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法的运用

2009-01-11杨熙武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启发性原则语文

杨熙武

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使学生加快把知识内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教师在课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且依据于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服务。

2. 准确性与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课堂提问既要考虑普遍性,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3. 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前设计提问要预见到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教师提问时切忌因循既定,而应随机应变,不拘一格。若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不出或不得要领时,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及时变换提问方式或提问角度,将问题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变难为易,必要时还可变正向为逆向,变直接为迂回,以让学生听得明白,回答得出。

4. 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主体。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练、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时间掌握要恰如其分。

5. 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提问设计得巧妙有趣、富有吸引力,方能引起学生注意。同时,要注意经常交换提问形式,不能堂堂一个样。

6. 启发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启发性是指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提问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 抓住关键突破提问法。教师抓住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诱导学生快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准确找到关键问题。

2.“开启式”提问法。“启发”一词原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问贵在启发,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从易到难,分步诱导,引起学生积极思索。

3. 循序渐进提问法。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提问时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提问效果。

4. 设置情境提问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5. 探究式提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可通过探究式提问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深入研究课文内容的实质,使其认识逐步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先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理解由表及里。

6. 对比式提问。对比式提问是用对比的方法,比较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其加以比较、鉴别、分析、思考,“同中辨异”,使答案更全面更完整。这样的对比提问,将给学生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7. 分解式提问。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含蓄深邃、表达曲折,结构复杂,给学生深入分析和准确理解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应采用化难为易分解难点的方法,即通过将难点分散拆开、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经过分析、综合形成完整准确的答案,达到教学目的。

8. 疏导式提问法。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启发性原则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