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文化之“怪”

2009-02-25

金山 2009年1期
关键词:谢晋百家讲坛韩寒

2008年渐行渐远,这一年,发生在国内的种种事件,或多或少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评说,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领域,综合媒体关注度、网络转载率等因素,搜索、总结、盘点这过去的一年中,值得大家铭记和思考的中国十三大文化事件之“怪”,试转录几“怪”如下——

一怪: 僻词流行多“山寨”

2008年是“雷词”爆发的一年,新的流行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抢占了各大网媒,甚至传统媒体的显要位置。如果下面这些话你没听过几个,肯定会被人说很“槑”。

这一年最为怪异的流行语以“囧”、“槑”为代表,此二者已成为目前网络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字眼。别误会,这可不是传说中的“火星文”,而是我们老祖宗曾经用过的古字。

如果说“囧”主要因字形而被关注,“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俯卧撑”等则是由相关的新闻事件引起。网民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用这些略带戏谑的热词或多或少地表达着自己的意见。类似的还有“很傻很天真”、“范跑跑”、“做人不能太CNN”、“三聚氰胺”、“艳照门”、“叉腰肌”等。即使在山河同悲的大地震发生后,网民也找到了寄托情感的话语方式。“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因电视剧而火起来的话,一次次地被提起,传递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而那只著名的小猪,则给这满目的悲哀,添上了一抹坚强的笑意。

2008年,还有一个词不能不提,那就是太火的“山寨”。就连《新闻联播》都说:“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国家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着由这一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究竟是什么让涉嫌盗版仿冒的“山寨”现象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有人认为是大家将“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混为一谈了。“山寨产品”打法律擦边球,“山寨文化”则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将会成为所有傲慢的强权者的敌人。究竟2008年风风火火的“山寨”命运如何?列位看官还需静观其变,眼跟前儿的一出大戏就是“山寨春晚”。

针对火热的网络流行语,有人发出质疑:这些不够严谨的话语,会不会影响语言的“纯净度”,甚至造成青少年文字素养的滑坡?但更多的专家给予了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包括网络流行语在内的“热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当今社会的现状。社会在进步,语言自然需要更加丰富,不可能一成不变。如其所言,在冷飕飕的经济环境里,与其高呼“狼来了”,不如让“热词”自己个儿蹦跶去吧,没力气的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二怪: 余秋雨博文溅泪把名败

余“大师”今年各色新闻不少,但最具争议的还是地震后的那番言论。于是有人将其与某省作协副主席放在一起,并称为“南秋雨,北兆山”。

余秋雨一直是中国文化界备受争议的人物。2008年,他先是留下了“孔子是战国人”的经典段子,随后又遭遇了“大师门”、“故居门”,还被一80后女作家“意淫”了一把,引得网民议论纷纷。然而要谈到“余大师”这一年给人印象最深的,上述种种还都轮不到。汶川地震之后,6月5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劝灾区民众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倒掉一两座学校而成为外界反华的口实,遭遇了文化界的口水箭阵。认同者称赞余秋雨语重心长,极具责任感,“又一次展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水平”;反对者批评他是站在“死者身上跳舞”。不久这篇博客遭到网友“炮轰”,但很快近100页反对者的留言全部被删掉,之后博客评论功能也被关闭。当有媒体就此事向余秋雨发问时,他本人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想说。

在山河变色举国同悲的时刻,中国的文化人到底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换言之,他给中国作家上了一课: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地方说一些正确的话。

三怪:王兆山鬼诗代鬼说欢快

顶着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名头的王兆山,以地震死难者“纵做鬼,也幸福”的“佳句”为自己招来了满身的口水。

有人说作家的书桌平静,事实上,2008年的文坛并不安宁。在一个诸如“母牛撞翻女主人,驴子见状笑瘫”都能妇孺皆知的年头,6月6日《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坟墓颂歌”,很快就天下“传诵”,王兆山的言论同样引起很多人的惊骇和不解,激起此起彼伏的不满和反感,山东有作家因羞于与王兆山为伍而愤然退出作协,吁请将王兆山逐出作协成为强烈的网络呼声,并表示作家应该遵从起码的社会公德。不久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投资7亿元打造丰都鬼城”的消息,就有网友提议由王兆山来当鬼城的“形象大使”,据说广告语很贴切,大概意思是:“游鬼城,诵鬼词;纵做鬼,也幸福。”

