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前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2009-01-27张艳云

青年记者 2009年24期
关键词:京报小报报业

张艳云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关键阶段。报业在清代前、后期有截然变化,本文所指清前中期是清朝建立至鸦片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播活动还属于前报纸时代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清代报业沿袭明代制度,继续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这一时期,居于新闻传播主导地位的依旧为邸报、京报等古代报刊,民间小报作为一种满足社会新闻需求的必要补充形式而存在。清代作为封建末世,封建政体成熟,清代邮驿制度的完善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之清初盛世的繁荣,将古代报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邸报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清代前中期邸报成为官绅了解朝政的主要渠道,使封建社会的整合功能得以发挥,邸报在政府指导之下在北京经常发行。邸报从唐朝发展到清代已趋于定型,书册的形式,以朝廷政事信息为主、不揭载自由言论的内容,据现有资料,清代邸报基本上是日报,每日定期发行,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当邸报通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构成庞大的传播网络时,其覆盖面已远非官僚阶层。它的内容主要登载全国的重要人事任免命令、豁免灾区税赋的命令、皇帝的恩赐、皇帝的重要行动、对特殊功勋的奖赏、外藩使节的觐见、各处的进贡礼物等。皇室的事务和私人日常起居注很少登在邸报上。邸报上还登载一些全国发生的特殊事故,如违法失职的官吏处分。登载后者的用意在防微杜渐,以儆效尤。在战争时期,军事上的胜利、叛乱的镇压也登在邸报上。邸报内容只限于国内事务,国外事务一概没有。清代邸报有这样几个特点:

1.官办报纸,所刊内容由政府直接管理;

2.报道的范围很广,如重要人事任免、皇帝恩赐、皇帝重要举措、军事胜利、民变骚动、奖惩官吏,甚至包括少量的社会新闻等;

3.政府内部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各级官员,一般百姓无法看到邸报;

4.它只报道国内事务,国外事务一般没有。

清代统治者对驿传体系仍实行军事化管理,清代官报发行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的职责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是“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阅”,①是收受臣僚奏章的机关。六科主要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提塘主要负责抄传发行工作。为了使驿传系统更有效地履行职能,清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范邮驿的设置、定额、配置、运行方式等,对误期、滥用等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条例。与此同时,由于疆域扩大、专制制度强化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又促使清政府对驿传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调整,力克弊端,多有创新。

除利用官报外,清代的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榜、帖示、告示等从古发展而来的传播媒介发表官方信息。《海东逸史》中记载:“南郡亡,北兵至杭……北帅使人以榜至。”②顺治五年所颁上谕中提到:“刊刻告示,晓谕山西各处。”③这些都是除报纸之外的官方传播媒介。

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内容主要是提塘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是为有关省份的官员提供更多的有关朝廷的信息。但这种小报由于刊载了政府所不允许刊载的消息和严重不实的消息,而遭到当局的限制。

京报

民间报业活动日趋活跃——报房增多、报人职业群体壮大,报业作为一大社会行业已显现种种近代化迹象。产生于明代中叶的民间报房并未因王朝更迭而中断,明亡以后,报房继续存在下来,私营报纸京报得以延续。经过了由“白本报房”到“黄皮报房”,从手抄报纸到刊印报纸的发展历程,报房京报在乾隆以后的岁月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的许多民间报房各自摘录和刊印的邸报,统称为京报。京报一般具备如下特点:

1.京报的内容基本上与朝廷官报邸报相一致。京报的编排和邸报一样,包括:“宫门抄”,报道朝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谕旨”,刊登皇帝的放令和公告;“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与邸报不同的是,京报对群臣的奏折刊载有选择的权利。京报没有自行撰写稿件的权利,不能越雷池半步。

2.京报有比较完备的形式。京报有固定的刊期,一般为日刊,有报头,基本为印刷。黄纸封面上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二字,下面有报房字号。形式比邸报完备。

3.报房自主经营。印刷、发行都由报房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京报的发行完全脱离了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可以自由接受订户,报房派人送报上门,也可以报贩叫卖市面,还雇人递送外地。以后还发展到在外地翻印出版。

4.京报很注重时效,传送比官报快得多。除前文提到的有专门的送报人长途跋涉定期派送外,还通过信局邮递。

京报作为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京报所刊载的内容虽然仍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大臣奏折,但是京报与邸报相比的最大进步是扩大了邸报的发行范围,把千年以来只在官吏中内部发行的邸报演变成了具有商品特征的大众传播工具,公开发行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但京报与宋代小报相比又有其不足之处,京报只能说是民营官报,在报纸的宜传内容上,它没有一点自主权,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它只是邸报的派生物,没有质的变化。而宋代小报是民营报纸,多少有反映民意的内容。京报的诞生虽然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是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地方小报

清代地方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一方面,报道中央信息的北京报房京报出现了各种地方版;另一方面,在明末地方“抄日报人”、“发行报帖和登门报告”等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上,以地方官场消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私营报纸——辕门抄问世,从而拓宽了地方官绅获取信息的渠道。地方辕门抄的产生,使政府舆论的影响力深入到官僚机构的最基层;加上民间小报在清初得以延续,共同构筑了这一时期的民间报刊体系,使清代前中期报业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局面,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

清代地方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极其丰富,不仅翻印京报、而且还时常出版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单页小报。常刊登一些新闻性、可读性极强的不平常事件,例如地震、饥馑、战争,或者一个流氓的非法行为,或者其他任何事情,但不准批评和干预政治和政府的事务。小报有时有插图,有时没有,通常采用雕版印刷,但制作和印刷都比较粗劣,每份小报售价为一两个铜板,为了促销,卖报者常常在街上扯高嗓子喊着本期小报的内容,以吸引路人注意。地方小报虽然有了广泛发展,但清代对小报的查禁也是非常严厉的,私办小报是要砍头的。据王先谦在《东华录》中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私办的小报上发表了一条消息:“初五日,王大臣等赴圆明园叩毕,皇上出宫登龙舟,命王大臣登舟共数十只,俱作乐,上踢蒲酒。由东海至西海,驾于申时回宫。”④这只是一篇对皇帝日常生活的报道,但雍正帝登位初年正与反对派进行激烈的斗争,他借口下圣旨,以今年端午节不作乐为由,以“捏造小抄,刊刻散布”的罪名逮捕了消息的散播人,并且亲批“应斩”。

小结

清王朝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采取限制报纸出版的僵化文化政策,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商人和报人带着资产阶级的办报理念,来到中国,封建官报随着腐朽的清王朝一起败下阵来,并成为了清王朝灭亡的殉葬品,中国近代报刊在外报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

注释:

①《清史稿》卷一一五,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海东逸老:《海东逸史》卷一八

③史松:《清史编年》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王先谦:《东华录》,顺治十六年六月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京报小报报业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从2013年《新京报》书香总榜看我国国民畅销图书购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