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理研究

2009-02-08刘雪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

刘雪颖

摘要:追求跨越式发展态势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目标之一。但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非由主观预期决定,而是取决于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形成。跨越发展态势来源跨越式发展机制,跨越发展机制的构建前提是破解跨越式发展机理。迄今为止,研究跨越式发展机理的成果较少。文章根据重庆市长寿区2002年以来的实际经验说明,跨越式发展机理是由发展战略思路、发展平台、创新中形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三个方面的合力构成。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发展平台;可持续发展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8311(2009)06-0008-05

一、跨越式发展的两种类型和跨越式发展机理

跨越式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正是有这种可以重复的规律现象的存在,才使世界现代化过程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充满希望、诱惑乃至形成良性竞争的过程。正是有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存在,英国依靠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洛克、亚当·斯密等理论优势下的制度创新才超越了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老牌商业资本主义”,跨越式地成为当时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也正是有跨越式的规律存在,美国、德国、日本,乃至“亚洲四小龙”都创造了一幕幕世界现代化过程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中谱写了在人口众多的大国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是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而存在的。

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自己和其他已有的发展经验的事实,出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与成果。笔者重点探讨国家内部的区域跨越式发展问题。

从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实际经验看,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城市(特别是经济中心城市)在扩张中将原来的“边缘化地区”纳入了城市中心的扩展区,这些地区迅速出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值得指出的是,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多数是以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为条件的。在这种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今天的区域经济发展对这种以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为条件的跨越式发展经验提出了严重挑战。因为,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会带来大城市的“城市病”,会带来系统环境问题,大城市规模过大也会变成“不经济”。

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系统的变化,这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得到了反映。1989年12月由周起业等著的《区域经济学》在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强调的是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问题;2003年由吴殿廷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则突出强调了区域经济的网络化”。

今天的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什么条件为主导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否定经济中心城市“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区域网络理论,利用现代高速的基础设施在经济中心与新兴跨越式发展区域之间镶嵌着生态区、农业区、自然保护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新型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叫做“嵌入式融入都市圈”,重庆市长寿区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这种理论的实证经验。

笔者认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被“纳入”城市、特别是都市“摊大饼”式扩张范围条件下的“跨越”问题,而是研究“嵌入式融入都市圈”模式中蕴藏的发展机理问题,这正是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另一种重要类型。

“嵌入式融入都市圈”模式蕴藏的发展机理与都市“摊大饼”式扩张范围条件下的“跨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都市“摊大饼”式扩张范围条件下的“跨越”,是等待都市扩张到“家门口”的结果;嵌入式融入都市圈”模式中蕴藏的发展机理是“发展的内生”,新兴跨越式发展必须利用现代网络的“发展刺激”条件,通过改革开放把各种发展机遇予以“内生”,才能出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及其成果。

2001年重庆主城到长寿的高速公路初通后,区委、区政府就引导全区人民及时认识到跨越式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形成,关键是通过改革开放激活内外的各种发展要素,利用好各种发展资源。2002年以来,长寿区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科学发展为追求目标,使长寿区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呈现又好又快的态势,使长寿这个拥千年设县历史,被重庆市管辖已经50年但原来仍是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的欠发达地区。正在呈现现代化的历史性的根本变化。

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思路是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而非操作层面的技术技巧问题。经济学以号称“实证”、“数学及模型操作与量化”见长,事实上其学科的局限很容易把能否出现、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作操作性技术问题。显然,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长寿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正确制定。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跨越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重庆市长寿区发展战略思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在重庆市1997年直辖之初,长寿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被定位为“地区中心城市”。2002年3月25日召开的“长寿撤县建区干部大会”上,市委领导在讲话中把长寿区发展的战略立位于建立连接都市圈经济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地区中心城市,同时,提出了“积极发展都市经济”的战略”。2003年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奇帆来长寿视察工作后指出:长寿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战略定位,长寿要抓住发展机遇,建好大化工基地,繁荣地区经济,向建设大城市目标迈进。2007年中共长寿区委做出“加快融入主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建设“1小时经济圈”专题会议描绘了重庆发展的宏伟蓝图,赋予了长寿新的历史使命,要求长寿融入主城发展。长寿融入主城发展,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主城融为一体,成为主城的重要功能区和产业基地,成为重庆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长寿的发展战略从“地区中心城市”上升为“加快融入主城”,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上讲意义在于形成了“高起点一跨越式”的发展逻辑。世界现代化的经验证明,无论是国家或地区跨越式发展都与高起点密切相关,如不能够超越已有的起点,在先进国家和地区后面盲目追赶,根本不可能出现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改革开放超越了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典型例证,才能够出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1月号,在“哈佛经典”专栏摘要介绍了迈克尔·波特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观点。他说:“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战略就是怎样定位”,“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战略应该是你的竞争优势何在”,“战略并不是指实施先进的做法,而是要选择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你与众不同、独一无”。

