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009-01-11林雪英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圆明园审题思维能力

林雪英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不少缺陷,如: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周密地分析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介绍本人的两点做法。

一、做好课内预习的指导,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课内认真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可以拟订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而又难易适当的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激发他们对初认识的事物和认识模糊的东西进行探索,逐渐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1. 引导学生审题,把审题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

课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审题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审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要学生在预习时思考:爬山虎是指什么?是动物吗?是谁的脚?脚长在那儿?是什么样的?课文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来介绍这一种植物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线索,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课内预习,教师把握时机,适当点拨,以思代讲,大面积训练,让学生在思中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预习时可以拟这样的思考题:齐威王与田忌进行几次比赛?两次比赛结果怎样?为什么同样的马进行两次比赛,而结果却不一样呢?每次比赛各写了几节?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想清楚这些问题,使他们尽快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3.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掌握文章的主旨

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十分重要。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白求恩大夫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二、按照不同的思维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1. 从逻辑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挑山工》一课,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不同的走路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老师可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什么方面去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如果从登山的目的去比较,就会得出另一种认识。挑山工以挑货上山为谋生手段,当然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为休闲方式,当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

2. 从发散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一种想法,而是广开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作出多种答案。如教完《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提出问题: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什么?启发学生:(1)从文章的内容和标题的关系去想;(2)从圆明园的毁灭的原因去想;(3)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4)从圆明园毁灭的结果去想。学生认识之深刻出人意表。如有的学生说,根据课文的内容,标题应改为《圆明园的美及其毁灭》,如果保留原标题,课文应修改,主要写毁灭过程;又如有的说,圆明园是清政府自己毁灭的,清政府如果不是腐败无能,外国侵略者也打不进来。

3. 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深有感触地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这直觉和灵感就是非逻辑思维。如教《西门豹》,启发学生:不给河伯娶媳妇,还有其他办法吗?有的同学说,可以事先进行宣传工作,让大家知道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有的同学说,可以把带头搞迷信的人抓起来,关他几年,其他人就会害怕而收手;有的说,应该修水利,不发大水了,老百姓也就不会想着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总之,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运用思维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圆明园审题思维能力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培养思维能力
“三招”学会审题
培养思维能力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