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建构

2009-02-18柳礼泉张红明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个体学习者

柳礼泉 张红明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是基于对话的远程教育,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强调个体反 思的自主生成。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遵循原则即平等性与共融性原则、个体性与差异性原则、开放性与深入性原则,基本策 略包括营造自由的对话情景、培养强烈的质询意识、鼓励积极的自我表达、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关键字】对话;远程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102—03

对话是教学中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 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如雅斯贝尔斯[1]认为,“对话便是真 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 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按照德国 著名学者施莱尔马赫的看法,对话可以划分为“自由的对话” 和“真正的对话”。“自由的对话”,就是对思想内容“几 乎完全不加考虑”,旨在思想的相互促进、相互的信息交往 中进行艺术性构造的对话;而“真正的对话”,就是以对意 义的共同探究为宗旨的对话。本文所指对话即这种对意义共 同探究的真正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参与者就研究问题进 行平等、民主的交谈,通过回应与碰撞,对问题达成新的共 识。这种对话的方式在远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强调个体反思的自主生成,凸显个 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行动自觉,同时也力主创新性 地学习。对话性的远程教育所关切的实际上并不只是远程教 育的策略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待学习者,对待每个人(包 括教育者自身) 、对待远程教育本身的态度,关注我们切身 教育实践的基本姿态。

1凸显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

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使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与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话中的自我发 现、自主建构,提升个体作为价值和尊严的存在。对话以人 与人之间的独立性、价值平等、自主性为依据,对话就是人 的价值与尊严凸显的基本形式。对话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 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总是意 味着对话者作为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投入到对话过程之中,它 首先意味着生命个体的同等价值,意味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作为生命个体的同等价值,意味着个体作为具有充分价值的言论的载体,而不只是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2],而是 作为与教育者具有同等价值的对话的人,发出自己真的声音, 在生命的叙述与倾听中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对话性远程教育 模式因之而成为个体生命之价值与尊严的现代性实践形态。

理想的对话意味着个体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 成性和未定论性”,意味着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及其价 值形式的多元性的尊重与认可,对教育者而言,学习者并不 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自己,教育的结果不是要 对方失去他的自我,而是要对方更好的成为他自己,实现他 的自我,不是要取代、吞没他人的议论,而是充分保留他人 议论的独立性,对话的过程因之而始终是个体价值与尊严的 不断生成、充盈的过程。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与其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知识 渊博的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不如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 养成深深关切自己切身生活、美好生活的人,培养成个体理 性生长生成的主体。我们必须清楚,在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 中,对话的内容已不能仅限于知识,对话的方式不能只流于 交谈。我们应该使学习者明白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区别与 联系,至少应该使他们有一种适应新生活的心理状态,应尽 可能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尊重学习者独 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及其进程,要把他们看成一个自我生命 的实现者,把他们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 成生命力的实体。

2强调个体反思的自主生成

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不是纯然被规定的对象,个体反思的生成来自个体的生活实践,对话性的远程教育意味着 就生活自身来显现生活,而不是纯然以先行预设的行动规范 灌输到个体的世界之中来规化个体的生活实践,来自生活实 践中的人与人的活生生的交往。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生活着,而始终是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正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生命的实践之 中,发生在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之中,没有现实的交 往实践,没有人与人的对话分享,就没有充实而完整的生活 世界,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的充分发展。

