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设计的艺术

2009-01-11张春霞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哈默积极性课文

张春霞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和认识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适宜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不等于说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呢?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课堂上,教师要对课文的教学目的了然于胸,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要“精”,要有导向性,还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不要太抽象,让学生理解不了。记得我在听某位教师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是什么?”对“过程”这个词,低年级学生不懂什么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如果改成这样提问:“邓小平爷爷是怎样一步一步植树的?”那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所以对低年级学生的提问尽可能简单一些,难易要适当。

而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一次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尊严》这篇课文时,课文主要写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身处饥饿时面对摆在面前的美食,依然坚持要付出劳动后才进食,最后为杰克逊镇长所欣赏的故事。教学时,我就围绕“尊严”提出了几个问题:(1)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再干活?(2)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欣赏他?(3)哈默为什么会成为石油大王?(4)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对尊严是无价之宝的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适度,要有思考价值。提问的适度是成功提问的重要因素。如果所提的问题太简单,就没有思维的激发,学生答得没劲;但问得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回答不上来,那等于没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这样就能使教学在生动和谐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第三段共提了四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这一段说的是小壁虎爬到了哪里?(2)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等等。

三、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

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用他的现有的知识去回答问题,那么,思维就不会发生;当提出需借助于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时,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这就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太浅显还是太深奥的问题,都不能引起思维,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一个较易的问题,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一个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提问的对象要心中有数。谁的问题要简单些,谁的问题要困难些,都必须十分明确。

四、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对于一些不用思考就知道答案的问题,就不必提问,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暗示着答案,学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就行了,这样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难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课堂提问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适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运用好课堂提问,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哈默积极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背课文的小偷
哈默卖酒
哈默卖酒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