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第二次黄金增长

2009-02-27王辛莉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内需农民收入

王辛莉

三十年前,从农村起步的中国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经济发展获得“黄金增长”;三十年后,在当前中国全力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农村能否再次担当重任,农村内需能否撬得动?

中国有七亿多农村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引人注目,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若释放,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三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民消费所占比重从三十年前的62%下降到去年的25%,下降近37个百分点。

农民消费能力可从其收入一窥端倪。长期以来,农民收入虽一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33:1,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高达5-6倍。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分析个中原因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包干”土地资源回到农民手中,农业生产力突破性释放,中国经济出现“黄金增长”,第一次出现内需拉动型的快速增长。90年代,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要素离开农村,农民收入增长下降,而农村基层政权“撤社设乡”等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因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首先要保障农民收入。

因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下岗回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明显减缓的现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坦言,目前首先要防止农业农村形势出现“拐点”。

应对农民返乡潮,保障农民收入,国家行政学院许正中教授提出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建创业园,支持农民返乡创业;二是安居工程,让农民安居乐业;三是培训孵化,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在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迟福林院长看来,收入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长期缺失所致,抑制了农民消费欲望。他建议,通过投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据测算,到2020年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需要在未来十二年内,投入财政资金逾六万亿。

这项投资对刺激、扩大农村消费作用巨大,但需有相当时间方能彰显效果。

短期内如何解扩大内需之渴?

投资农村基本建设是短期内拉动内需的路径之一。1997金融危机,中国投入36000亿于基本建设,此轮金融危机,国家新增投资4万亿,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百亿。而各地政府15万亿的投资中,农村基本建设也将切得一块蛋糕。

土地是稀缺资源,农民稳定的地权隐含巨大的消费潜力。一位银行业界人士预测,下一步中国农村内需的拉动点有望在农民1.85亿亩“长期无偿使用”宅基地物权,流通进入房地产市场,其潜在市场价值1万多亿美元。

此举却让温铁军等专家担忧:在法治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保障中国长期粮食生产安全?

如何撬动农村内需确是道难题。韩俊表示,从历次经济周期看,经济下滑对农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扩大内需短期之内依靠农民消费难以奏效。但长期来看,若没有农民消费,中国经济增长就缺乏支撑。

温铁军强调,农村承担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大陆国家,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当沿海城市出现经济危机,可向农村转嫁代价。农民工返乡重依土地,中国经济危机可望实现软着陆。但只有让三要素净回流农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农村经济才能再现80年代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内需农民收入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