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教学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2009-01-11陈深汉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陈深汉 黎 克

【摘要】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高效率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我国的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新的;教育革命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内涵是: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即在一体化教室里,通过教学做合一,同时实现知识、理论、实践的教学,使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二是时间、地点、内容、教师的一体化;三是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一体化教学的最主要特征是,以项目为载体,师生在同一时间、地点、环境下,共同完成做学教的任务,使知识、理论、实践溶为一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一体化教学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准。①

二、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科学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②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③恩格斯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④

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⑤

毛泽东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⑥“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⑦

以上言论告诉我们,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只有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效率,才能发挥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这是我们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实行一体化教学是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的弘扬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最好的教育,要想他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他有效,也要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法子。

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上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是当前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一体化教学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传统的知识体系课程,以抽象的知识概念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然后再介绍知识的应用实例。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和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课本):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单元教学中,先讲后用。整体教学中,先集中理论,最后综合实践。大型实践课中没有知识、理论的配合。

(1)教与学分离,教学效果较差。传统教学强调三中心(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然后做习题、实验。实际上教与学是分离的,学生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效率低下。用大量时间集中讲理论,学生往往消化不良;最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学过的理论知识已忘得差不多,因此,实践的效果也不理想;

(3)知识与应用的分离,动手能力不强。先学习抽象的书本知识,没有经过运用中的巩固,真正到了岗位,不知道如何完成工作流程;

(4)学校与社会分离,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明显。学校按照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开设课程,不了解社会岗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使得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企业方面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大大降低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功能。

2.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体化的职业技术课程是以直观、具体的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引入。基本程序是: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可以抛开传统的知识体系,而是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保持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有在任务完成之后,才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

(1)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性。

(2)做学教溶为一体,一举三得,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时间、地点、内容、教师紧密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能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先做事情,完成任务之后再梳理知识,针对性强,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5)教师与学生边做边学边教,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掌握技能,熟悉学生,使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6)知识、技能、品质冶于一炉,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有利于快出人才,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极大的强化了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当今世界有两大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讲求效率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二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是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推进的重要时期,需要数以亿计既有一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需要我们创造一种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既大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又充分强化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高效率的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课程模式和“先学后用”的教学程式,而且创造了一种赋有时代气息的、高效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设想,也真正栓释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新的教育革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G].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0页.

[5]《列宁全集》第2卷第413页.

[7]《邓小平文选》第104页.

作者简介:

陈深汉(1956—),男,广西容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学督导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黎克(1960—),女,广西扶绥人,壮族,南宁第六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教学督导员,主要从事中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应用
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改革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浅谈中职汽车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