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01-11张廷朝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大学对策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大学的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优秀校长的缺乏、学术功利化、缺乏哲学内涵等阻碍了高等教育健康的发展,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变强变大。

【关键词】大学;发展;对策

发展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的发达,必须建设优秀的大学,高质量大学的存在是决定培养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

1.高质量大学的指标

1.1 社会贡献大

高质量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突出体现在培养出举世公认的人才和创造出学术成果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大学水平高低的直接衡量标准,能否培养出公认的优秀人才,是衡量高质量大学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诺贝尔奖是科学的最高奖,因此能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高质量大学是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摇篮。

1.2 办学理念先进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和方向的指导原则,是大学发展的伟大构想、追求和展望,是办学者对大学的理想认识和理想追求,是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它突出地体现了办学者的远大志向和抱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为实现和保持它而努力奋斗,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

1.3 师资力量雄厚

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在任哈佛大学校长时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1]大学教师是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原动力,大学的学术成果,来自于大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超凡的能力,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在新知识和真理的发现过程中,对成功目标的坚忍不拔。大学教师在大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文化科学的传授者和创造者。只有引进一流的人才,才能吸引和从事一流的科研项目,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1.4 学生素质高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高素质的学生,高质量的大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高质量大学一定重视学生的录取和培养,重点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质量大学的录取很严格,特别注重学生的学术基础、发展潜力和特长、兴趣;而且招生录取率相对较低,体现出精英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世界招生,使学生群体多元化,以吸引和融合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学生的培养上注重质量,同时不断增加研究生的比例。世界高质量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不仅教师参加科研,注重成果,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1.5 学科建设完善

学科建设是大学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首先,要拥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设置必须完整,形成理、工、农、医、文、史、哲、法、商等诸多学科相互交流与综合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其次,课程内容既能体现高深学问,又能较好地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最后,要拥有几门举世公认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科,一流大学并非要求所有学科都必须一流,但必须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2]。

2.我国大学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高质量的大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就现阶段我国大学的发展来说,大学校长任用机制与任期的不合理、功利主义的侵蚀、哲学兴趣的贫乏这三个方面是我国建设大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学校长的任用机制和任期不合理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非常单一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命制。政府任命校长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大学必须按照政府的理念来办学。虽然法律也规定高等教育有诸多的自主权,但是,校长实际上是政府官员群体其中之一,所以大学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权利。从大学内部关系来看,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关系虽然从《高等教育法》中做了很明确的表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单一化的委任制不仅与市场机制不符,也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相悖。

校长任期长可以规划长远的策略,并能使学校得到稳定的发展。在考察我国大学校长任期时,不无遗憾地发现:我国大学校长的任期总的来说都不长。任期超过20年的,只有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几位。对一所大学而言,如校长更迭频繁,朝令夕改,政策和制度缺乏连续性,改革不可能是深入的、持久的。每一位新校长上任时,前任校长的办学主张和理念都会因人走而变更,新校长另起炉灶,另烧三把火,搞出一些新创意、新思路、新思维,以示其新。

2.2 大学内部功利主义严重

我国大学目前是过度功利化的。办学者对大学的目的和职责不甚明确,大学机构内部的若干社群及社群内部的大多数成员对自身的职责也不十分明确,校长更关心眼前的功利目标,无暇顾及大学学术这一使命,或更不愿去思考大学的整体生命和长远利益。在功利和学术之间,大学往往倾心功利,而疏漏甚至放弃学术。学商不分、以急功近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行为极度泛滥,以至于各个大学争先恐后竟办经济实体,不顾自身条件和师资力量速办各种新专业,并对围墙经济情有独钟等,学术场所弥漫了商业气息。大学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精神,学术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低落,对表率作用和社会先进性自甘漠视,盲目顺从社会,引导作用锐减,文凭主义泛滥,滥发文凭现象屡禁不止。学术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差别常常明显地表现在职权、威信和报酬方面,官本位倾向明显,唯上唯官的现象严重[3]。重理工科轻视文科在各个校园是一个普遍且持久存在的现象;即使在理工科中,也是重应用学科而轻视基础学科,文科也努力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可能存在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狭隘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与其本义南辕北辙。

