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

2009-01-07荀琳娜

新一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中等职业用人单位

荀琳娜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反映和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3-2851(2009)12-0070-02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社会宏观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仅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反映和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号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用人单位对一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制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一)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要求。根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态度要求标准如下: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要求(多选)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安全生产意识、工作责任心、法纪观念和注重质量、效益的意识方面要求很高。对积极好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合同任务的能力、对技术资料的记录、归档、评估和技术表达的能力、对设备的操作和器具的使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二)用人单位对6项职业素质重视程度的排序为: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专业操作技能;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相关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组织协调能力

(三)突出强调实践技能

针对“今后学生应更多地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的问题,用人单位突出强调了实践性技能的重要性,有93%的单位把它列为重要项目,其次是专业理论知识占62%。

用人单位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多选)

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态度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方面应侧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服务或就业方向。

(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从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中提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当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视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因此,在中等职业教学的课堂中,更应该建立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充分考虑对专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也应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要求为核心。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双向介入”,到企业实习、实践、模拟实作等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人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时,要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所设课程精干顶用,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主体教育为宗旨”的方针,一方面,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从属为主体,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总结,主动地学习知识。把先学习、后摸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实习、边操作,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每个学期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全程教学的始终,从而确保实践课的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转化。一是要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请进来”,即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三是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四是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条件,抓好模拟实验、实践、上机等环节的教学。

(三)培养目标要明确培养人才的服务或就业方向,适应市场要求对人才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密切关系,说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培养人才的服务或就业方向,适应市场要求对人才的需求。“实用型技能人才”反映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典型特征。定位于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关键。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市场要求,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职业的发展使得职业种类变化迅速,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分工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复杂,由于职业种类的迅速变迁,同一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培养人才的服务或就业方向,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和个人职业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琳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6).

[2]丁得果.“素质就业”及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茹英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充分社会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中等职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