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从内心的决定,第N次上路

2009-01-18

旅伴 2009年11期
关键词:李开复人生

石 静

图丁丁

他的履历表实在太长太厚了。他的人生,几乎每一步都走在对的坎儿上,无论是顺顺当当的机遇,还是风云变幻时的拨开迷雾,他都做到了。和谷歌拜拜之后,他要做个天使,给创业的年轻人当保镖了。这一仗,未打先赢,已经风生水起了。

怕来不及

“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想现在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我将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厂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上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

9月18日中午12点半,位于煤炭大厦的中信出版社会议厅虚无虚席,因为有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后即将来到这里,那就是在众多“争议声”中热热闹闹地告别了辉煌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并将创办“创新工场”的原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

很多摄像记者在调整直播设备,几个记者边啃着手里的午饭边热闹地讨论着李开复的鼎鼎大名。1点30分整,一个摄影记者从门口跑回座位上拿相机,并对旁坐的人悄声说了一句:“开复来了。”

摄影记者蜂拥而出,将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留在会议室的则翘首以盼。十分钟过后,李开复走了进来,坐在了我前面的位置。文质彬彬的李开复被称之为“理性的性情中人”,他的“理性”不需阐述,“杰出的科学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青年人的导师”这些标签,就已经做出了注释。

与很多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寒暄式、客套式的处世风格不一样的是,“开复对人的尊重、重视来得那样自然,他能叫出记者的名字,亲自给记者打电话。”一位媒体记者称。在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中国时,李开复和工程师们解决分歧时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4年前,李开复从微软辞职去谷歌,引发了两大lT巨头轰动全球的官司,也使李开复体会到了人生百态。4年后,李开复和谷歌说再见,依然很轰动。但是,透过热闹的表层,我们看到的是有步骤的理性炒作:9月3日晚,透露离职信息;9月4日,在博客上正式向谷歌说再见,此后的两周,拜访投资人,接受记者、博客的采访,宣传“创新工场”;9月17日,回谷歌参加最后一次派对;今天,在出版社做自己新书《世界因你不同》的宣传。

“这次开复完美收工,去创业,是必然而非偶然。”他已经幸福地学会了如何转身,如何说再见。

和谷歌分手

2009年8月5日,美联航UA888次航班缓缓地在加利福尼亚州降落,李开复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再熟悉不过的港口城市——旧金山。他曾经在这里起飞、降落过无数次。而这一次,在这里,他将作出又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旧金山海湾上空一阵微风吹过,让人头脑非常清醒。李开复在车载GPS导航仪上输入了“山景城露天剧场大道1600号”字样,启动汽车引擎,45分钟之后,就会到达Google那座紫色的大楼。从露天剧场大道出口转出,眼前就是位于山景城的Google了。象牙白色的巨大恐龙骨骼矗立在四座连体的紫色大楼中央,仿佛在彰显一种乖张又另类的风格。这正是Google的风格。

老板来了,李开复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不过,他已经准备好了!艾伦·尤斯塔斯,一个比他大五岁的美国人,谷歌工程高级副总裁,掌管着GoogIe最大的资产:一万个工程师。四年前,正是他在电话里兴致勃勃地通知李开复:“我帮你争取了一个我相信你无法说不的offer(邀请条件)!”之后,他们开始了四年波澜不惊的搭档生活。“艾伦,我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尽管总部非常支持谷歌在中国的工作,我也感觉到这是一家改变世界的企业。不过,我心中还有一个理想没有完成。下一个阶段,我想专注地完成自己心中的这件事。所以,我决定离开公司,我是来向你辞职的!”

老板再三挽留,李开复很坚定,“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想现在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我将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

的确,Google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品牌。现在,他面对的是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股票和薪水,个风光诱人兼具辛苦的职位,一个被天才们包围的工作环境。当他尝试着把离开谷歌的决定告诉身边的亲人时,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惊呼:“什么,你开玩笑?世界上还有更好的工作吗?”

是的,这样的工作机会已经千载难逢,那还有什么能够让他痛下决心呢?

那就是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声音了。

Follow my heart

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一个目标靠近。这一如李开复过去的很多选择,它们都曾带给他类似的人生体验。

遵从自己的每一个决定

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一个目标靠近。这一如李开复过去的很多选择,它们都曾带给他类似的人生体验。

去念小学,是李开复人生中自己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也是母亲第一次“放权”给他。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是唱儿歌,吃点心,在阿姨的催促下睡觉,连梦里都是听腻的儿歌,没有一点新意。李开复就跟妈妈说,我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我想去念小学。妈妈托人让不够年龄的李开复参加了台湾省及人小学的入学考试。李开复得了第一名。即使再过几十年,他也不会忘记。只要大胆尝试,就有机会得到他期望中的成功。这是李开复第一次实现了他人生中的尝试和跨越。

1977年,李开复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Achl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李开复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1978年,他决定第二次参与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而这一次,与众不同的是,李开复站出来竞选总裁。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同学们一致把票投给了他,而他也第一次自豪地在公司的领导名单里写上了,总裁:Kai-Fu Lee。这是李开复第一次真刀真枪体验了建立公司的感觉,并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在李开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时,学校安排他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他遗憾地发现,自己不适合数学。他想学计算