个体以主体的方式进入对话,个体的主体性通过对话展 现出来,对话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存质素得以显现的过程,把 反思的生长生成置于个体真实的生活历程之中,深深地关切 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关注人的生活的世界。在活生生的交 往实践中,在人与人的对话交流中,展现个体的生活世界, 展现个体复杂的内心自我,让个体在自我发现与发现自我的 过程中拓展其反思的视野,启迪其理性思维、道德智慧和个 体行动的自由自觉。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远程教育中的师 生交互面临更多的困难,无论技术多么发达,教师始终在冰 冷机器的另一端,学习者遇到各种学习障碍和困难后非常需要 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因而教师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就显 得格外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交互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表达 的东西,然后使其具备一种意向。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 保持了必要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你,教师既外 在于你,而又与你同在。对话能力获得之后,引导者的身份 也就变成了对话者。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但与“独白”式教育那种缺乏观众的表演不同, 对话性远程教育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是一种真切的表 演,是对他人的真诚和对自己的真切。因而这种表演拥有受 感动的观众。这种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是以 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近学生,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对话性 远程教育要拓展师生交互的途径,使交互活动的内容具有丰 富性、鲜活性。特别是有些课程应使用音频会议系统进行在 线答疑和讨论,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开通网上心理医生,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遵循原则

对话性远程教育立足于个体的价值平等,强调尊重个体 的生活实际及其差异性,强调个体的自我表达、展示、发现、 觉悟,视个体反思的生成为一场无止息的对话,从而把个体 引上行动自觉的道路。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对话性远程教育模 式的遵循原则:

1平等性与共融性原则

价值平等是对话的前提与基础。惟有作为与教育者平等的个体,学习者才可能作为独立而完整的人投入到对话过程之 中,敞开个体的内在世界,与教育者积极交流。在教学中,平 等意味着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师生只有 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 合和相互创生。”[3]在远程教育中,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实现交互的第一步。目前很多在线讨论开展得并不好,原因之一是很 多时候出现“独白”的局面,如此一来,学生感觉不到平等对 话的氛围,就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不利于对话的展开。平等对 话的氛围需要远程教师的培育和营造。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 就要试图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信息,给他 们的学习提供建议和帮助,而不是诉诸权威,动辄灌输。

共融性是指对话双方在共同的框架下进行沟通,即他们的 话语是相关的。在远程教学中, 对话的主题和规则是保证对 话相关的关键,远程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进程设计恰当的主题, 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供资料,建立对话的框架和边界,防 止对话偏离学习的中心。在传统教育中,除了语言对话,教师 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和学生交互。而在远程教育中, 对话几乎变成单纯的文本和语言交流,学生在一种比较松散的 组织结构中进行讨论,对话很容易走向泛化,因此,在对话之 前首先明确对话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设定一个主题的讨 论时限,让学生集中讨论和思考惟有对自我与他人同等价值的 确认,我们才可能在教化性对话中尊重自我,也尊重对方,才 可能有说者与听者之间真诚的言说——倾听,才可能有个体生 命存在及其感受在对话中的充分展示与发现。

2个体性与差异性原则

主体以个体的方式进入对话,主体的个体性通过对话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个体又并作为主体在对话中获得新的自我认 识、自我建构,提升其主体性的存在。对话意味着对话的双方 作为“我”的言说,这种言说乃是切己性的,深深关切个体自 身的生命存在。“我”是依凭“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参与于 对话之中,“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本身构成“我”言说的基 础,由“我”出发的个体性话语就是从个体生存状态出发,并 使“我”的存在本身的生活关切得以显现的话语。对话的基础 是个体生命在世界中的存在与感知,是个体生活的真实世界。 此外,对话性是基于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这意味着我 们应当承认个体意识的差异性,在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中, 教师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体的意识和尊严。尊重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尊重个体反思和行动的差异性。对话就 意味着差异、对立和冲突,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意味着“求同”而“存异”。 对“异”的尊重乃是求“同”的前提与基础。一种只允许一 种观点、一种价值、一种声音的教化生活乃是一种没有生气 的教化生活,正是基于对个体性和差异性的正视,才会有积 极的合作交流,有相互的倾听与述说。

3开放性与深入性原则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最显著的就是开放性。“开放性应该是 现代远程教育固有的本质特征。”[4]真正的对话乃是一个过程, 永无止息,没有终点,没有最后的结论,这意味着真正的对 话必然认可个体生命的未完成性。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敞开自我、沟通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提升,在对话中并且通过对 话,对话者获得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自身的某些方 面得到改变,某种片面性得以克服,从而使个体的生存状态 和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拓展、改善,远程教师一方面要引发 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要使对话围绕主题, 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或给学生开放性的评价来鼓励对话。从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 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唤起被采访者倾诉的欲望,直到节目结束, 对话依然在我们的头脑中进行着。