2.3 哲学精神的匮乏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表明:凡是大学和大学精神得以迅猛发展的时代则往往是哲学复活或者是哲学大放异彩之时代。比如在十九世纪,现代大学诞生地的德国,其大学的成长和成熟是居于人类精神世界之巅的哲学思想、哲学精神的阳光和雨露沐浴的结果,当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哲学巨匠相继诞生在德意志这块土地的时候,大学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一面旗帜。大学的命运总是和哲学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的,至少在精神上是水乳交融的[4]。

然而,我国大学的哲学现状是哲学作为一个不被看重的学科。当今天的大学似乎都在顺应一种历史潮流而动的时候,在拼命超英赶美的时候,却忽视甚至放弃了对自身发展底蕴,尤其是精神堤坝的夯实和哲学精神境界的提升。现在的不少大学缺少对哲学思想的憧憬和追求,哲学思想的创新和积累以及哲学方法的思索和改进,这种种缺陷使得今天的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时偏离了航向,并使得大学由于缺乏一种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的指导而显得心浮气躁,也由于缺乏一种哲学精神而显得急功近利。教师整天忙于评职称、拿课题,学生整天忙于考级、过级、拿本、获证,整个大学弥漫在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气氛和市场经济的商业气息之中,办大学的、教大学的和读大学的都似乎忘记了大学精神是什么,忘记了大学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升华。

3.应对策略

为了建设高质量的大学,我们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3.1 校长任用制度改革

我国目前采用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任命制的形式,这种单一化的委任制不仅与市场机制不符,也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相悖。在一个选举条件相对成熟的大学,大学校长的任命很难全面反映全体教职工和社会相关成员的呼声。教育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全看重校长的权力,它更青睐校长自身的能力。因此,现行大学校长的任用体制,需要考虑从权力观念向能力观念的转变,除了委任制之外,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中国大学校长选任机制是中国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在校长的任期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得出,应该建立机制保证优秀的大学校长在任时间更长,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市价实施有深远意义的改革,而不能实施短期任期制,不能走马灯似的换人。假如我国大学校长任期能够更长一些,也就能够尽量克服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诸如急躁、冒进、动荡的毛病,就能使我国大学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试验,这样才会有利于我国大学健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就目前我国大学发展来说,如何建立机制保证优秀的大学校长在任时间更长,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实施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走向一流的关键问题。

3.2 明确办学目标,避免过分功利化

在大学的过度功利化的问题上一方面,大学必须外求功用,满足社会的需要,惟其如此,大学才能朝气蓬勃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正是在大学外求功用的过程中,它又容易走向狭隘的功利主义,不仅面临着丧失自我的危险,同时也损害了大学外部功用的实现。矛盾的解决之道显然不能是让大学回避现实,重归象牙塔。因此,当今大学要摆脱狭隘功利的束缚,必须直面现实,审视自身,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这两对新旧理念中求得恰当的平衡,而且在大学的个性问题上,我们应该超越功利,应有长远先进的办学理念。只有确立的适当的办学理念与明确的办学目标。并将之渗透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去。才能逐渐形成大学办学的风格与个性。

3.3 创造浓厚的校园哲学氛围

大学的命运总是和哲学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的,哲学兴盛,大学亦兴盛,反之亦然。然而在我国大学的哲学兴趣贫乏。哲学兴趣的贫乏,无疑是大学创造力充分展现的基本障碍之一。要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就需要创新,我们就需要哲学的兴起。大学里哲学课应加强重视,大学里的哲学研究中心也应增多,但这也远远是不够的。哲学兴趣的加强应从大学人开始,从骨子里开始,它是一种精神,象征着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透视、借鉴、开创[J].上海交大出版社.1993,(11).

[2]王缅华.中日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及其特色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眭依凡.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大学理念的偏失[J].《江苏高教》,2000,(5).

[4]胡秀英.阻碍我国大陆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分析[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张廷朝(1986-),男,河南南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对策发展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至善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