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艺术的哲学问题:中国—斯洛文尼亚”双边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01-08杨彬彬

文学评论 2009年5期
关键词:斯洛文尼亚学者美学

2009年6月11日至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斯洛文尼亚普利莫斯卡大学人文学院在斯洛文尼亚的海滨城市科佩尔联合主办了“文学艺术的哲学问题:中国—斯洛文尼亚”。作为双方第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均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筹备,并派出学者参加会议,斯方的主席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会长、普利莫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中方则由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教授带队,文学研究所的一些学者出席会议。

作为此次交流活动的开始,艾尔雅维奇教授致开幕词,作题为“斯洛文尼亚美学的历史”的发言,向中方学者简要介绍了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从1983年成立至今的历史,及其发挥过的几项重要功能。他谈到学会如何成为一个供讨论前卫艺术,当代文化、哲学美学以及艺术史等领域的理论和文化论坛,后来如何卷入80年代后期的政治动荡,以及最后如何回归到学术和艺术活动中来。作为回应,杨义教授和高建平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空间美学:神凤与长江”和“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复兴”的发言。杨义教授向斯方学者展现了空间性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通过长江中游古楚国墓葬中出土文物的精彩图片的展示和深层意义的解读,他指出这些文物迥然有别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的特征,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复合性文明,不同的地域空间衍生出千姿百态的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而楚国文明只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独特的富有色彩的空间,并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中国文化哲学有容乃大的特征。高建平教授则向斯方学者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美学产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太讨论”,“文革”结束至80年代中期的“美学热”,还有从1998年至今的“美学复兴”。他重点指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复兴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美学对日常生活的介入;第二,中国美学参与国际对话的趋势;第三,美学从哲学思辨向文学、艺术,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转移。此外,在这方面的交流中,普利莫斯卡大学的欧内斯特·申科博士还对斯洛文尼亚美学研究状况做了更具体的介绍。

双方在诗歌方面的交流较为集中。蒋寅教授做了题为《山水;作为精神超越之场——谢灵运诗歌中自然的功能与意义》的发言,针对山水诗以表现自然景观的感性之美为主要目的这一界说,指出:谢灵运笔下的山水,与其说是观赏的对象,不如说是超越的环境,是蕴含玄学名理、体验超越趣味的背景陛存在,因此成为“精神超越之场”。普利莫斯卡大学的卡提亚·科尔合克博士则探讨了中国“朦胧派”诗人杨炼的诗作中材料与形式间的关系,并试图展示汉字如何成为超越材料与形式这一古典区分的有力工具。辛吉杜努姆大学的都波拉伏卡·杜立切博士向中方学者介绍了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兹·萨拉蒙的早期诗歌与实验诗歌的概念。普利莫斯卡大学的保拉·祖潘克博士则向中方学者介绍了斯洛文尼亚女诗人和作家B.B.博埃塔的诗学。此外,文学所理论室的杨彬彬探讨了一部清代女性诗集中的疾病主题与诗人自传欲望的问题。

中方学者还就当代中国文学、历史、民俗和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斯方学者进行了交流。吕微教授主要探讨了民俗学的两种意向方式,即,“向身后看”和“向当下看”,并将之与当前全球化语境中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身份的台法证明这一问题联系起来。黎湘萍教授关注的是旅美台湾作家郭松棻的离散写作,通过比勘其作品的不同版本,考察文体背后的思想过程,从而揭开战后台湾的思想闷局。赵稀方教授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旅行”,指出三地产生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版本是地域与历史环境的差异导致的结果。近年来在中国著名文学刊物《收获》上发表连载作品的严平则从她所熟悉的抗战时期由一群北平大学生组成的移动剧团的集体日记讲起,指出日记与剧团活着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之间的巨太差异,揭示历史记忆的当下性和被建构性,即人们如何建构和叙述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这些探讨均在斯方学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斯方学者也就斯洛文尼亚当代艺术的各个方面与中方学者进行了良好的交流。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米兹科·祖瓦科维契博士分析了80年代斯洛文尼亚“另类”艺术和中国“玩世现实主义”这两种语境中对“社会主义现代主义”进行解构的条件。普利莫斯卡大学的波罗纳·特拉特尼克博士通过考察斯洛文尼亚的一些艺术实践探讨了艺术与当代性的特征这一问题。马里博尔大学的莫耶卡·庞切博士以70年代车尔基另类艺术为例介绍了斯洛文尼亚的概念艺术。卢布尔雅那艺术生产与研究院的涅纳德·耶勒斯耶维切博士介绍了斯洛文尼亚国内通过艺术对体制进行的批评。普利莫斯卡大学的马加·穆尔尼克介绍了斯洛文尼亚有代表性的另类艺术剧院“57阶”剧院以及当代斯洛文尼亚的戏剧。卢布尔雅那穆拉丁斯科剧院的托马兹·托博里兹契博士介绍了斯洛文尼亚当代表演艺术及其理论的政治性。此外,普利莫斯卡大学人文学院的三位研究生还联合做了题为“从新视角看斯洛文尼亚视觉艺术与文化”的电脑图像的视觉演示。

综上所述,此次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的文学与艺术研究各领域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有益的探讨,对双方的研究都具有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同时,这种双边台作会议的模式,也为文学所对外合作交流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杨彬彬整理)

猜你喜欢

斯洛文尼亚学者美学
印花派对
2017年斯洛文尼亚奥赛不等式试题的推广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程门立雪
“妆”饰美学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