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2009-01-11罗导忠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同伴课外阅读

罗导忠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且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约束,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积极营造读书的氛围。

一、个人——每天一次回顾

要想让孩子读一天书并不难,可是要想让他们每天读一点儿书则非易事。然而,只有当“每天读一点书”深入学生的心灵并成为习惯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读书。如何推动学生每天坚持读书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每天作一次回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睡前回顾。我们要提醒学生:每天临睡觉时想一想,今天读了哪些书?想想从课外书中获取的知识,回味一下让自己铭刻于心的语句,让记忆深刻的情节在脑海里过过电影……如果还有没完成计划的阅读量,就得抓紧时间补上。

2. 次日回顾。在每天的晨读时间,指定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前一天的课外阅读情况,介绍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新知,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吟诵描写优美、意蕴丰富的语句或片段并作好记录。

二、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同伴交流读书所得,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1. 什么时候交流?我们在每星期一或星期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前一周或当周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习惯。

2. 交流什么?学生进行同伴交流的内容应尽可能广泛一些,既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互相介绍精彩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悟和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互相欣赏、评点读书笔记。

3. 如何进行交流?同伴交流时氛围应力求轻松,可以在教室里交流,也可以在校园里自由选择地点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应灵活一些,可以自由结对进行交流,或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选出较有价值的阅读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三、班级——每月一个主题

适当确定阅读主题,既能保证学生在适度集中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大大方便学生间的交流与共享。

1. 主题哪里来?首先,可以从单元主题中选择。语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其次,可从时令、节日、时事中挖掘阅读的主题。例如冬天到了,可以确定“走进冬天”为主题,阅读与冬天有关的科普知识、古典诗词、名篇佳作等;又如新年将至,可以选取“年的味道”为阅读主题;再如针对近来出现的红色旅游热,选择“感受老苏区”为主题进行探究阅读。

2. 主题谁来定?为了提高阅读的主动性,一般而言,阅读主题应该由学生自主确定,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民主表决,选出感兴趣的主题。在学生选择阅读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比如帮助学生打开选题的思路,与学生一起选出比较适宜的主题。

四、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

为了让学生长期保持阅读的热情,并最终形成读书的习惯,我们有必要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因此,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个与课外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推动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1. 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丰富一些。比如定期利用学校集会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让各班推选学生发布国内外有关新闻、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新鲜知识及有关信息;发动各班定期组织主题阅读报告会,邀请相关学段的同学参加并发表评论;举行经典涌读、校园读书节、校园图书展、读书笔记展台等活动,以丰富的内容营造书香校园。

2. 活动的参与面应尽可能广一些。校园读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读书,所以举行活动时,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例如举行“读书笔记展台”活动,首先应在每个班级开辟展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与互评,在此基础上,再由各班推选出富有特色的读书笔记在学校展览室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3. 活动的时间应尽可能长一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要有时间的保证,如果活动的时间过短,就容易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活动策划时,应把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细化,形成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例如“校园图书展”活动,可以细化成一系列的活动:寻找好书——介绍好书(我为好书写提要、我为好书写广告)——图书展示——评选“我最喜爱的图书”。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同伴课外阅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