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2009-01-20雷安乐李丽霞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雷安乐 李丽霞

摘要:本文以1990-2008年刊登在国内9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102篇文献为研究材料,回顾了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研究表明:(1)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数量上有显著上升趋势;(2)研究内容和研究规模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多元化的特点;(3)研究方法步入质化量化相结合的成熟发展阶段;(4)研究对象不平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内容;研究规模;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117-0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其中Gardner等人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导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生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地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重要的动机模式。其中,更多的研究基于学校和课堂教育环境,为此,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1]我国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正如国内学者周璇指出:目前有关动机研究存在着诸如研究方向的覆盖面相对狭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手段单一和简单化等问题。[2]本文拟对近20年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全面回顾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探讨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方法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文史哲辑”和“教育与社会科学辑”专栏中,分别以“外语学习动机”和“二语学习动机”作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1990-2008年间外语类9种核心期刊:《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国外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现代外语》。所选9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具有全面性、权威性、代表性、前沿性。为了确保文献统计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只选取了其中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章,排除了硕士、博士论文、会议通讯等。经过逐一研读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选取了其中的102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类以展开相应研究:

1.按年限:1990-2008年以纵观研究的发展态势。

2.按研究对象:非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高职类学生、其他,以了解研究在对象上的倾向性。

3.研究方法和手段:(1)非材料性研究;(2)定性与定量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包括:a.使用单纯问卷还是问卷与测试访谈等结合;b.研究样本:小样本研究还是大规模的区域性或全国性研究;c.数据收集时间:横向研究还是纵向研究;d.统计方法:简单的统计方法(简单的频率、均值和百分比等统计数据)还是复杂的统计方法(运用t瞭ests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分析统计方法)。

4.文献类型:(1)综述性文献:对国内外有关学习动机理论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2)理论分析及应用类文献:只提出研究框架没有用实证性的数据加以支持。即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提出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意义;(3)实证研究类文献:通过实验研究,(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或两者相结合)支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以此推知研究内容上的基本态势。

二、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数量上看,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见图1)。由于我国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处于理论探讨阶段。[3]进入21世纪后,研究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近5年最为活跃。仅2004-2008年所发表的文章数目就占了20年总数目的一半多。可见,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二)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尤其侧重于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占58%,高职院校学生,占15%,英语专业学生,占13%,也有极少数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高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女大学生及高中生作为受试者的调查研究,在研究对象的分类中归为其他(见图2)。造成研究对象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强,并且容易获得国外最新外语教学动机的研究成果;高校科研条件比较成熟;多数问卷在某些外语学习者(如刚接触外语的小学生)的群体中展开时可信度不高。以上均是造成我国动机研究对象涉及范围不平衡的阻碍因素。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方法和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趋势。从早期的以介绍性、理论探讨性、综述性为主,发展到目前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现代范式。在过去的近20年中,非材料性研究占论文总数目的41%,而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占59%,说明研究方法基本朝着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实证研究的手段还不够完善。研究基本以小而详的样本居多,在所有实证研究中占77%,然而跨省、跨校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大样本研究很少。从调查手段来看,虽然以单纯问卷调查方式为主,但调查趋势已明显朝着问卷与测试访谈等结合的方法发展。从调查研究跨越的时间限度看,大部分研究着眼于横断的静态研究方法,即在某一时间点进行研究和观察英语学习现状、外语学习模式和具体学习动机的发展水平。采用纵向动态研究的不多。统计方法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手段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从早期的以频率、均值、百分比等的简单统计到诸如因子分析方法(高一虹等2002)、t-test(文秋芳2001;高一虹等2002)、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复杂的数据统计方法的运用。[4]

(四)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研究在近20年实证性研究显著增加,占67%(见图3)。与此同时,综述介绍类的文献正逐步减少,如2004年就没有此类文章。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国外理论的引用和借鉴已经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接下来应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国外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或是将国外理论与国内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1.综述性文献。从11篇综述类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对国外有关学习动机理论的介绍、引进,主要围绕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影响要素等问题展开。

纵观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学习动机的定义众说纷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持不同的观点。尽管对其内涵的解释着眼角度不同,但有几个组成因素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即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3)这种努力的持久性。对于学习动机的分类,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分类,但经过梳理、归纳最常见的动机分类包括:(1)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4)任务性动机和结果性动机。[5]

2.理论分析及应用类文献。在理论分析及应用类文献中,研究以学习动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为主。近年来,随着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结合动机理论、动机模式,讨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动机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秦晓晴探究了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6]

3.实证研究类文献。我国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以及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有关“动机”的测量中,多包括行为层面的动机强度或努力程度,有的还包括目标清晰度、动机类型等变量。[7]近年来还出现了借鉴扩展模式框架对诸动机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还有对学习动机动态本质的研究。[8]

此外,就动机内容本身的研究而言,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秦晓晴,文秋芳通过建立动机因果模型获得对动机内部结构和诸多变量之间复杂关系以及复杂动机过程的全面了解。(2)高一虹等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了中国本土情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关系;以及个人因素对动机类型的影响。

三、问题与思考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最初的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逐步发展到基于我国教学背景下的深层思考。总体看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研究内容上存在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国内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遵循着动机理论的经典模式和扩展模式的套路,研究动机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或是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如观念、策略等)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见到将学习动机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项目,更深入地研究其内部的结构和各种内部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相关论文。今后我国学者可结合中国本土环境在研究中创新并对给我国外语教学以启迪。

其次,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太完善。最近20年的有关实证研究虽然已采用一些新的测试方法,但还是以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主。而且问卷测试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被试者提供的答卷是否真的客观公正;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充分可靠有说服力。今后的研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测量工具上做到科学,准确,制定出能真正反映中国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量表。

第三,从研究对象上看,只是针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其他学习群体的研究较少。今后可加大对其他研究对象(如,中小学生,幼儿外语学习者,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或广大非在校英语爱好者们)的研究。全面的研究可以应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外语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很多领域仍存在很大的空间有待于我们的开拓与深入。外语学习动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1)研究的视角应投向更新的领域。例如从时间的角度考察动机过程。动机过程框架中的动机效用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不是已经十分完备,一些成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堂表现予以补充。(2)研究成果的应用上应多下功夫。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外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尤其是接受普及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3)学习动机调动起来后,新的知识点经过高层认知过程消化、吸收并储存进学习者大脑。因而,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学习动机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领域仍然是一块尚未开发的沃土,需要广大研究者和教师共同耕耘。

参考文献:

[1]王晓旻,张文忠.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分析[J].外语界,2005(4):58-65.

[2]周璇,饶振辉.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方向问题[J].外语界,2007(2):39-43.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1):60-64.

[5]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23(4):58-62.

[6]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74-79.

[7]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2):105-110.

[8]李楠,吴一安.任务特征与学习动机研究[J].外语教学,2007,28(2):43-47.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