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构建公共游憩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2009-01-11

体育与科学 2009年6期

胡 浩

摘要:本文以“奥运设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奥运会后服务于公众的公共游憩空间”这个观点为主线,在对奥运会足球比赛场馆之一的上海体育馆在构建公共游憩空间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要扩展广泛的休闲设施,构建公共游憩空间;充分利用场馆建筑本身,并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要有灵活的管理和运营体制。

关键词:公共游憩空间;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上海体育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28-02

1奥运设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奥运会后服务于公众的公共游憩空间

所有奥运会举办城市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即提高主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经济和知名度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主办奥运会可以促进主办城市树立世界级形象,而这也是一种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效益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主办城市举行奥运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奥运会前期阶段,奥运会阶段和奥运会后期阶段。奥运会后期阶段受到关注最少,但是从长远来说却是不可否认的最重要阶段。

举办奥运会最直接的益处是能够带动城市发展。但就场馆本身而言,从以往所办城市考察后看,闲置场馆比较多。从各举办城市看,单体场馆效果并不很好。如何避免出现“赛事一完人去楼空”现象也成为众人关注的问题。

当前,人们就奥运会举办城市应该增加公共游憩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共识[1],但这并不总是主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届奥运会的城市都不相同,所以每个城市都有举办奥运会不同的原因[2]。以往奥运会的主办经验应该被认为对下一届奥运会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人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经验,但每个主办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地理和社会因素,这会影响主办者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奥运会的最终结果。主办城市的全局框架,经济地位和成熟程度,政治体系,以及国家和城市的地位都可以影响奥运会的举办目的[3]。

按照吴必虎等人的定义,公共游憩空间是人们可以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4]。由于每次奥运会历时大约3星期,而场馆将在未来长时间成为城市关注和使用的对象,奥运设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奥运会后服务于公众的公共游憩空间。同时,公共游憩空间并不总是举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寻求加强公共游憩空间基础建设、为后代保留奥林匹克运动遗产的方法。这就要求奥运场馆的设计应以赛后利用为主,兼顾赛事。努力降低一次性投入,最大程度降低能耗,考虑多种经营模式。

2上海体育场构建公共游憩空间的经验教训

2.1上海体育场概述

上海体育场(又名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大型室外体育场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工程投资129亿元,占地面积19万m2,建筑面积17万m2,是1997年第8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建筑外型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马鞍型、大悬挑钢管空间层盖结构,覆以赛福龙涂面玻璃纤维成型膜。层盖最长悬挑梁达735m,为世界之最。场内设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四季常绿的足球场和塑胶田径比赛场地。并配置了多功能草坪保护板供举办不同规模的大型文艺演出和商业推广活动使用。1998年上海体育场被评为“上海市最佳体育建筑”;1999年又被评为“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之一”。同时,上海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预赛上海分赛场比赛场馆。

2.2上海体育场赛后利用经验

上海体育场最初是为全国第八届运动会而建,赛后的经济开发是国内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中最为出色的典型之一。

上海体育场建设之前,负责运营上海体育场的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曾考察以往7个奥运举办城市的场馆,发现7个城市没有一个是靠自己的运营解决好赛后利用问题的。一般都会出现“比赛结束-投资期结束-经营惨淡”的怪圈,陷入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上海体育场吸取了奥运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中出现的经验教训,在场馆建设和运营中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有:

(1)不孤立地考虑某一场馆,而将其与周围地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使对该场馆的利用能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实现场馆利用效益最大化。上海体育场除了建立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还设立了宾馆、娱乐场所、购物商场等其它功能场所,另外,体育场的地面部分开发成为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可以说上海体育场是集体育比赛、旅游集散、文体表演、健身娱乐、住宿餐饮、商务办公和购物展览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所;