综合迈克尔·波特关于经济竞争战略的观点,主要有四个含义:其一,战略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战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集合,世界、国家、区域、企

业各层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有战略。具体的战略研究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其战略研究将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特殊层次与方面的正确战略。其二。“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战略称之为关于全局的学问,也有战略包含整合的意思。战略视野从横向与纵向看都具有超越具体的特征,战略与具体之间必须存在整合关系,否则战略本身就无法存在。战略整合应该是系统整合,包括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这种整合必然得出战略实践行动在思维方式变革与思想解放中的全面开放、不断开放。其三,战略就是创造独特。从思维方式讲,必然提倡创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成功战略,无不是自觉创新的结果。如果不能制定创新的战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当然,战略创新的内涵也可能存在形式重复的现象,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略是人民战争指导下的根据地与运动战相结合,每一次根据地的开辟与运动战也都有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创造独特,就是要开辟出符合实际、能够发挥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道路与模式。其四,战略标准是有效,而不是“先进”。“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战略思路中既要立异标新,也要删繁就简,其中求新不能成标准和目标,简而有效才是战略的追求。

重庆市长寿区2002年以来在跨越式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发展战略,不约而同地与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点相吻合。显然,长寿区的发展战略是重新定位的产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朝天门到两路口为当时界限的“老重庆市区”,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要把长寿、巴县、江北、綦江县划归自己管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品供应。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县与市区是二元结构,市区搞工业和商业,县提供副食品。在这种战略定位下,必然带来长寿尽管被重庆管辖了几十年,并没有成为都市区,仍然是农业主导的欠发达地区。长寿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强加的副食品供应基地的定位。长寿区的发展战略是整合内外资源的战略。撤县建区后的长寿,不能再局限于区内说发展。过去,长寿的工作始终围绕确保区域内十多家工业企业的副食品供应和完成重庆下达的任务,发展工业也是主要希望在区内十多家企业那里获得一些“配套”生产任务,演化为本地小企业或乡镇企业。这种单纯内向型发展战略永远做不大、也做不强。长寿区新的发展战略整合的视野跨越了世界化工500强、中国大产业分工、重庆市产业布局通过化工园区和宴家工业园,争取与长寿区域经济一体化。长寿区这样的战略才能是有效的独特创造。

三、构建发展平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

地区的经济社会出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平台之上。但是,人们过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是构建发展平台,而是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罗列、要素利用。这种把区域经济发展“零碎化”的思维方式,表面上是符合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要求,其实严重违背了现实发展机制的系统性及其合力原理。区域经济发展无论具有多少有利的条件、要素,如果不能构建成为整体系统,不能形成系统合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失去实现的土壤。

重庆市长寿区的经验证明,发展平台的构建是使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要素形成系统合力的现实条件。长寿区的跨越式发展平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区域经济在开放中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二是区域内部改变二元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平台。

