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诚和敬畏之心

2009-01-27

青年记者 2009年24期
关键词:沂蒙纪录片山东

柯 超

今年,新中国60华诞。作为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山东,和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渊源?山东这一方水土、山东人民在新中国的成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基于这样的思考,山东电视台和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联合推出了10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齐鲁丰碑》,为新中国60年华诞献礼。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半年多的时间,收益颇丰。当真正以赤诚之心走进那段烽火弥漫的历史,用敬畏之心亲近那英雄儿女的岁月时,才会感到它是那样迷人,那样生动。

《齐鲁丰碑》属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山东8年的人和事。8年中,山东军民鱼水情深,山东人民毁家纾难,戮力支前,踊跃参军,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全国五大战略区之一,不但有力地策应了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而且积蓄了巨大的力量,厚积薄发,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着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对山东人民的无比热爱,《齐鲁丰碑》摄制组为此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苏州等地60多位抗日战争中在山东工作和生活过的老人们,重访了见证这些重大历史时刻的旧址,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和影视资料。

享受工作的过程

也许,当我们轻轻叩开那尘封历史的大门时,我们只瞥见了一角。但是探寻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它引导我们去发现,在发现中有所领悟。

这60多位亲历者是从山东抗日根据地成长起来,或者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他们饱经岁月沧桑,历尽人世起伏,但对于那段60多年前的历史,他们记忆犹新、感情真挚,他们的讲述本身就成为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如伊文斯所说:“我们现在记录下来的,就成为将来的历史。”许多事件,我们从史料中也许还能找到,但对于这些亲历者的采访,却能使这些资料鲜活、形象起来,而且增加了可信度和说服力。他们为我们和过去的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但对这些老同志的采访却很困难。因为原先的采访提纲中定下的采访内容,只是大概知道他们可能会了解,可是谁也说不清楚这些老人到底会谈些什么,所以所谓的采访提纲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对他们的采访,按编导的说法是“历次采访中最不可控的一次”,老人们一般都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情感讲述他们了解的历史,虽然我们明白他们的讲述也许并非客观,他们的生活历程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对往事的看法,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到,但是我们相信听到的都是真诚的。要耐心地倾听,不能打断他们,甚至有时听了好长时间之后才发现原来他早就讲跑题了!可是如果你打断他,他思绪就乱了,不知往下该讲什么。所以有时候针对一位老人就一两个问题的采访要持续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因为他们的讲述是完整的一块,必须自己在其中发觉有意义的东西。虽然有时大段的采访结束之后,发现可用的东西很少,但有时却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对王京建老人的采访,采访提纲中只列了“清河、渤海区情况和刘家井子战斗”,在采访中老人谈得不是很好,由于听说要接受采访,老人晚上没睡好觉,采访时精力不大集中,再加上拍摄总是受到外界干扰,所以采访不得不暂停。和老人闲聊,闲聊中发现原来王京建老人的夫人马丽华是“一马三司令”中马天民的女儿,从当事人的女儿可以得到多么珍贵的资料,原来根本没想到,而且马丽华老人谈到父亲的牺牲,当时看到父亲被砍下的头,“牙紧紧地咬着,头都变色了……”,奶奶的反应、母亲的反应,感情真挚,几度哽咽,“奶奶一看到红包袱一屁股坐到地下了,喊着‘我的儿呀就昏过去了,我妈就傻了,当时站在那啥也不知道……”这是最真的痛,最重的情,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这些是我们最需要的,所以虽然采访进行地不顺利,但这意外的收获却让我们特别兴奋。

后期制作中,如何将前期辛苦得来的采访和外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在第五集《军民鱼水情》中,有相当大的一个段落都是在讲述一个群体,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嫂”。“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这首《沂蒙颂》道出了沂蒙妇女对人民子弟兵的深爱之情以及勇担大义、不惧世俗的巾帼之举。但是这样一首歌配上怎样的画面才能达到情绪的共鸣、感情的喷发呢?开始找到了舞剧《沂蒙颂》,舞剧中的动作布景和歌中唱到的还是很切合的,但程式化的表演总感觉与这支曲子有些隔阂,后来拿来了电影《红嫂》,还是不理想,感觉有点假,不适合曲子中的那种真情实感。最后找到了“同一首歌走进沂蒙”,吕薇在台上唱着这首《沂蒙颂》,天空中飞起洁白的鸽子,舞台下坐着的是饱经岁月的沂蒙六姐妹,当唱到“愿亲人早日养好伤……”,镜头推到六姐妹其中一位的脸上,特写镜头,浑浊的眼神中涌动着晶莹的泪花,谁都说不清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但在音乐的烘托下那样抓人,世事已经沧海桑田,但心中那份爱应是历久弥新的吧。

领悟沧海桑田的人生

亲历者们不仅为文献纪录片的过去时空建构为现在时空提供桥梁,而且我们也能从现在的采访谈话、叙述感叹当中,感受到超越再现过去事件的情感内容、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等。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不仅是一段60年前的历史,更是一种沧海桑田的人生。

朱永顺老人家里墙上到处悬挂着他的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洋溢着幸福温暖的笑容,豁达开朗,一看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可谈到战友的牺牲,老人两次哽咽,说不上话来,他说很多事已经想不起来了,不知是真的记不起来了还是不愿想,心里对战友牺牲的痛惜,一直陪伴了他一生。

谷红老人谈得非常好,是所有老人里谈吐最清楚的。谷老当过老师,所以说起话来逻辑清晰,出口成章,可是他是一个倔强的老头,他的杯子放在哪个地方,你不能动,他很清楚他放在哪儿,你给他移了一丝一毫都不行。他又是个很看得开的老人,他说,“我的生命开始进入历史倒计时了”,说得那么坦然;张玉华老人是一名勇将,就是那种在战场上永远冲在最前面的人,当他说到日本鬼子的时候,上牙咬着下牙,眼睛圆瞪着。在采访过程中,张玉华老人忍不住地跺脚,周围有人走动,他眼睛就瞥一瞥,视线不能集中到摄像机上,他开玩笑,让所有人都坐下,“我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什么风吹草动我反应很快的,你们都别动了。”

……

老人们九死一生,个性十足,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情感的熏陶与荡涤

“纪录片和历史所描述的对象是人和事,并最终归结为人,因为它们无论在记录过程中还是在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都应该或必须有情感的负载。” 当纪录片完成的时候,牵引着我始终摆脱不掉的并非这8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始终是这群人,这群曾经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抛洒青春与热血的无私的将士们和在这片土地上勇敢战斗和生活着的山东人民。

提到山东,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巍巍泰山以它壁立千仞的石壁承诺着山东人民敢于担当的气魄;滔滔黄河以它永不停息的奔流诉说着山东人民决不屈服的风貌;齐鲁文化以它绵延千年的历史书写着山东人民重情重义的品德。这种气魄、风貌和品德伴随着山东人民从过去走来,也必定会伴随着山东人民坚定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①陈国钦:《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②姜依文:《电视纪录片卷:生存之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沂蒙纪录片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