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证制——高职教育的新导向

2009-02-24徐湘云

中国经贸 2009年22期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徐湘云 邓 恩

摘要:本文阐明了双证制教育模式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到了推动学生持证从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的三点建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证”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关键词:双证制;高职教育;双师型;实践教学

双证制教育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按照标准和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使学校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经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以后,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从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近年来,双证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拥有广阔的未来。通过社会调研显示,目前“双证制”在全国高职院校已全面铺开,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获得纳入教学计划中,使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实行“双证书”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

本文对双证制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如何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提出三点建议。

一、双证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行双证制是强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双证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较高。但遗憾地是,实践环节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薄弱之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而发展双证制教育模式是促进这个刚题解决最好的办法。通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校方再通过加强各类资格证考试的考前辅导,创造条件为学生考证做好报名、辅导、办证、年检、迁出等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双证制”学习氛围。双管齐下,将十分利于提高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2推行双证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对合作企业乃至社会的职业种类及其内容产生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更新,职业岗位、工种的变更速度也不断加快,职业的流动性也会更强。因此,高职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之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把学生近期的就业与其个人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其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能让学生更好适应合作企业乃至社会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够使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长远生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中,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实施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他们既具备毕业后胜任第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

而推行双证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学历教育起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素质,使之能具备健康的心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修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核心课程,则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面向市场、强化实用为目的,加强实训环节,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核心技能。相应整合有关理论课程,使学生成为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人才。

二、完善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双证制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师资并适应高职教育培养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认识,早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共识。1990年,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素质教师,也被称为“双师型”、“双证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他们往往同时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

他们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相比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应该包括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的人文、经济与科学知识。其能力应更为过硬,除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尖端技术和高新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

为了保证双证制教育模式的教学制度,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根据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列到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有条件的地方应成立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合会,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调配机制,重点面向企业制定一些鼓励输送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专、兼职任教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搭建本地高职学院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平台,把引进教师纳入本地区引进人才范畴,制定有效政策解决学校引进教师的职称、编制等问题,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等,以建立师资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岗位轮换制,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最新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掌握自己所教内容的操作方法,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2“双证”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以会计专业为例,“财会电算化合格”证是技能证书之一,而财会软件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因此,财会电算化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学校的“双证”教学也要及时更新教学软件,使学生掌握最新动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还出现了一些面向管理的功能和模块,如报表收集汇总、集团公司业务数据汇总、财务分析及预策、决策等,会计软件会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操作也会越来越简单、方便、规范。学校要在财力上加大投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会计软件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3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多证制是指高职毕业生不仅要获得学历教育毕业文凭,而且还要获得代表其技能水平的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如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除需要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考评鉴定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取得相关专业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各类证书。笔者前段时间就自己本校这两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曾对2009届(2006级)毕业生做过调查,其数据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为209人,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81人,通过率为86.6%,基本达剑优良标准;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为43人,取得各种类型资格证书达40人,比率高达93%。无论从调查显示的结果还是从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拥有多证书,就总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大好舞台和良好机会。

综上所述,双证制教育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导向,我们应把双证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不断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双证制的内涵,使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双师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