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军械之首

2009-01-05

军事文摘 2009年12期
关键词:铁甲

苗 苗

甲胄是我国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故而我国古代常以“兵甲”作为战争的代称,如由于古代常以皮革制甲,故而又以“兵革”为所有军械物资的代称或战争的代称,至于古代以“甲士”为战士的代称则更是习见。甚至,单用一个“甲”字代表军士也并不罕见。古人十分重视制甲与用甲,往往将甲胄列为各种军械之首。

甲胄起源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狩猎活动中,在与各部落相互间的攻杀中,很自然地会用披在身上的兽皮作为护体之物。而在此基础上,也就会很自然地发展为有意地制造一些专门用来护体的衣与护头的帽,这就是战争中的甲与胄的由来。甲就是战争中护体的衣,胄就是护头的帽。无论是甲胄或是刀矛,都不是某人发明的,而应当是在古代先民狩猎与战斗的实践中逐步出现的。《释名·释兵》认为:“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卫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就是说,人类最早的甲衣是从动物的甲壳可以护体而得到启发之后所发明的。这种说法,是可以相信的。

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甲胄的最早实物,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4号殷代大墓中发现的殷代的青铜胄和皮甲残迹,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这都是相当成熟的手工艺品,并非原始粗糙之物,可知在殷代的战争中甲胄已经被普遍使用了。到了周代,出土实物更多,文献记载也更多,而伟大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的第一句就是“操吴戈兮被犀甲”,这更是人们所熟知的了。我国甲胄的使用与冷兵器时代相始终,从殷周至明清,在战争中与其它手段(主要是用盾)配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护体作用,使军士减少了伤亡的危险。

作为战斗中用以护体的特制的衣服,甲曾经有过不同的名称。从现有资料看,最早的称呼是“介”。称甲为铠,这是在用金属制甲之后开始的。秦汉以后,不仅铜铁所制的甲普遍称为铠,其它质料所制造的甲都可以称为铠,铠与甲是并称的,并且常常被连称为“铠甲”。为了使甲坚密而灵便,大都是用若干皮片或铁片连缀而成,舒展时穿在身上可以护体,脱下时卷束起来便于携带。所以,甲一般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身甲是最重要的部分,用于保护胸与背,其形制有如今之背心,如果再细一点还可分为胸甲、背甲和腹甲三个部分。保护肩部的部分叫披膊+保护手臂的部分叫护臂,保护手腕与手背的部分叫护手,保护颈部的部分叫盆领或项护,在腰带下面保护两腿的部分叫腿裙或膝裙,腿裙下面的尖角状装饰部分叫鹊尾,保护小腿的部分叫吊腿。古代的甲并不是以上各部分都齐全的,一般来说,时代越早,甲的形制越简单,所保护的身体部分越少;时代越晚,甲的形制越全备,所保护的身体部分越多。

古代的甲若按用途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人用甲与马用甲两大类。若按质料分类,则可分为藤甲、皮甲、铜甲、铁甲等。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藤甲

从民族史的研究中得知,不少发展阶段较为原始的民族,往往用藤条、藤皮编为保护身躯的藤甲。藤是各地都很容易得到的野生材料,又便于编结,对防御敌方的木棒、石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台湾兰屿的耶美人直到近代仍然使用着这种藤甲。

2皮甲

皮甲是我国古代甲的主要品种之一,从殷周到战国基本上全用皮甲。秦汉以后以铁甲为主,但皮甲仍继续使用。最初的皮甲是由披裹兽皮发展而成的,就是将两张生的整兽皮缝在一起,上部留一条缝或开一个孔,将头伸出去,再用绳在腋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用以保护胸和背。由于整片皮甲穿在身上活动不灵活,又不贴身,所以很自然地就把牛皮切割为一块块的甲片,再用皮条编缀成合体的皮甲。在前胸和后背,往往用大块的甲片;而在不断活动的腰、腋、肩、臂等部位,则用较小的甲片,使之贴身而行动方便。由于甲片一片片相连,颇似古代用竹木简连缀的书札,所以皮甲又称“甲札”。

