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90后”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2009-01-11陈华魁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非主流权威创造性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大学生逐渐走入高等教育视野,本文从剖析“90后”出发,试图从高等教育视角寻找90后及“非主流”文化中值得关注的元素。

【关键词】“90后”;“非主流”;高等教育

一、“90后”与“非主流”

同“80后”一样,“90后”是对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的简称。

广义的非主流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中不占统治地位甚至遭受否定排斥的文化,而本文要讨论的“非主流”文化指的是当前在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中一种以追求个性为特征的文化。

“90后”一开始便以超乎寻常的自我中心、“非主流”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巨大的摩天轮,灰暗的砖墙,破败的街景构成的PS照片,传达给人们一种颓废、冷漠气息。人们便习惯于用堕落、放纵、自以为是无理、傲慢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印象。新生事物必然要面对传统的质疑,在批评“90后”诸多不是的背后,隐藏的是群体价值观的不认同和部分媒体渲染的过度丑化。我们也必须看到,“90后”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改善,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使他们对于人生与未来迷茫,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理解脱的需要使他们在困顿之际诉诸“非主流”。因而,“非主流”本身并不等同于“堕落”,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90后”情感的喧泄和个性的表达方式。

二、“90后”的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自我实现的发展。高等教育应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其自我实现。以下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简述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1.自主性

传统教育中被动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历来为现代教育学者所诟病。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传授知识这一原本单向、刻板的过程摆脱了裹足不前的尴尬。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大量拥有学习自主性的学生是自主学习大范围出现的前提,因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非主流”文化对于自主学习的强调恰好与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找到了最佳契合。这种完全出于个人爱好的学习热情,在多数枯燥乏味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掌握中显得尤为难得与可观。在始终强调自主学习重要性的当今大学,将“非主流”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向专业课程,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有力辅助。

2.独特性

“非主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个性,也就是个体的独特性。无论是花哨的奇装异服,还是朦胧的烟熏妆,都在彰显一个态度:我与众不同。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知识,而独特性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指标。个性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段时间内长期遭受压抑的品质。对于“优秀“的衡量标准的过于整齐划一,使许多学生的个性刚刚萌芽即被同化。当个性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研究者争相热议的话题,“非主流”的个性特征无疑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参照,无论它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90后”大学生从骨子里是不缺“个性”的。

3.创造性

独特性是创造性紧密联系的。每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往往伴随创造。新奇怪诞的个性展示方式,“雷”人的语汇,天马行空,不拘一格。“90后”对于独特性的追求必然要求发挥创造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带来的即是“非主流”事物的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对火星文的实用价值持保留态度,甚至有学者认定其是对传统语言的纯粹恶搞和颠覆,却不得不惊讶于它所包含的大胆尝试和娱乐精神。火星文从审美到个性的“眼球效应”,以至已经有专业人士针对此推出了专门的输入法,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已经不需要争论来给出答案。科学研究领域一贯主张开拓创新,积极创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如能将“90后”的创造性加以引导,对于提高现今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包容性

“90后”主张个性的同时,却对异己文化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包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随时向大众发表观点成为可能。“90后”们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发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也从不轻视他人的平庸。因为在他们看来,平庸也是一种个性。谈到学术上的包容,近来一些“学术大家”的你争我斗,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学术争议本是时刻存在并不断萌生的,因为缺乏对他人立场的包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中,“升华”为了骂仗。承认并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包容,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大学课堂,应该是思想碰撞的课堂,撇开个人好恶,把学术分歧和阐述个人观点放在追求真理这一唯一目的上,才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学术的进步。

5.独立性

“90后”不满足于他人的安排,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宁可花几个小时钻研,也不愿意轻易向人求助。即使向外界求助,对于他人传授的解决方案,他们也持审慎的态度。“独立”治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人云亦云只会让学术走上毫无个性的抄袭模仿之路。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这种独立精神,才能避免被培养者对客体过分依赖。

6.时效性

“90后”对于时间也有独特的概念,他们深知年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因而把握时间,提高效率成为他们的重点。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新技能,第一时间在网络发布第一手消息,对新科技产品、新文化热点的追逐或许包含某种常人印象中的盲目与狂热,但对于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今天,把握时事动态,绝对利大于弊。相较于部分终日埋头于书堆的刻苦钻研者,“90后”已经在获取资讯的积极性上占了先机。二十一世纪是资讯时代,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对最新资讯了如指掌,否则创造新学术成果俨然是空谈。“90后”分秒必争,“非主流”式的颓废只不过是宣示个性的表象罢了,在迷茫困惑的迷离眼神下,藏着是一颗炽热奔腾的心。

7.实用性

“90后”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强调工具的实用性,为了做图学PS,为了做个人主页学css,asp,甚至为了提高电脑游戏效率学编程。他们相信有用的才是有意义的,因而迷恋网络教程,同时也迷恋于制作教程。因为需求和兴趣所进行的学习往往激发更为强大的动力。面对“90后”大学生,无法小视当需求和兴趣来临时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高等教育者所要做的是引导和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8.分享意识与合作精神

有人认为“90后”特立独行,目空一切,缺乏合作精神。这其实是一种误读。“90后”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共享文件,与他人合作投标私单,开设网店。尽管这是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都有的经历,但似乎“非主流”更热衷于此,他们的分享与合作更具有时间上的持久性和不灭的热情。

9.偶像观

“90后”没有偶像,他们的偶像只有自己,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然而从另一面看,“90后”是有偶像的,他们以更为理性客观地态度对待偶像,欣赏而不崇拜,向往而不盲从。这恰恰是反对盲目狂热崇拜者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同时也是自信的表现。

10.直率

在是和不是,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上,90后有明显区别于“70后”“80后”的直率,他们大多不愿意碍于情面勉强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样的处事方式常常会让前辈们觉得难以接受。然而这种直率,反应在学习上,就是对错误的直言不讳,对疏漏的不留情面。鼓励坦诚直率的治学态度,就是鼓励对科学的严谨客观。

11.蔑视权威

“非主流”对于权威的蔑视成为许多人视其“目中无人”的最有力根据。然而,“非主流”所蔑视的似乎“权威”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权威,因为他们使用的PS工具,津津乐道的非主流无一不是权威产品的延伸。实质上,他们反对的是“倚老卖老”,反对的是冗长繁琐的以资历排辈份的传统经验模式。他们相信“能者为尊”,却不接受“能者长为尊”。只要还有他们相信存疑的空间,他们都要向权威发起挑战。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中,正是缺乏了挑战权威的精神,因而抹煞了无数潜在的新观点新创造。随着更年轻一代进入大学校园,对权威说“不”的声音也将更多的出现。对权威说“不”,归根结底是一种怀疑与批判精神。科学的进步正是以对旧有知识的怀疑、批判、改进为前提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宏扬科学批判精神,同样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造性,创造学术成果。

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且完全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教育以人为本,面对即将或已经到来的90后大学生主体,尊重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为“90后”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1-6.

[2]王廷芳.现代心理学理论新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47-190.

[3]陈彤,张少华.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作者简介:陈华魁(1985-),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非主流权威创造性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