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启示:是什么造就了全能大家?

2009-01-12李永瑞

软件工程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东坡苏东坡

李永瑞

相信很多人与笔者一样,都是通过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来了解苏东坡的。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作《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由此看来,林语堂因为对苏东坡“有同情(相同的情感体验)的了解而完全知道他并真正喜欢他”,所以他把为苏东坡作传当作一种享受,行文娓娓道来,如品甘茗,如坐良朋,惊心动魄,妙趣横生,稍有涉世者,必以泪洗面,自觉屏蔽世间一切烦恼,享受一顿丰美的精神大餐。

简单说来,苏东坡于1036年11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1057年以全国第二名(实为第一,因主试官欧阳修对他的朋友曾巩水平过于自信怕遭人非议误致)的成绩一举高中进士后,开始了他长达44年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涯。在这44年中,他实际从政时间只有21年6个月,其余时间不是频繁异动被迫奔走等待于两地之间(8年4个月),就是为父母守丧(4年6个月),入狱受审或谪居黄州、惠州、儋州等地(10年整)。所以,苏东坡的一生,从金榜题名的荣耀到阶下囚的羞辱,从位高权重的翰林学士知制诏、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到任人践踏蹂躏的等外平民,他都有所经历。但不管风吹浪打,他都诗文汨汨,怡然自得。对他的一生及他的处世态度,在孝宗皇帝赐封他为太师的圣旨中可窥见一斑: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是以论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P9-10.)

溢美之词,洋洋洒洒。“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苏东坡方正温和,既积极践行儒家积极入世,又保持了超越世俗、洒脱豁达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这些历来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世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自如挥洒人生的完美典范。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论是在他两度请辞出朝为政的杭州,还是谪居的黄州、惠州和儋州等地,千年之后凡他所到之处,依然“有仙则名”,足见他的行政能力及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的崇高威望。他每到一地,羡者仰者如织。他身后留下的2700余首诗歌,340余首词,体裁多样、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书法、绘画,气势豪迈、思想丰富、独具匠心。可以说,没有苏东坡,整个北宋政坛和文坛都将黯然失色,天下无人可称“万古风流第一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个被林语堂称为具有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文的全能大家?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个兼具“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修行瑜伽的佛教徒、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诗人、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之精华于一身的旷世奇才?笔者认为,聪颖的个人天资和渊深的家学氛围是其可能性因素,而崇尚才学的社会风气和包容大度的时代氛围是其现实性因素。

首先,富有思维穿透力的个人聪颖天资,父亲榜样的潜移默化和母亲的深明大义,为苏东坡的旷世奇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东坡天资聪颖,特别是其超人的思维穿透力,更让世人叹服。十岁时见一小老鼠为自救而装死骗人的场景后,即作《黠鼠赋》,发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博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的感叹,其思维之穿透力,着实令人感叹。

其父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并终有所成,与其两个儿子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共同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位置。父亲榜样的潜移默化对兄弟二人的成长与成才的重大影响,世人皆知。其母不仅知书达理,还深明大义。一次她为还未启蒙的小东坡朗读《范滂传》时,小东坡问:“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苏东坡后来一生秉持的人生理念,与范滂多有神似之处,母亲深明大义对东坡独立人格的养成,起到了方向性的导向作用。

东坡超人的思维穿透力,加上父亲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母亲的深明大义,共同铸就了东坡旷世奇才的坚实根基。

其次,贤妻淑妾的精心呵护,生死弟兄的挺身而出,“上至玉皇大帝,下至田院乞儿”的天下朋友并思想追随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其锋芒虽露,但在心理上一直“有恃无恐”,诗文汨汨,惠泽天下。

东坡一生,虽仕途不顺,但在生活中一直有贤妻淑妾、生死弟兄和不可计数的至交好友相伴相随,所以他的心灵从未孤独。

东坡有两妻一妾,不仅个个贤惠,而且知书达理,与东坡总是心灵相通,不论东坡落魄之时,还是他腾达之际,她们都是东坡勤勉的贤内助、心灵的支持者和安全的守护神。

原配妻子王弗,是一个“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的人,与之相伴十一年后去世。十年后东坡梦中与之相见,醒来所填的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怀念之词,其感人肺腑之深,至今无人超越。

续配妻子王闰之为王弗堂妹,性格柔顺贤惠,陪伴东坡度过了巅峰体验的二十五个春秋,把东坡的孩子们都一一养大成人。东坡一首《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表尽无限感激之情,闰之去世时,东坡“泪尽目干”。

侍妾朝云总给东坡带来智慧和灵感,可惜命不长久,先东坡而去,一曲《江城子》(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唱得人肠断心裂。

子由作为东坡的生死弟兄,既是他戏耍共享天伦之乐的终身伙伴,又是其独立人格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东坡每次落难,子由都挺身而出,或捐出全部官职为其赎罪,或倾其所有“穷(自己的)家富(哥哥的)路”,每每如此,他都遭到牵连,或贬或降,甚至官职尽丢,家财尽去,子由都无怨无悔,坚信哥哥的人品和人格。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不论春风得意之时,还是愁肠百度之日,子由都与他形影不离,他的诗词中有关子由的题材也是最多的。熙宁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任上的东坡,因思念不能见面的弟弟,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其他所有中秋题材的诗词黯然失色。乌台诗案,东坡料此生无望,与子由诀别的《狱中寄弟子由》二首词(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冤屈的喋喋抱怨,萦绕不散的唯有那浓浓的亲情,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子由的留恋,更见兄弟情深。