机。哥大法律系当时在全美排名第三,如果选择法律系,他的前途大概可以预见到:做法官、律师,参议员等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他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李开复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年,李开复正式决定改变专业。这也是影响他这一生的一个选择和改变。

1988年4月,李开复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同学们平均6年以上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李开复只用了4年半。博士毕业前夕,创造语音识别系统的成就已经让他在计算机界小有名气。IBM、苹果、贝尔实验室等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并且承诺了不错的薪水,面前充满了诸多诱惑。但是在恩师瑞迪教授的邀请下,李开复决定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那个时候,各大计算机公司的人还在不断向他“暗送秋波”,他都婉拒了。无论出于自己的爱好、立意,还是对恩师“知恩图报”,李开复都认为,留在这里继续教学和研究,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因此,他买了人生中第一栋房子,在匹兹堡安顿下来。

梦想

“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这句话直击他的软肋,点燃了他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梦想。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作出了决定,“我要迁来硅谷,我要加入苹果”。

世界因他不同

李开复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去加州的情景,那时他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但是苹果公司希望李开复放弃这一切,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说的话,“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这句话直击他的软肋,点燃了他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梦想。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作出了决定,“我要迁来硅谷,我要加入苹果”。

1998年,当李开复选择回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时,身边相当多科学家都认为他颇具“冒险精神”。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环境不佳,人才不够优秀,生活条件艰苦。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微软中国研究院成功的可能性不高,这样的选择很可能“自毁前程”。但这改变不了李开复。回中国工作,这不但是李开复父亲的梦想和希望,也确实是令他自己激动的梦想。他可以招聘中国的人才,帮助中国的学生,带领一批中国的研发人员进行最前进的技术探索,在最前沿的科技中畅游。他想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院。

从1998年到2005年,李开复在微软公司服务了整整7年。其中2年在北京,5年在总部。“不得不说,在总部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我倍感煎熬,与很多人有过相似的感受。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关于对产品的方向与想法,总部鲜有倾听,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李开复的内心。从2005年3月开始,他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没有想到,这样一场工作变迁,在后来竟演绎了业界两大巨无霸之间一段激烈的冲撞。

尽管西雅图和硅谷都在美国西部,距离很近,李开复却整整走了两个月。一次普通的工作转换意外地演绎成他人生中最大的风波。微软以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为由,将他和Google一并告上法庭。他从30万份邮件中找到了证实自己并没有违约的证据,最终在一场离职风波中赢得了回到中国工作的机会。

创新

“如果我们非常幸运,也许‘创新工场可以创造一个新一代的领跑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没有那么幸运,只要我们能创造一些有价值的公司,作出对用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培养一批有创业能力的青年,这些都会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还未上路,已经成功

2008年,李开复已经开始接管谷歌面临挑战的韩国团队和迅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但是,他越来越意识到,管理更大的团队不是自己的目标,“我更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

2009年8月5日,李开复正式请求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

对于马上要着手的新工作,李开复说:“如果我们极端幸运,也许我们能培养一个走向世界的国际品牌。如果我们非常幸运,也许‘创新工场可以创造一个新一代的领跑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没有那么幸运,只要我们能创造一些有价值的公司,作出对用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培养一批又创业能力的青年,这些都会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这个叫做创新工场的计划,得到了中国风险投资的鼻祖——美国中经合集团的五百万美金启动资金支持。李开复也吸引了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土骏等业界精英的投资,确保李开复在未来5年中用8亿人民币打造创新工场的计划。

在风险投资界20多年、被称为“亚裔创投教父”的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说:“开复领军的创新工场将在中国把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我一直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扮演教练、导师的角色,摆脱单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成为一个更积极的技术推进者,因为风险投资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追逐新的投资个案,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资金,让本地化的工业能够升级和茁壮成长。”

李开复把自己的创新工场定义为填补中国的风投空缺,带来规模化、产业化的天使投资,用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甄选出最优秀的创意、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帮助创业者,确保其初期的良性发展。热门的互联网仍然将成为工厂的立足领域。他希望能够建立“天使投资+创新产品构建”这样一个全新的创业投资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梦想、创造奇迹,从公司商业运作的角度,希望每年能够孵化出3-5个成熟的公司,看到他们一天天的成长;从投资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在几年之后就能够对投资者有优厚的回报。”

对于那些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和谷歌说拜拜的人,在2009年9月7日的“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做出了回答:“过去10年来,我接近中国、接近中国青年的梦想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也希望用最可以掌控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可以说,‘创新、‘中国、‘青年是深深打动我的主旋律。所以,今天的变动看起来是一个转折,实际上却是一种自然的延续,一种跳跃中的传承。”他期待和中国的年轻人并肩作战,“那将是一段更为大胆的、未知的旅途。”

猜你喜欢

李开复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将成功概率提升至99%
李开复:骂并信任着
“病变”的李开复
李开复:向死而生,补修爱的学分
独一无二的你
每天举一次手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