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伊莉:文化交融的灿烂之花

2009-02-25

杰出人物 2009年1期
关键词:女士香港文化

程 晨 胡 琦

文化,是人的枝叶本源。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和其成长过程中所浸染的文化环境脱不开关系。所谓叶落归根,这个根除了地域,更多亦是文化的根。而对于李吴伊莉女士来说,文化的交叉和融汇在她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抽离,西方文化的浸染

吴伊莉女士的父亲是香港著名报人吴嘉棠先生。在她年幼的时候,由于吴嘉棠先生被派往纽约建立现今的贸易发展局而跟着一起来到纽约,离开故土,在全新的西方环境中生活学习。此时,西方的文化开始影响她,而东方的文化则因为年岁太幼而被逐渐遗忘和遗失。在吴伊莉女士读书的学校里,只有一个同是华人。对于当时尚在上学的吴伊莉女士来说,跨越文化的隔阂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语言和差异为她带来了很多烦恼。“至今我依然记得我生命里尴尬的时刻,那就是轮到我当堂朗读的时候。我看着那些字却发不出音来,文化上的根本性差异,让我自始至终都是二等公民。”

对很多人来说,当你从一个文化和环境中被抽离出,而又被植根于另一个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这样的过程随之所承受的可能是困惑和失落,甚至对自我认知产生迷惑和困扰,而这种经历在李吴伊莉女士身上,却让她获得更加清晰的思考。

她在美国长大,又先后去了欧洲和其它一些地方,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充分熏陶。接着,她回到了香港,在香港国际学校进修了一年。这看似平常的一年,却给她的人生轨迹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影响。生于香港的记忆开始复苏,扎根在骨子里的属于故土的文化开始醒觉,两种文化开始初次展现交融的魅力。“在美国,我所有的朋友都是美国人,当我回到本土时,我发现自己的世界的确是有两个部分:美国人的团体和中国人的圈子,我也感到自己站在一个绝无仅有的位置上,可以在他们中间自由沟通,没有任何困难。”左右逢源的情况下,更激发了吴伊莉女士对中国文化的探寻。她原本在大学预备学习的是时装设计学位课程,而之后终于恍然大悟,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国历史、文学和语言。

李吴伊莉女士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跑去美国的大学里学习中文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没有任何中文基础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个选择,她开始沉浸于真实世界的寻找和选择,更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她今日的事业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回归,寻找文化之根

李吴伊莉女士的先生,是一位商业银行家。在1975年迁居到伦敦,而她则在伦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继续寻找她的真实世界。李吴伊莉女士说,她有个中国内地的朋友,在英国生活了半生,感到自己不再属于任何地方,文化认同感的缺乏所带来的困惑和茫然一览无余。“虽然我也经常有那种感觉,但是我宁愿换个说法,说我属于任何地方。”李吴伊莉女士说。

1980年底,李吴伊莉女士的先生返回香港,领导一间较大的商业银行的运作,于是她也随之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重新适应香港的生活,经过八年时间才让我真正地了解香港。因为有太多东西要学,进而需要更深层次地去了解。”

返港之后的三年,她一直在制衣业工作,每天要去长沙湾的一间厂里,语言又成为一个大问题。“我想那里人一定以为我是外星人,他们听不懂我的话,就像我听不懂他们的一样,但那三年教会我很多基层的东西。”正是凭藉每天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李吴伊莉女士渐渐开始习惯香港的生活,体会也越来越多。她从事轻纺工业,包括生产制造、进出口和零售的业务,频繁地与外界沟通接触让她更迅速地了解了香港的方方面面。

1986年,她开始从事专业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培训方面的顾问工作。雄厚的基础加上独到的见地及中西文化的影响,使她的谘询工作混同着两种文化中的特色,既直接又含蓄。同时,李吴伊莉女士还不间断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研究文化以及在商业方面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她和Betty Wei合作著作了《文化冲击!香港:习俗和礼仪之指导》,被称为能让初来香港的访问者和那些打算在香港居留一段时间的人们迅速、便捷地了解香港的文化、历史、社会体系的指导性作品。

香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差异、认同和交融的代表性城市,具有相当突出的独特性,诸多不同一般的因素杂糅在一起,如它相对短的历史;新老香港之间的社会代沟、本土居民努力工作的意愿和新来者的冲击等等。吴伊莉女士和Betty Wei是两位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作者,她们都是出生于香港却将文化根基深植于西方教育的土壤之中,本身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而这本书以朴实流畅的文字给了读者一个机会透视香港所有这些事实,并告诉大家缘由何在。它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香港的前景,讨论了那些初来香港的访客面临的社会经济领域上的“雷区”,真正充当起“指导守则”,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城市里适应生活。

发展,文化灿烂之花

其实自1992年至1996年,李女士已经开始在香港大学商业学院讲学,讲授的课程包括国际商业环境、管理技巧、研究方法,亦为攻读工商业管理硕士的商务人士讲授有关战略政策变化的管理课程。她亦曾在北京为中国国家行政学院讲授“组织变革管理理论及方法”及“培训者培训”等课题。

1985年以来,李女士已经开始不断走访中国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为内地培训各类专业管理人才。由其创办的才智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与内地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迄今已安排各类专业培训三十余次,参加培训的内地学员多达五百余人。同时,公司致力于加强两岸三地经贸及科技交流,与政府部门及企业机构合作,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以及商贸交流活动,1998年至今在北京、香港、台北三地参与举办“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等五项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

李吴伊莉女士在1996年建立了非牟利公司——才智教育机构有限公司,旨在增加香港大学生的教育机会,增强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在2000至2002年间,才智公司筹办“香港赛马会大专生暑期实习计划”。此项计划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赞助,为期三年,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实习目的在于为香港1000名大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到世界不同地方体验当地的社会民情、参与企业实际运作、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提升在未来的竞争力、实习地点集中于国内十个主要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西安、南京、杭州、渖阳及哈尔滨等等。为给予香港学生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整体香港学生的学术水平,才智教育机构有限公司还积极推行才智社区学院的工作。学院于2001年3月由李女士构思,根据美国教育制度,把西方管理技巧融入亚洲的学习环境中,学院为中五毕业生提供多个以职业导向为主的副学士先修及副学士课程。为了教育,李吴伊莉女士可谓不遗余力。

归属,寻找生命之山

今天的李吴伊莉女士坐拥自己的谘询顾问公司,从事着专业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培训方面的顾问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她亦积极参与到香港的社区服务工作中去,曾任香港保护儿童会人力资源小组主席及荣誉秘书、葛量洪医院管治委员会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城市规划上诉委员会委员、创新及科技基金委员、监管释囚委员会委员、香港防痨心臓及胸协会会员等等职务。

走过了如此漫长的历程,在中西文化差异之中浸染,又用了八年重新寻找自己,李吴伊莉女士现在已经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但她探寻中西文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她仍然在不倦地寻找她生命中的山。2005年,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怀着寻根的愿望,她来到了北京,希望能够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如愿以偿地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如今,她一边学习一边履行公务,频繁地穿梭于北京、香港两地。她同时还以天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参政,向天津市建言献策,并通过在政协的工作,了解了政府与民间的关系与运作状况,为以后更好地参政积累了经验。

李吴伊莉女士说:“在北京给了我更宽广的视野,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就用中国气学来考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了解这个方式与西方的差别,也正是在了解我自己。我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能够更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国家。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人,我希望在博士学成之后,能够践行中国哲人‘知行合一的传统,做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借自己中西文化的优势,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经典,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所呈现出的魅力以及对于世界和谐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女士香港文化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女士找茬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