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法探索

2009-03-02王子房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成功感求知欲自信心

王子房

[摘 要]数学教学中,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本文据此对初中数学教学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成功感 自信心 求知欲 引导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启发式教育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启发式教育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如何教书育人,是每个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摸索的问题。本文从用成功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求知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用无知引导学生探索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成功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关键是自己是否发现自己就是最优秀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信心,真正的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中,对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发现(尽管是浅显的)要适时地给予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不足的地方适当地引导,不使用批评、打击的语言。

【案例】在“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中,首先出示投影:

1.一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2.二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三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

5.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学生一看这题太简单了,纷纷要求回答,我找了没举手的杨磊回答问题1,他胆怯地站了起来,没有回答。我想了想,问他:“你见过青蛙这种动物吗?”他一听马上说:“见过啊,青蛙是一种保护庄稼、专吃危害庄稼的害虫的动物,可是,老师,我……不知道青蛙有几条腿。”其他同学笑了,我示意同学们停下,请他也坐下,然后说:“他的回答得很好啊,能从益、害的动物学角度来认识青蛙,再者他很诚实,诚实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们大家都应该具备这种诚实的美德。”接着我对他说:“希望他下去观察一下青蛙的形体特点,多留心身边的事物。”他愉快地答应了我。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找到了我,“老师我观察了青蛙,发现您昨天投影中的问题得改动一下,”我诧异了,“要加上条件‘健全的青蛙”,我开始明白了,这同学肯定有了新的收获,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果然他拿出一只发育不健全的三条腿的青蛙来给我看。课堂上我介绍了他的发现,让大家学习他的求实务真的精神,同学们对他投以羡慕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自己能教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求知欲是本,知识是末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求知欲受损的表现就是厌学,人生的求知欲是本,知识是末,伤害求知欲,造成厌学便是舍本逐末。”学生的求知欲最初表现属于好奇心、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喜欢去观察、探索。如果引导得法就可能把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逐渐使孩子养成勤思考、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相应的数学史的知识,适当的将古代的、近代的数学家对目前所学的某些公式、定理的推导,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重温前辈数学家数学成就。在“探索规律”教学中,以数学家高斯小时侯计算的1+2+3+……+100=?让学生观察计算,进而得到1+2+3+……+n=?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能从中体验到数学家的成功感,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没有求知欲,学生会觉得知识非常的枯燥,学习会感觉索然无味,又怎么能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求知欲,可以通过多给动手操作机会、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爱看书的好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式。

三、用“无知”引导学生探求真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老师创设适合知识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知识探索,在探索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用大量的知识堵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没了兴趣,就没有想象的翅膀、思维的灵感。

在“数怎么又不够用了”的教学中投影:

(1)计算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长。

(2)试估算AC的长大约是多少?

计算图中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所学的数不够用了,多少的平方等于2呢?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读一读“无理数的发现”,加深对无理数的认识。

当然学生在探索中,不可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前辈数学家们用多年的时间总结出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但也要给他们一个探索的机会,他们才不会失去探索的欲望,去查阅资料,去获取知识。事实上,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起来,就会自觉地去查阅资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学”。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所要表达的是他只对自己不知的事物感兴趣,人类正是靠对“无知”的好奇、探索、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成功感求知欲自信心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感赋
自信心和成功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根本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生物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形式与实施策略探析
把听众研究透:做好电台少儿节目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