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无聊借助于评论爬上报纸

2009-01-27乔新生

青年记者 2009年24期
关键词:科技馆新闻媒体选民

乔新生

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坐在其身后的一个中国女青年意外走红。这个上海的大学生脱去自己的红色外套,以肢体语言吸引了部分观众的目光。这本来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花边新闻,可是,由于报纸新闻评论的介入,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新闻话题。一些报纸煞有介事地讨论这一现象,分析新闻事件主角的表情,极尽夸张之能事,甚至还有一些媒体借助于评论进行深度开掘,得出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比如,一些文章认为这位女大学生的表情充满自信,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貌;一些文章认为现场的学生正襟危坐,唯独这位大学生从容自如,这说明刻意培训政治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一些文章认为在这样一个场合脱下自己的外套,显然是有意识地自我炒作。

其实,这些评论者根本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常态。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家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经常深入社区,主动与选民打成一片。在演讲的过程中,他们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发表讲话,而是刻意营造一种平等的、自由交流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受尊重的感觉。上海科技馆的安排,如果不是听从美国政府的建议,那么,就是主动借鉴了美国的政治交流模式。在总统的背后安排听众,既可以使现场气氛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突出选民或者参与者的形象。

当然,这样的政治安排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充满争议。譬如,有些学者认为,把一些支持自己的选民作为背景,可以烘托出更加热烈的气氛,从而让政治演讲效果更佳,这是在有意识地利用选民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安排一些精心挑选的听众,无非是想营造一种现场气氛,它虽然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平等性,但是,却未必能达到烘托现场气氛的目的。在一些重要的演讲场合,由于演讲者周围的观众肢体语言过于丰富,结果导致新闻主角发生变化,演讲者反而被冷落在一边。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演讲的过程中,曾经因为身边一位小朋友哈欠连天,而成为美国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内容。此次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面临同样的尴尬,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败笔。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现场观众,这位大学生的肢体语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一个公开集会的场合,当着众人的面整理服装虽然无伤大雅,但是,按照传统的社交礼仪毕竟多少有些不妥。在一个宽容的多元社会,我们应该容许这样的行为出现。可是,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应该能对这一花边新闻的社会价值作出客观评判,不应该假借新闻评论上纲上线。大学生不经意的动作,如果被赋予了过多的含义,或者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中国的社会进行深度的分析,那么,有可能会小题大做,涉嫌新闻炒作。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互联网上出现这样的娱乐性信息并不奇怪,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些新闻媒体居然参与炒作,把互联网上一些年轻人自娱自乐的行为,放大为社会行为。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报纸借助于新闻评论,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渲染成为一个承载着中国当代大学生风貌的新闻事件,并且试图从中开掘出更加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含义。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新闻评论方式,它充分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界缺乏谨慎的边界意识。

新闻评论是一种主观表达,但是新闻评论必须讲求基本的逻辑。假如新闻评论只是借题发挥,或者新闻评论只不过是打着批判的幌子曲线报道花边新闻,这是不负责任的。

美国总统到中国访问,有太多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大学生在交流会上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居然被新闻媒体反复评论,并且在评论中刻意地不断延伸,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区分社会新闻与个人新闻、区分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区分个人表达与社会表达、区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千万不能把少数人在个人网络空间发表的娱乐信息,当作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科技馆新闻媒体选民
科技馆一日游
我在四川科技馆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参观诚毅科技馆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