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富豪年轻时

2009-01-08梅华丽

华人时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霍英东邵逸夫塑胶

梅华丽

李嘉诚“十指连心痛”

年少时,李嘉诚曾连续18个小时拼命工作。他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提刀切塑胶裤带时,一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切破了,顿时鲜血直流。17岁的李嘉诚忍着十指连心的痛苦,一声不吭地悄悄包扎一下,继续埋头工作。

此时此刻的李嘉诚,正在充满痛楚地磨砺着自己。

1950年夏天,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借的5万港币租了个厂房,创办“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和简单日用品。这个时候,李嘉诚仅仅统率两个衣衫褴褛的手下,在一条小溪边的几间破旧的房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侍弄几台老掉牙的压塑机。

然而梦,不在于它的简陋,而在于它的纯真。随后,李嘉诚的事业巨舰在一个远大梦想的指引下,乘风破浪,直插云端。

霍英东没鞋穿

1929年,香港一个苦命的渔民家庭,迎来了又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这就是霍英东。

这个在水上漂泊的家庭,在陆地上没有一丁点地方是属于他们的。因为穷,加上终年在船上生活,甚至连鞋都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后来,父亲和两个哥哥相继在暴风雨中落海而亡,母亲只好带着不满10岁的他和两个姐妹搬到岸上栖身。

18岁那年,为了维持生计,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歇一歇,霍英东决定用还很稚弱的肩膀,去挑起生活的重担。

后来的8年里,他在一艘渡船上当过加煤工,当过机场的修建苦力。那时候,为了7角5分钱的工资,他每天早晨要5点钟起床,步行到天星码头,花1角钱乘渡轮过海,再骑自行车赶到工地,开始干活。

由于疲劳,一天他在干活时竟被一个大油桶砸断了一根手指。在贫困中霍英东咬紧了牙关,下定决心“不在艰难中屈服,要在艰难中自强”。

邵逸夫下南洋

邵逸夫在天一影业公司里,从干杂活做起,渐渐熟悉了从摄影到编导的一整套工作。后来,为了拓展业务,邵逸夫和三哥邵山客前往南洋,以期打开市场。气候炎热的南洋,一年四季都有蚊虫叮咬,加上水土不服,邵逸夫浑身上下都是红斑,奇痒难忍。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哥俩携带简单的行李和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到处跑,渐渐打入了当地电影院。最终形成一个影院网,有了许多固定的客户。

邱德根扛大包

邱德根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1950年4月邱德根从上海去香港。那时他20多岁,刚结婚不久,妻子已有一个多月的身孕了。

在香港他们是十足地道的“外乡人”,没有一个亲友可以投奔,不懂广东话,身上只有100块钱。万般无奈之中,夫妇俩只好先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简易木屋里安下身来,到处找谋生的饭碗。

邱德根先在一家电影院找到一个制作幻灯片的临时差事。他白天在电影院上班,夜晚还到码头上去揽活,扛大包、搬行李,什么活苦什么活累就干什么。

他那大学毕业的妻子也不得不以怀孕之身,去为人家织毛衣,当家庭教师。在艰难的岁月里,贤淑通达的妻子的鼓励与默契,对他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邱德根发现香港乡村的文化生活很落后,乡民们很少有电影看。即使是城里放过好几轮的旧片子,在乡村里还是很受欢迎的。

认准了这个路子,邱德根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套简单的放映设备,带上几盘租金低廉的旧片子,挑着担子就下乡了。果不其然,他的银幕挂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如潮的观众。经过几年努力,到了1960年,邱德根已经建立起14家简易的乡村电影院,有了一份家业。

猜你喜欢

霍英东邵逸夫塑胶
霍英东捐赠字典
霍英东捐赠字典
塑胶进化
天安门上痛哭的香港富豪霍英东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
人手发热塑胶锯
邵逸夫的养生经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