(2)场馆间不能恶性竞争而应互补。上海体育场旁边是1975年建成(1999年改建)的上海体育馆,上体馆是国内首家剧院式体育馆。可承接各类文艺演出、大型体育比赛、集会、大型展览等。体育馆附设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练习馆、排球馆、室外网球场、室外三人制篮球场和健身广场等,可满足市民多种健身需求。上海体育馆与八万人体育场功能互补、相映成辉;

(3)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利用场馆优势承办大型活动,如演唱会、展览会、招聘会等。这就要求场馆设计必须具备举办非体育类活动的功能条件。不过,大型活动毕竟是有限的,如何通过这些活动将体育场馆打造成长期休闲娱乐中心才是关键;

(4)没有固定的场馆赛后利用模式。从经验上看,没有一个最好的赛后利用程式可以套用,毕竟每个城市的情况不同。所以必须强调因地制宜;

(5)从管理的角度看,可以采用公司化和集团化经营管理。目前,综合性体育场馆的经营大多采用内部承包责任制办法,造成了各场馆、项目相对独立经营的局面,不利于消费者系统消费。采用场馆公司化和集团化经营,可以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有效避免单独经营、单独消费的情况;还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场馆优势,合理利用资金形成拳头项目;并在人员分工上,责任明确,专职专责,作到管办分离。从经营效果看,也便于采用通卡、通票的作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经营,使场馆经营逐渐向大众体育健身的会员制过渡。上海体育场是全国唯一公司化运作的大型体育场,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当灵活性,这点可以为国内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借鉴。

(6)事先考虑赛后运营方案。由于体育场馆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兴建之前必须进行周密调研和规划,事先考虑赛后运营方案,否则可能在功能和外观上造成不协调。上海体育场没有考虑到其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这一功能在设计之初并未被考虑,造成了场馆的被动使用,旅游集散中心的舒适度和美观性都打了折扣。同时,旅游集散中心和漕溪路交通枢纽间功能协调和联络也存在问题。

从上海体育场的建设和运营可以看出,场馆设计者应事先考虑赛后利用,有效扩展赛后利用空间,构建公共游憩空间。

3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展望

北京奥运会奥运会比赛使用场馆37个(北京地区31个),在北京31个比赛场馆中,新建20个(含8个临时赛场),改扩建11个。从空间分布看,这些体育场馆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分布格局。

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西部社区有9个场馆,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性较强的场馆,如自行车馆、射击场、棒球场等,赛后将成为专业队的训练基地;另一种是一般性的场馆,如五棵松体育中心在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顺义水上中心和乡村赛马场等2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

北京奥运会许多场地都预留了大面积的商业服务设施。在216万m2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场馆面积占到100万m2,设有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射箭场等场所。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酒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这给赛后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体育馆在赛后将按照北京市综合娱乐中心的构架发展成多功能综合文体设施,奥运村在奥运会后将作为居住社区长期使用,会议中心在奥运会后将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和展览,并为各参加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奥林匹克公园将逐渐成为北京市北部地区一个集体育、会展、商务、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公共游憩空间。

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方式时更多考虑了经济利益,未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其突出表现为整个奥运会的场馆分布具一定分散特征,而且部分场馆建设在了大学等这样一些利用率比较高的区域之内,但总体看,场馆的分布依然相当紧密,这样的空间分配不利于公众利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功能分区与公众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不能不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人文奥运精神深层阐释的一个缺憾[5]。

2008年奥运会极大提升了北京公共游憩空间的级别和层次,但目前基于构建公共游憩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与广大市民需求之间尚存较大差距。在借鉴上海体育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有以下可供参考的思路:一是扩展广泛的休闲设施,构建公共游憩空间;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场馆建筑本身。场馆可以在赛后变成会议设施、零售、康体中心、电影院等。当这些设施可以在比赛或非比赛日得到双重利用的时候,额外的优势和作用就能够显现出来;三是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这就要求场馆设计必须具备举办非体育类活动的功能条件;四是要有灵活的管理和运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