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2009-01-12

软件工程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高职

库 波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系的软件测试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结合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

软件测试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主要培养既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软件测试的专门人才。但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重新定位,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

1 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方针。学院重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通过开发以“教、学、做、考”为一体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专业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

1.1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做到学生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其中校外实习不少于3个月),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软件测试室、实习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增加集中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在模拟软件测试室授课,与Java课程设计、Java案例分析等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在第五学期学院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专业老师与学生参加中小型软件项目测试的全过程。在企业“工作学期”实践,按全程教学计划,贯穿工学结合。学生通过软件测试全过程的实践,最终获得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

1.2 实施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1)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约为1:1,同时理论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与企业的软件测试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习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工作过程分类,按照岗位的工作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领域结束后,学院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岗位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做好上岗资格准备。

(2)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目前,学院已经与富士康集团、华中科技大学注册中心、武汉正奇龙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还与不少中小型软件测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与有关企业建立更为广泛与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结合的实习岗位。同时,还要对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要重点选择一批本地区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专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学院要通过各种资金筹集方式,加大专业实践实习设施投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并把企业的软件测试流程引入教学,缩短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距离,在实习中进行中小型软件产品的测试,降低实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施产业化办学,努力推进学院向“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方面发展。

2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1 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与专业能力对应表

2.2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岗位群涉及的四类核心技术岗位十几种能力,划分为四项主要能力。根据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如表2所示,反映掌握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从简到难的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往“汉堡包”式理论—实践—理论以学年交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的认知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萨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形态。在课程开发中每个链路构成的整体任务的课程教学开始时,就是讲理论—做实践,做实践—讲理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者合二为一的教学方式。表2中横向4个链路——即学生需要掌握的4项岗位能力的课程形成相关性,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开始,递进到关键性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继而完成综合性能力实训和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关系。

表2 学习领域与课程模块关系对应表

2.3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特点

课程体系中能力模块的形成由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决定。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特点,为区域经济服务。

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课程链路,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实践与理论并行,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以能力为导向的面向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不断创新,能实现迅速上岗,同时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学结合、多证教育在课程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上加以实现,使就业导向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克泉.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的五角星模式[J].职教论坛,2007,(3):34-36.

[2]周济.关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R],2004.

[3]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3-35.

[4]于润伟.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教材建设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5-57.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