四怪:谢晋谢幕名声被败坏

著名导演谢晋溘然长逝,宋祖德再泼“脏水”。广电总局一官员称要“清除害群之马”。大师死后亦不得安宁,追悼会上的混乱场面则令人心寒。

2008年的中国电影,将最多的泪水与怀念送给谢晋。谢导的艺术成就无需赘言,否则也不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花圈。这样一位殿堂级人物的离去,自然不能称之为“怪”。所以诧异者,指的是大师仙去后引发的种种风波。谢导去得突然,死因也并未立即公布。一向以炮轰名人为己任的“宋大嘴”随后抛出“谢晋死于酒后乱性,与某演员有私生子”等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大嘴”的言论固然于死者是极大的不敬,谢导追悼会上的混乱场面同样令人心寒。其时,前去悼念的一众明星被“围追堵截”,甚至传出与粉丝有肢体冲突。不仅如此,一些群众还疯抢免费发放的谢晋纪念册,用来悼念的花束则散落一地,甚至还有人浑水摸鱼偷照相机。由于场面太混乱,到最后遗体告别厅也被迫关闭。本该庄严肃穆的仪式,在闹哄哄中尴尬收场,唯有谢老安详地静卧在鲜花丛中。

有评论指出,当一代电影大师归于出生之地,已显浮躁的中国电影是否会雪上添霜?

五怪:作协主席擂台赛虎头蛇尾

高调开锣的30省市作协主席擂台赛虎头蛇尾,反倒被两位副主席与韩寒的对骂抢走风头。

史无前例的“作协主席网上打擂”从一开始就噱头十足。向来半遮面庞的“主席们”而今要展露真容,以网络写手的方式更新文字,这吊足了一众文学爱好者的胃口。但兴冲冲而来的看客们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先是几位名单上的主席迟迟没有上传大作,而后又有人发现一些参赛者的更新速度“有点慢”。再往后,“擂台”干脆就被另一件事抢走了风头——80后作家代表人物韩寒和两位副主席的“对骂”。虽然其中一位表示“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后澄清是误会),但并未继续升级。倒是另一位难忍“标题党”的评价,向韩寒开炮。后者则还击“你比我低级”,还抛出“解散作协”的口号。近年来,作协吸纳郭敬明等年轻人的改革举动为自己加分不少。但此举却被韩寒视为“驯化”,一如既往地鄙视之。几乎与这场对骂同时,已经有鸡肋味道的擂台赛悄然变脸成“巡展”。这项活动开始前,曾有人期望藉此改变传统文学与网络世界的隔膜,重新激发出老作家的创造力,但梦想之光似乎并未照进现实。诚如评论家所言,这只是一次成功的媒介策划罢了。

六怪:崇年被打理何在

年过七旬的阎崇年签售时,遭人耳光伺候。多位学者纷纷谴责打人者,但亦有评论赞这一巴掌“打得响亮”。媒体“清算”百家讲坛的报道出炉后,关于其将会“生”还是“死”的问题,亦引发了一场讨论。

2008年的百家讲坛,留给人的最深印象,或许是一记耳光。10月5日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售时,被一青年男子扇了耳光。此事被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学者表示,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不应该诉诸暴力手段,用拳头对付老人是懦夫所为。支持该青年的人则认为,话语权的不平衡是冲突原因之一,草根观点被严重漠视了。由于“掌掴事件”的发生,在其后的地坛图书节上,阎崇年、于丹等学者出现时,现场都安排了头戴钢盔的保安人员。

在种种分析里,有一个声音认为阎崇年实际上是在为百家讲坛受过。该节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制造垄断态势,排斥不同观点。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公允,曾经无比红火的百家讲坛,似乎在今年遭遇到了自己发展的瓶颈。

生存还是死亡,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当节目形式僵化不再受观众欢迎,它自然会退出人们的视线。“掌掴事件”引发的评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历史本身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掌握强大话语权的“百家讲坛”,如何在保证自己权威性的同时,避免成为排斥其他声音的“一言堂”?

(夜子 辑)

猜你喜欢

谢晋百家讲坛韩寒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缅怀谢晋导演
The Fall of Han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