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江的形式

2009-01-20李明月

诗潮 2009年12期
关键词:母性肉身三文鱼

李明月,写诗、写文章、画漫画。在辽宁本溪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童年,在河北承德长大,现居广州。出版诗集《明月四弦琴》、文集《寻找与困惑》、漫画绘本《美丽心机》等。曾在《诗刊》《诗选刊》等杂志发表作品,入选多种年选。在《中国漫画》等上百家报刊开漫画专栏。

诗 观:文字充满意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或大气、或细腻、或高歌或低吟,或象征或明喻,能让生命在最自由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里舞蹈的体裁,这就是散文诗。

生命以一条江的形式,冲开峡谷的阵角任此生漂流。

一片青翠的橄榄叶,化身成小舟,流水是舟的羽毛,从古猿绝唱的黄昏起飞于南江之源。

一个纸船,在苍茫之上,承载着日月的光明之轮。

一个女人,踩着一朵朵浪花,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

一群三文鱼在大海中潺潺流动,它们经过了万里海路,从大海迥游到出生的河流,在最初的河流中繁衍。繁衍之后,母性的三文鱼死在出生的流水中,从最初回到最初。

水做的鱼——水做的女人,流水造化的母性。

水做的骨肉,水做的心,水的韧性。水在天空之上,生存的形式,居高临下地流动。

一块大青石截住流水之魂;你去哪里?你知道以后的以后吗?

回到大海?大海是归宿吗?那么,归宿的意义何在呢?

音乐家卡农在《音乐的奉献》中,以回旋的表现,让一首曲子无始无终地从开始流向结尾,再从结尾流向开始。大画家埃舍尔妙笔下的《瀑布》,以永远的循环演绎着存在之水,轮回的真相。

我们在过程中寻找水印的痕迹,在漂流中追逐自己的肉身,在苍茫中一声声呼唤自己的灵魂,与肉身分离的灵魂:

魂兮归来……

生命以一条江的形式——

猜你喜欢

母性肉身三文鱼
蛰伏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青藏高原上养殖三文鱼 农超对接精准扶贫
儒家家庭主义的母性角色——以医疗实践为视角
三文鱼
“肉身佛”千年不腐或因“类真空”
酸溶性三文鱼皮胶原蛋白超滤脱盐的研究
土捏的肉身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