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企业家脊背发凉的慈善绑架

2009-03-02

环球慈善 2009年1期
关键词:铁公鸡王石慈善事业

王 阳

中国人常爱说的一句话:为富不仁。在汶川地震中,几乎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成了“英雄”,包括向捐款箱投钱的乞丐,以及每一个对着镜头流泪的路人。唯独受到攻击和谴责的,是企业家。王石因“十元论”引发的“捐款门” ,无疑将这位在众人眼中还算有菩萨心肠的企业家打入十八层地狱。

正如现任拜耳中国区副总裁、公共传播总经理的华威廉所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 CEO的生死命题。”社会责任感虽没有诸如纳税这样的法律硬性规定,却是企业必须学习的技能。

显然,在应对企业战略和公众期待值不一致时,尤其是面对大灾大难、群情激动的情况,企业,特别是有着较为良好公益形象的企业突然显得如此笨拙。无论是王石,还是因一句张冠李戴的“对那些荧光灯下的慈善捐款,我觉得每次捐1块钱就够了”而意外中弹的马云,还是被炮轰的国际铁公鸡,细看来,这个阶层过于理智。

在地震发生之初,王石提醒网友说,不要泛慈善化,“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此语一出立刻刺激了公众最敏感的神经。

2008年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16亿A股以99.8%的赞成率通过向灾区追加援建1亿元的计划。同时万科董事长王石为自己此前这一言论给万科品牌形象带来的伤害作了道歉,并表示此前在博客中与网友的论战是“不合适”的。但这一举动真是王石良心发现,还是带着舆论绑架爱心的苦涩?

近年来,五花八门的排行榜层出不穷,企业家的捐款多少无疑成为他是否“道德”的衡量标准。所有的褒扬与谩骂,有的甚至是诅咒,都与捐款的数额有关。网上诸多“捐款狙击手”挨个盘点富豪、企业、明星,比较、评判他们捐款的多少,并以各种话语和行动对他们施加压力“逼迫”其捐出更多善款。

慈善这个社会资源,其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不可能因为舆论压力而无限放大,对于这些被逼捐者来说,他们这次的捐款超过了自己的心理预期,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在今后舆论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少捐一点,从而达到一种慈善总量的平衡。当然,最坏的结果是,这些被逼捐者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尊严的慈善,从此不再热心于慈善事业,那么,逼捐反而就因过度开发慈善资源而成了竭泽而渔。

捐款是自愿行为,是一种社会公益,不是对富豪的清算。当然富人之中也不是绝对不存在找托辞的铁公鸡、吝啬鬼,但也没必要拿着捐款的榜单横扫一切企业和企业家。

在我国,企业家很累,他们要背负西方伦理中的“原罪”,还要扛起中国的“为善不为人知”的传统美德。他们的理性往往在与公众血性的化学反应中生成逃避。

“我们已经连续3年参加了‘春蕾计划,每年的捐款规模都在60万元以上。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孩童,‘刺激更多的富豪投身慈善事业中。有时候上榜反而会束缚我们的双手,隐姓埋名无疑是一个方法。”一位企业负责人道出了“隐身”的无奈。

没有人愿意被绑架,慈善者也是如此;没有人有权绑架他人,即使有着善意目的的舆论同样如此。慈善捐赠、“社会责任”本是一种道德自觉,只可责之于己,不可强求于人。

对于企业家,特别是中国企业家,我们要多一点宽容。毕竟中国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已经从最初的“举牌报价”方式向“长期关注”开始转变,企业也在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身所接触的慈善事业。慈善需要尊重,慈善资源需要呵护,而不是貌似正义的逼捐和过度开发。

猜你喜欢

铁公鸡王石慈善事业
节俭的陶侃
“铁公鸡”
王石:创业要有反弹力
抠的三种境界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不醉不行
王石审判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