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成性评价对农林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2009-01-11李光泉胡亚平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

李光泉 胡亚平

【摘要】目的:探索形成性评价模式对农林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一个设为实验组,另一个设为参照组,实验组按照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参照组则按照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测试的方式统计两组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编写程序、上机操作三项指标的掌握情况。结果:两组学生在某些指标方面具有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形成性评价模式能够激励农林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恰当地运用此模式,可以促进农林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程序设计课程;农林类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农林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基础作用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重视的。为农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就要更加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作用。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得到了充足的应用,如作物生产管理自动化、农业科研与服务系统信息化、农业数据库模拟模型、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等等。为此,农林高校必须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教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程序设计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教学中的第二层次教学的必修课程。这一层次,对农林类专业的学生以“软件技术基础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应用开发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教学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主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先进的程序设计方法,训练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必须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与方法。掌握一种高级语言。

多年以来,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都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农林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评价也不例外,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地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用单一的期末考试代替多元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检查,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加以帮助。从学生的角度上看,通过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也是不客观的。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通常也称之为课堂评估(classroom evalution)、课堂评价(classroom assessment)、学校评价(school-based assessment)等,它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它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多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各种与教学目标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分阶段实现这些目标,并用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农林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的设计,综合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定位评价:开学初,教师可以用定位评价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数据库,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以便和将来的成绩作对比,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2)教师评价:包括教师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分析(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业的质量等)、对阶段测验和学生试卷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等。(3)清单评价: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列成清单,如概念理解、编程能力、上机操作能力等。可以运用核对清单进行非测试性评估。教师阶段性的运用核对清单检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4)学生自评和互评:每学期定期组织若干次学生的日常课堂活动表现、学生课外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质量的自评和互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笔者所教的农林类专业班级中,随机地抽查两个教学班,一个作为实验组,另一个作为参照组。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课学期初,对两组学生的一般情况作了如下统计(以人数为统计单位)。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学生在年龄、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以及有无程序设计基础等各项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实验组,实行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参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普通教学模式(即终结性评价模式)。

1.3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

两组进行区别教学后,在学期结束时,对两组学生做如下的测试:(1)概念理解,主要测试学生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语法识记点的掌握情况;(2)编写程序,主要测试学生算法设计的能力;(3)上机操作,主要测试学生设计项目的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测试结果如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后,实验组对于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同参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照组略好一些;但是在编程以及上机操作两个指标方面,实验组和参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明显好于参照组。

3.讨论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因为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他们学习的效果,知道其优点与不足。对教师来说,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学习并改正他们的错误,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形成性评价,教师就不能准确判定应该给学生哪些必要的帮助。如果大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都不能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很有可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形成性评价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对两组学生进行分别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不仅可以起到导向和监督功能,还具有鞭策和反馈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的条件和学习情况,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所有的评价方法中,教师的评价是综合性的评价,也是学生最为看重的评价,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找闪光点、充分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骂的声音,要真诚、委婉并充满期待,要让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形成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评价应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于参照组的学生,因为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和学生都陷于被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从最终的测试结果来看,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两个组的学生差异不显著,但在编程、上机操作方面,两个组的学生却有显著性的差异。

4.结论

在农林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合理地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可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利,夏松竹,张国印.形成型课程评估与研究型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4).

[2]周烈红,陈俐.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模式及构建的必要性[J].读与写杂志.Vo1.4 No.1 3-4.

[3]李铁兵,周璇.谈计算机专业考试方法改革与学生的能力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5,(34).

[4]张永梅,吴志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8).

[5]刘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184-185.

[6]王至诚.计算机在美国农业中的应用[J].农村新技术,2001(7):9—10.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农林类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一般项目) 课题编号:JXJG-07-3-24)。

作者简介:

李光泉(1977-), 男, 江西波阳人,大学本科,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胡亚平(1979-), 男,江西高安人,大学本科,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