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地报刊5篇

2009-02-06

新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土布老伯旗袍

上海:古稀老伯4年找到救命恩人

半路晕倒被陌生人救起,事后苦寻无门却在街头偶然重逢——上海,78岁的范老伯找到救命恩人。2004年夏天的一个午后,范老伯散步时晕倒,一名路人把老人送到医院守护了一夜,还为老人输了血垫了几千元医药费。这个好心人在通知了老人的家人后,与老人匆匆告别,只留下病历卡上的签名“彭军”。范老伯四处寻找他,可线索有限。

2008年9月,范老伯在路边候车时,一个熟悉的面孔从他眼前闪过。范老伯一把抓住正在骑电动车的彭军,对方也认出了范老伯。因为赶着上班,彭军与老人寒暄几句后就骑车离开了,范老伯一想联系方式还没问,就追踪彭军身影直到他的工作单位,几经周转,厂领导将彭军带到了范老伯面前,这一刹那,范老伯泪水夺眶而出……如今,两人已情同父子。

(摘自《新民晚报》)

北京:珍藏民国报纸发现71年前老师婚讯

今年66岁的甄润昌是一位从统计局退休的老干部,他以收藏研究老北京的报纸为乐趣,收藏报纸20多年,收集了时间跨度达133年的4000余份报纸。为了避免报纸在翻看时出现折痕、发生损坏,他把每张报纸都用透明塑料包好,并在后面附上一个纸条,制成索引,以方便查看。近日,他在整理报纸时偶然发现了一张71年前的报纸上登载了初中老师王代昌老师结婚的消息的婚讯,欣喜异常。他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王代昌老师,当他拿着发黄的报纸出现在王代昌的家中,将他结婚的报道呈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非常吃惊,接着高兴地大笑起来。

(摘自《京华时报》)

扬州:退休老教师摆无人售报摊

扬州市区有一处售报摊点和别处不一样的是,这里是自助无人售报,且已有2年了。

摊主许覆祥80岁,退休前是扬州技师学院教师,20年前便在这里设了个售报摊点,一天最多赚10来块钱。两年前,妻子王道华眼睛患上白内障,需要人照顾,许覆祥索性采用自助方式售报,每天凌晨4点,他把零售的报纸摆在摊子上,便去忙着投递报纸和家务去了,傍晚再来收摊子点钱,至今一份报纸也没丢过。周围那些蹬三轮车的、擦皮鞋的有空就帮他照看着一下。

(摘自《扬州晚报》)

台州:老太太爱美天天穿旗袍

浙江台州有一位老太太天天身着旗袍,一穿就穿了快30年。这位老太太名叫金素棋,今年72岁。金老太年轻穿普通的裙子,儿女渐渐长大以后,思想守旧的邻居建议她,作为中年女性应该穿对襟衫。爱美的金素棋就给自己做了件旗袍,往身上一套,回头率哗啦一下就上来了。不过在当时,家人都觉得难为情,从不和她一起走路,说闲话的人也很多。不管别人怎么说,金素棋自己非常中意旗袍,身材不错的她就一直坚持穿。时间长了,闲话也没了,大家碰到她换新款旗袍,还会围上来评论一番。儿女们从来不用给母亲买衣服,买个十几块的布料老太太就很开心了,花点功夫就能做出一件旗袍来。

(摘自《金陵晚报》)

浦江:九旬老人天天练摊卖土布

浦江县城94岁的张仙凤天天练摊卖土布。1915年张仙凤出生在浦江。早些年,此地织布之风盛行,16岁时,张仙凤就学会了织布。嫁人后的张仙凤为了补贴家用,没日没夜地在家里织布。她织了78年的布,一天至少要织12小时。改革开放后,家人都劝她在家里享清福,但执拗的老人毅然挑起扁担外出卖土布,一挑就是30年。她自家织的土布质量很好,一天能卖40块钱。老人说:“不需要儿子养,我蛮高兴。”

(摘自《晶报》)

猜你喜欢

土布老伯旗袍
老伯和桃园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我来说说旗袍美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