在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对话不是 单纯地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为了唤起更多的思考和重建,在 思维的对话中启迪智慧,发现问题。远程教师可以通过引用 一些在非网络环境下已经成型的教学交互方法和主持技巧, 提高自身引发和维持对话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交互策略并在 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不断使讨论引向深入,“深入意味 着对话不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是触及高级思维。”[5]我们都 知道,对话是有层次和分阶段的。在远程教学中,教师有责 任把对话引向深入。远程教师应该进入学习者的世界,融入 新的视角来审视周围,之后,再回归自己的视野,如此反复, 则对话不但可以流畅,而且还可以逐步走向纵深,远程教师 可以从对话中发现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共享知识,促 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吸收采纳新的观点。师生都会从中得到 很大的收获,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 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对话性的远程教育渗透在个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 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对于有着深远的以单向传输为典型 特征的独白性教化传统的我们而言,积极营造自由的对话情 景,培养强烈的质询意识,鼓励积极的自我表达,建构开放 的话语模式,乃是走向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关键。

1营造自由的对话情景

对话性的远程教育策略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利用多种手段,消解 由于教学距离、教师权威、人格依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师生之 间沟通的距离、障碍,彼此接纳对方,使学习者能够平等地与 教师交流,而且乐于与教师沟通,能充分进入师生对话的情景 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师生心灵交汇意义上的互动及生生间的密切合作, 由此使问题及相关主题在师生间多边传递。做到每次真正的谈 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 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营造自由和谐的谈话情景, 使学习者进入对话之中,这是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的起点。

2培养强烈的质询意识

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话对于学习者提出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对话能够激起他们思考问题,激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学习者不应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更应成为问题 的提出者。独白性的远程教育,由于预设的一元认知价值的 唯一正确性和权威性,不存在学习者质疑的余地,也不容许 他们的质疑问难,学习者只能是先行设定的行动规范的接受 者。对话性远程教育强调,个体认识之真是基于对话的共识, 而不是先行设定,所以它强调师生的商谈,鼓励学习者有强 烈的质询意识,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去思考生活的为 什么、怎么样,在质询中展现他们自身生活世界的认知状况, 拓展他们的认知视界,提升他们的认知觉悟。

3鼓励积极的自我表达

传统独白性远程教育模式中,学习者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习者没 有表达自我认知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和意识。对话性远程教育 立足于师生个体的反思境遇,立足于师生之间相互的“叙述

——倾听”,学习者在对话过程中有充分表达、展现自我认 知境遇、认知意愿的权利,对话性远程教育的过程正是对学 习者积极自我表达的引导与激励,从而在积极的自我表达与 发现中实现对学习者认知意识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反思 的自主生成。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动机需要的基 础上设计略高于学生接受阈限的问题,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 或疑惑,从而达到质疑引思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问 题的探讨,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独白性教化的典型话语模式是“某某说是这样,那么就是这样”。对话性远程教育模式就是要告诉学习者“某某说 是这样,但可能还有那样”,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个体而言, 可能是“这样”最好,但也可能是“那样”,更重要的是不 管是“这样”最好,还是“那样”,都是学习者个体自主选 择的结果,是源自他们个体的认知理性的自觉。对话需要开 放的话语模式才能走向纵深,远程教育中各种交互策略的实 现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开放话语的基础上的。没有开放的话语 模式,教师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没有深层次的对话,师 生的交互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远程教育 中开放话语模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1:35-36.

[2]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88:104.

[3][5]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 程教育,2006,(3):37-39.

[4]刁纯志.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 究,2007,(6):5-10.

猜你喜欢

教育者个体学习者
品读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