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蕉听雨

2009-01-29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蕉叶芭蕉叶怀素

张 梅

能够用来听雨声的植物,被记入诗词,好的是芭蕉和残荷。残荷听雨,是夏末秋至,节气转凉,多的是一份萧瑟凄凉。芭蕉叶大,舒卷有致,承接的是春夏之雨,落上去是自然界的天籁,灵动,清雅。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风雨只能助势。

雨直接落到地上,了无情趣。用宽袍大袖的蕉叶来托,珠圆玉润地滚在蕉叶经络分明的行间,吧嗒有声,则是“潇洒绿衣长,浑身无限凉”。听广东民间器乐曲《雨打芭蕉》,极尽雨打芭蕉之声、之状、之趣,活跃开朗的节奏,丝毫没有夜雨孤灯的愁苦。

雨落蕉叶把一卷卷古诗词浸润得厚重湿润,古代的文人移蕉近窗,听出一份乡愁,听出一份离情,读着又把人往悲情的路上引,反倒不合这种植物原本的粗犷豪放,那份愁绪哀情,未必是几滴雨点能化得开的。写芭蕉的诗词里,有闲散澹泊意味的是杨万里的那首《芭蕉雨》:“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周瘦鹃先生很是推崇。

俗话说,“红配绿,丑得哭”,可芭蕉的绿常被与红色相提并论,也是恰到好处的搭配。韩偓很会捕捉颜色的对比,而且还表达很有绿肥红瘦的韵致:“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绿芭蕉。”还有“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经典配得轰轰烈烈,俗艳透顶,大俗成就大雅。让我想起同样经典的搭配,《红楼梦》里的配色:葱绿配桃红。反倒妩媚淡雅。看似孩童作画,毫不掩饰用尽调色板上的所有颜色;却仍然和谐,热烈而坦荡,奔放而天真,浓重而妥帖。

蕉叶上可题字,是文人雅士随处可取的简牍。儿时误打误撞,撕蕉叶数条,那条状叶恰似练习本的分栏,惬意涂鸦,染满指绿汁的清芬。母亲大讶,把这些我引为杰作的绿叶清扫,连同不成文的散落的心思。芭蕉叶大,撕去数条,还是蓊郁,绿荫遮院。我们哪里是赋诗作文,那时是什么也不懂得,整整一个嬉耍的童年。

懂得的是怀素,在繁书浩佚中遇见一代草圣,折服钦佩。漫长的岁月也遮不住他的逸气真率。怀素有意种芭蕉,因为贫穷,因为毅力,可芭蕉却为怀素提供任其泼墨的万卷天书。以蕉叶代书,听芭蕉雨声,练他的字,饮他的酒,把方正的汉字写得那么飘逸,那么流畅,似乎永无困顿。万株芭蕉的茂盛滋养着一个自由洒脱的生命,成就啸傲尘世的气魄。行行狂草,直落蕉叶,绿叶墨色,是“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大气、从容、柔韧。

诚然,何须怨芭蕉,是心的驿动,意的杂沓,不能在喧嚣或者波动中淡定、瓷实般不受外扰,看来怀素于万株万叶的纷乱中安然,才沉淀出一番境界。

[简评]“雨打芭蕉”是一个千古的话题,它牵引出无数文人悠远绵长的思絮,浸润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芭蕉听雨,是一件清雅之事,在传统诗词里更多在表现离愁别绪,孤独忧愁。但在作者看来,“芭蕉听雨”,更适合表现粗犷豪放、自由洒脱和从容淡定。“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风雨只能助势”,“万株芭蕉的茂盛滋养着一个自由洒脱的生命,成就啸傲尘世的气魄”,所以怀素才能肆意挥洒出万卷天书。“芭蕉听雨”的纷乱沓杂,正可以沉淀出安然淡定的品性,升华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作者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他赋予“雨打芭蕉”全新的意义。文章构思新颖,立意独特,哲理意味浓厚,很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蕉叶芭蕉叶怀素
呼噜噜漂流记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鲜于枢 草书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
有意思的芭蕉叶
芭蕉叶
口腔溃疡,敷芭蕉叶
寂静欢喜,像一抹蕉叶绿
寂静欢喜,像一抹蕉叶绿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