东坡才高八斗,为人豁达,幽默诙谐,亦师亦友者甚多。他的朋友名单中,既有司马光、韩琦、富弼、文彦博、范镇、张方平、驸马爷王诜等朝中达官显贵,也有许多诗人、名妓和高僧,还有他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和普通平民。仅以他三处贬谪之所的朋友网络,便可见东坡从未寂寞。

在黄州,有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守昌,一个已经追随了他二十年的马梦得,邻居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一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等人,还有不时慕名而来的访者。因有这些好友相伴,东坡的诗、词、赋和散文的功力都大有长进,他一生的文学名篇多在黄州期间完成,如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

在惠州,苏轼“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仅惠州周围的地方官们对他很友好,远在杭州的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苏州还有一个姓卓的佛教徒,步行七百里给太湖地区苏家与那里的朋友送信。苏东坡在宜兴的两个儿子很长时间听不到父亲的消息,十分焦虑,姓卓的听到,他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在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可以找得到。”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廋岭,走得满脸紫赯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用这种方法,苏东坡不断与家人保持联络。道教奇人吴复古和他同住数月,随后两年,在惠州和子由官职所在的高安,时常往返。另一个苏东坡的同乡道士陆惟谦,不辞两千里之遥,特意来看他。

在儋州,东坡一家颇受太守张中优待,让其住在官舍里,当地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迅速成了他的好友。后来因为政敌小人的干预,东坡一家被从官舍逐出,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穷读书人的子弟,亲自动手帮助他盖房子。“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由此可见,即使是东坡一生最为困顿之时,因为有贤妻淑妾的精心呵护,生死弟兄的挺身而出,“上至玉皇大帝,下至田院乞儿”的天下朋友并思想追随者的理解和支持,其锋芒虽露,但在心理上却一直“有恃无恐”,他不仅少有寂寞,而且诗文不断,惠泽天下。套用当年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话,“苏东坡者,岂惟宋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已。”

再次,不杀士大夫的北宋国策,崇尚才学的社会风气,为东坡独立人格的展现从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保证。

由于历史原因,宋朝立国后即定下极力奖励文学艺术、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堪称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尽管出于不同政见,或出于个人恩怨,人与人之间常有争斗,但手段还是比较怀柔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并不多见,国家意识上还是显得较为包容大度,这为东坡智慧的挥洒提供了必需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国策的效用,北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诗文才学的时代之一,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明百姓,如有一段时间读不到东坡的新作,就会茶饭不思,就是与北宋为敌的契丹,对东坡的诗词也十分景仰,“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送子由使契丹》)。正因为有了如此崇尚才学的社会氛围。东坡每到一地,不论是正处于人生低谷还是顶峰,他都有诸多的追随者,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强大支持,使得东坡智慧的灵光随时随地都得以较为自由的挥洒。

最后,苏东坡是一个既具有大格局责任感,又能独立思考,还始终保持幽默诙谐、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的心灵品性的人。这样的旷世奇才,古之少有、近代更是闻所未闻!

苏东坡的大格局责任感,在他一生所作所为,以及他诗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有所体现。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忧君忧民,“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

苏东坡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高太后亲政期间体现得最为鲜明。太后亲政,司马光等旧党顺理成章相继回到了权力中心,他们对王安石等人的变法一概否定,全面废除。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诏的东坡,根据此前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法在内容和推行手段上确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也有不少合理之处,所以他试图“兼行二帝忠厚励精之政”,做到“仁厚而事不废,核实而政不苛”,认为新法不宜尽废,应“参用所长”。此举令重掌大权的司马光愤然“有逐公意”。于是,刚出火海(新党攻击和诬陷)的他,又陷入了旧党的不满和排挤之中。此后的两年间,由于他耿介、坦直、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和无畏精神使然,他从不人云亦云,一切主张见解都出自于自己深沉的思考,在没有自觉需要改变之前,确有种“知其不可而亦为之”的惯于思考的独立人格,受了挫折也不懊悔。

苏东坡的幽默,乃是一种潇洒和飘逸的人格外显。在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乌台诗案以苏轼降官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该地且无权签署公文告终。历经四个月又二十日的狱中之苦后,终于重见天日,当天他便扔下“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豪迈诗篇而去,足见其幽默中的潇洒和飘逸。

苏东坡的淡定从容、随遇而安,从他两遭迫害、一贬再贬的心态调适中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太后西去,政治风云又起,哲宗亲政,新党又得重用,年近六旬的他被一贬再贬,先惠州三年、又海南儋州三年。虽然“兄弟俱窜,家属流离”,但他的心情也只是“随缘委命而已”(《与程德儒书》),他每到一地,都对那里产生感情,随遇而安,把心力倾注在当时的政事和百姓生活上。在惠州,东坡已过六旬,料想此生将在惠州度过余生,于是他开始建造自己的老年公寓。新居落成后,他曾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中听着房后寺院的钟声,酣美午睡的情景。时任宰相的章惇正好是他的政敌,他说:“噢,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于是将他再贬到海南儋州。

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新皇太后摄政,元祐老臣一律赦罪,东坡家人获准自1100年7月自儋州北返往常州,次年6月到达,一切还没有来得及安顿,东坡突感不适,自知时日不多,于公元1101年7月28日,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林语堂先生最后写道:“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东坡谢世二十五年后,北宋灭亡,自此中国人的想象力和灵性、创造性的智慧和独立思考的人格经南宋的忍气吞声、元代的人性蹂躏、明代的铁桶政治、清代的寻章摘句后,行将丧失殆尽。所以,东坡成了古之少有,近代难寻的旷世奇才!

何时再有苏东坡?我们盼望着,等待着!

猜你喜欢

东坡苏东坡
东坡与小妹
东坡砚、刀币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定风波》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