构改革,对于每次改革,学界褒贬不一,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们应该结合每次改革的背景与结果,将改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存在问题,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是逐步深入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前途依然光明。

[关键词]政府机构 改革 组织变革

作者简介:王国伟,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本科生;曹硕,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本科生;牛宏光,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

国家政府机构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机构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重大政府机构改革,学界现有研究多数认为这几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太成功,因为始终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经过几十年政府机构改革,我国的政府机构确实暴露出以下几个弊端:

(一)某些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盲目地扩设机构、增加人员。(二)政府职能交叉、政企不分,管理成本不断增多。(三)缺乏有效合理的制约机制,行为上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四)官本位思想严重,“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长期来看,以上弊端确实会导致政府机构决策失灵、沟通阻塞、机能失效、缺乏创新等问题,但通过研究发现,我们认为,对于每次的机构改革都应该结合其背景与结果,将改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存在问题,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是渐进深入的。

二、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此次改革以精兵简政为原则,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无论从规模、目的还是对行政体制完善方面而言,其进步都是历史性的,首先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其次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职级及人数,优化了机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其中,干部队伍年轻化可圈可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此次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变直接管理为主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具体的,要求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这次改革历史性的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弱化了经济管理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企业活力。

(三)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此次改革将原有的专业经济部门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改为行业总会以及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如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内贸易部等,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1997年,又组建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经过这些调整,我国在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且继续了1988年转变职能的改革要求,国家专业经济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政企分开,理顺关系,加强企业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及第三部门的社会服务和监督作用。

(四)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此次改革全国撤销了一大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编制减少了50%。改革结束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设置专业经济部门管理的历史,政府部门更多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加强了国家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信息化、劳动力、国土资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初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五)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

此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完善了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将政府职能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六)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

为进一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我国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部门,减少机构数量,以合理配置宏观调控职能,降低部门协调难度,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改善民生,整合社会管理,塑造服务型政府,向“大部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与前几次不同,此番大部制改革着眼于更大程度上机构的整合,特别是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客观上会促使腐败减少,抑制职能权力的滥用。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后的一个月时间内,马不停蹄地做出了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心的三件大事:垃圾短信、TD放号和电话回拨骗费。

三、结论

组织变革的含义表明,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组织原有的稳定和平衡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了,就要通过变革来打破它们,但打破原有的稳定和平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适应新形势下新的稳定和平衡。建国以来的六次重大政府机构改革无一不是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做出的调整,我国政府始终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出台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制度,以期求稳过渡,而非“毕其功于一役”,而且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们应该结合每次改革的背景与结果,将改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存在问题,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是逐步深入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前途依然光明。正所谓政府机构改革长路漫漫,但却是一条必由之路,最终也将是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永瑞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组织变革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
企业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改革创新(二)
校本研学共同体:激发教师多层次发展的组织变革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三种价值取向
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文化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