第一个发展平台就是长寿化工园区。目前,长寿化工园区已经成为长寿实践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亮点。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在开放中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突破:(1)成功引进上海美农香兰素和甲基多巴项目、中化国际公用管廊、罐区物流项目、德固赛三聚氯氰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3个,协议引资超过5亿元。(2)与法国达尔凯公司、长扬热能公司三方签订了热电项目合作备忘录,项目总投资30亿元。(3)与德国巴斯夫公司签订了40万吨/年MDI一体化项目合作备忘录,项目投资总额达215亿元。(4)1 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已进入可研编制阶段,计划年内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批。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三:(1)规划在先,招商选资。2001年12月,当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时,各种各样的工业园区已遍布全国。要在三峡库区这样一个敏感区域新建一个化工园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没有急于到各地去自我推介、招商引资,也没有急于开动工程机械,而是首先做规划。(2)在“招商选资”中走出了特色之路。特色就是竞争力,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已吸引许多国际知名大公司前来落户。目前,包括全球著名的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的40万吨/年MDI一体化项目在内,园区已正式入驻企业70家,协议引资超过600亿元,其中跨国公司16家,世界500强企业11家,上市公司19家,此外,中石油的一个千万吨级炼油厂也选址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3)循环经济和一体化理念。在整个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五个一体化”的思路,即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通过市场运作,建成了供水、供电、供气、治污等公用工程平台,同时修建了与园区相连的铁路、长江物流码头及与高速公路相连的园区公路等,还有一家拥有300多张床位的专业职业病防护医院。循环经济的绩效十分明显,尤其在节能减排方面,整个化工园区由于实现了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再利用和减量化。目前园区内39家企业每天的污水排放量只有一万多吨,如果不是循环经济而是单个企业的话,总排放量至少将增加数倍。通过这样的循环减排,腾出了不少环境指标容量,这等于为园区引进更多的新项目腾出了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发展平台则集中于实施“三地一中心”战略,目前正推动长寿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呈现整体性跨越式发展的局面。所谓“三地”是:第一,建设重庆工业高地。目标是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再造2个长寿工业,重庆市工业高地初具规模。核心内容是: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区域合作,构建渝东工业连绵带。第二,建设都市农业基地,建设美好新农村。目标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服务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街镇工业化为载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文明与基层政权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努力打造都市农业基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内容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第三,建设休闲旅游胜地,把长寿建成重庆市的山水花园居所。思路是充分发挥长寿旅游资源优势,深

入挖掘长寿文化,有效整合利用“湖区、园区、城区”各类资源,将旅游与长寿区地方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都市生态农业、现代循环工业园区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面向主城区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都市近郊精品系列,提高长寿区旅游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所谓“一中心”就是以桃花新城片区开发为龙头,把长寿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生态新兴都市中心区。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集中区域内外的资源培育,“盆景术的亮点”并不困难,其最大挑战在于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龙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性又好又快发展。长寿区正是依托化工园区和宴家工业园区和“三地一中心”这两个发展战略的实施平台,使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社会主导的影响,按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的要求向现代化都市经济区迈进。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体制保证跨越式发展的连续性

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多届政府和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过程。地区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内出现昙花一现似的高速度或跨越式发展相对不难,困难的是出现连续性的跨越式发展,使这个地区真正实现现代化和脱贫致富。

实践证明,地区的连续性跨越式发展主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作为保证。可持续发展体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体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2000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认为,由于市场的非对称性,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具有这样一种体制优势,能够把政策有效和市场有效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长寿2002年以来的跨越式发展经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固然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可持续发展体制则是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耦合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体制主要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其一,各届党委、政府在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上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特别不能因为党委、政府的换届或主要领导人的改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进行“折腾式”的改变。这种因人事变动的折腾式曲折,是中国一些地区跨越式发展局面难以真正形成、已有的跨越式发展局面不能持续的重要原因。

其二,科学地制定规划和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规划是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人们的共识性认识转化为法律。实践证明,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规划,能够全面促进跨越式的发展,其连续性实施可以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学者白永亮指出,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必须手段,它能使战略的长期性与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

其三,有核心竞争力、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虽然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及人类自身各方面,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将共同聚焦在有核心竞争力、有持续盈利能力企业身上。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能够形成品牌优势的企业往往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做大做强,亦可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示范与带动效应。品牌优势的发展昭示着区域经济的活力、企业的“进取状态”。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进取心”强弱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优势或劣势,进取心不足是市场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
制约南通理工学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粤北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对策研究
《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对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