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人格教育思想初探

2009-01-11张惠军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老子人格

【摘要】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对人生的的思想独到而深刻,其人格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见素抱朴、知足知止,道隐无名、善贷且成,为人与人,愈有愈多。通过对老子人格教育思想完整清晰的理解,并按照其提供的修养方法,必能对当今社会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人格;教育思想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格,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有健康人格与缺陷人格之分,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完美体现,也是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见的健康人格,诸如明礼诚信、宽容大度、顾全大局、自立自强、抑奢节俭、乐于助人、知难而上等等,无不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良好风尚,更是健康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当然,健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自身的感悟、理论的学习和社会的实践。总之,拥有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会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不可限量。

那么,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应该怎样实施呢?这是我们值得认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的先贤智者早就开启了人格理论的阐释,并经过代代学者们的完善充实、发扬光大,已经沉淀和凝结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和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虽经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但其影响和作用却可以超越时空,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在道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理论的探索最为丰富,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开创者,其对人生的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识。老子的人格理论作为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和看法。

1.见素抱朴,知足知止

素,即素净单纯,不杂于物;见素,就是认识到世界的本来面貌是素净单纯、自自然然的,从而视缤纷的颜色、鲜美的味道、悦耳的声音、珍奇的货物如过眼烟云,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朴,即未经雕凿装饰的天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和规定性;抱朴,就是保持人们实而不华、厚而不薄的原始天真品性。老子将朴视为道的本性,“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因而在老子心目中,见素抱朴,就成了修养圣人人格,实现婴儿境界的重要手段,成了人们理想升华和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见素抱朴”呢?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基本方法,因为素朴与私欲是水火不相容的,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究其原因,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进而离失道德,扭曲人性;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安宁,进而使社会每况愈下,从有序落入无序。因此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意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想要得利更大的了。有鉴于此,老子劝导人们要泯灭私心,消除利欲,见素抱朴,回归本性,于个人可以使其天真不失,天德不损;于社会可以使其有条不紊,健全完美。有鉴于此,老子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这就是真正的圣人。他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谓“去甚”,就是去掉过分的追求。所谓“去奢”,就是去掉过分的欲望。所谓“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企盼。总之一句话,就是顺随自然,消除过分。而所谓过分,也就是超越自然的、人为的利益追求。那么,在利益面前人们如何才能保持住自然本性,抛弃私心利欲,即所谓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提出了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那就是“知足”和“知止”。在道家学说中,知足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利欲;知止指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之外的利益。老子认为只有做到知足和知止,人才能自在安宁地生活,不但内心坦然,没有干扰,而且也不会受到外来的祸害,并且能够立身长久,享尽天年。老子用一句非常简明的话来表述这种思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浪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保安全。

总之,见素抱朴,知足知止即是老子理想化的道德境界,又是老子倡导的人格修养方法。这种价值取向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原则、处世态度、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

2.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人生价值自身是什么?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和给予。一个人奉献的越多,其存在也就越有价值,在别人的心目中也就越是高大、越是尊贵。为什么?因为大道的价值就是这样的。“道生之,德育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德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的意思是说,大道自身是没有形象没有名称的,可是只有它在那里默默无闻地给予、奉献,不但生出了天地万物,而且拿出自己的营养来养育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得以生长发育,以至有所成就。可是它自己却无所索取,自然而然,正因如此,天地万物都非常尊敬它、珍惜它。由此可见,价值不在于名,价值在于奉献;无私奉献,无名也尊,大道就是这样。

在老子眼中,大道是人类的源头,是人类本性的渊源,是人类行为的楷模,是人类效法的榜样。老子认为,以大道为榜样,就应该只想到付出,不追求索取。为此,老子在人间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就是遵循大道而行的圣人。在他看来,圣人都是这样的人:一心想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把自己放到最低下的位置,不辞劳苦,默默奉献。“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誉无誉。”老子这句话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尊贵起始于卑微,高大奠基于低下。想要得到尊贵,就要勇于做服务人的低微事;想要达到高尚,就要从小事上进行修养。达到最高声誉的人,从来不去追求声誉;不去追求声誉的人,才能达到最高声誉。老子认为,过分追求名利会给人带来危害,其中一大危害就是有损自己的人格。结果是名利有了,人格没有了,名利不再是人生价值的标志,反而成了人格低下的象征。除此之外,过份追求名利也有损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了生命。虽然生命只是大道运动变化的一个过程,相对于人的尊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既然是大道运动变化的一个过程,就应该让它自然而然地度过,而不应该人为地去操作它。虚假的名誉本来就是人为造作的东西,违背人的本性,如果为了它又损害了身体,那就颠倒了本末,是再愚蠢不过的了,于是老子提出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不求取贤名的,有了功绩也不坐在自己的功绩簿上,以功取名,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为人与人,愈有愈多

人要在社会上生活,需要面对和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作为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来自生命本性的、不容扼杀的、肯定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要求,但人又不能脱离社会,他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社会和道德也倾向于鼓励人关心他人,照顾他人的利益,这样就会在人的心灵深处不时地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深刻冲突。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儒家和道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我们来看道家。在论及圣人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时,老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无私奉献,养育万物,圣人以之为榜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后反而占先,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得以保全。正是由于不考虑自己,反而成全了自己。老子无私成私的思想说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着一致性和同步性,利他和利己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一个人越是无私地为他人着想,他越能扩张自己的利益。所以,老子作了总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一个人越是为别人着想,自己也就越拥有;一个人越是给予别人,自己也就越富足。这句名言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如果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对方,因为自己越是关心别人,别人也就越关心自己,越是爱戴自己,这是相互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自己时时关心别人,也就等于将自己塑造成了别人利益的化身,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也就成了别人的利益之所在,因而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方也会处处维护你;二是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往往是双向的,也往往是自动增值的,自己时时关心别人,也就等于时时在双方之间播种着感情,得到别人的关心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老子的这句名言在引导人们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起着循循善诱的作用。总之,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有助于我们逐步将舍已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加以修养,加以发扬,从而求得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当然,在老子的人格教育思想中,既存在积极合理的方面,也存在消极局限的方面,只要我们辩证地分析和认识,善于利用和发挥其好的一面,摒弃和改造其不好的一面,就能促进民族性格的优化,健全人格修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

[2]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3]李光福.论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J].南开学报,2004,(6).

作者简介:张惠军(1967—),男,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高校讲师,现供职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学。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老子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漫画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漫画之页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