在我国使用皮甲的漫长岁月中,曾经使用过很多种皮革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牛皮,而且都是熟牛皮。如果用生牛皮,则被认为是低劣之品。除牛皮甲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犀甲。这是用犀牛皮制成的。犀皮最为坚厚,是制甲的最佳原料。由于犀甲是一种名贵的皮甲,所以古代人常常作为战甲的代称;兕甲。是古代另一类著名的皮甲,但兕是什么兽,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结论。由于古籍中常常犀兕连言,《本革纲目》认为兕就是雌性之犀,故而学术界多以为兕就是雌犀,少数的意见认为是野牛;除了牛、犀、兕这三类皮甲之外,古代还出现过不常见的其它种类皮革所制的甲,如鱼皮甲、象皮甲、骆驼皮甲、熊皮甲、狗皮甲等。

3铜甲

在战争中以皮甲为主的阶段结束之后,我国古代主要是使用铁甲。但在这期间,曾有一个短暂使用青铜甲的过渡阶段,主要在周代。此时皮甲使用最盛,但皮甲在防御最尖锐的青铜兵器时,已显出难以抵御的弱点,所以古人曾制造过少数青铜甲。可不久就普遍使用铁器,也就制造了铁甲,所以青铜甲并未能广泛使用。

4铁甲

铁甲是我国古代使用时期最长的甲,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甲。铁甲在古代又称铁铠或铠甲,《周礼·夏官·司甲》注:“甲,今之铠也。”铁甲又称铁衣,如著名的《木兰诗》就有“寒光照铁衣”之句。

铁甲代替皮甲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当铁兵器与钢兵器在春秋末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逐步普及之后,原来的皮甲就显得难以抵御,不可能真正起到护体的作用了。

从战国到汉代,铁甲的制造不仅迅速扩大,而且技术日臻熟练,成为军队的主要护体装备。汉代又称铁甲为玄甲,是因为铁的颜色而得名的。如班固《封燕山铭》所写的“玄甲耀日”,就是形容闪闪发光的精致铁甲。从考古实物可知,汉代既有用较大甲片编缀而成的札甲,每领铁甲由数百片组成;也有用较小甲片组成的精致的鱼鳞甲,每领铁甲用甲片在3000片上下。铁甲的制作原料是块炼铁(也有少数以钢制作),经过锻打、退火,成型如长方形的甲片。每领甲重量从lO至20公斤不等。铁甲的编缀方法一般都是先横编再纵编,横编时由中间向两侧编,前片压后片;纵编时,由上向下编,上排压下排,完全是有规律的。编连甲片有的用麻绳,有的用皮条,这类皮条都是由韧性很好的熟皮所制。

铁甲的制作方法与基本形制在汉代已大体成熟,此后1000多年中,铁甲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精度的提高与类型的增多,而类型的发展主要又表现在保护身体的部位越来越多,在战场上的防护功能愈来愈大。在汉代,铁甲一般只有身甲与披膊,到了南北朝就普遍增加了腿裙或膝裙,到了唐代又增加了吊腿,有的还增加了臂护。由于铁甲各部分的增多,其总重量当然也必然增加。

重甲在作战中护体有效,但行动不便,有时反成累赘。为了骑兵轻装的特殊需要,也可专门造“轻甲”,其特点是“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亦杀重为轻”。铁甲的制作与使用在汉代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铁甲。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鱼鳞甲是用小型甲片为主的3000片左右的铁甲片编缀而成,因状似鱼鳞,故称鱼鳞甲。这种甲锻造精良,加工细致,从汉代开始,长期被使用,是铁甲的主要品种之一。

明光铠是普通札甲的改进型,在胸前与后背各连缀两块大型的圆形甲片,称为圆护。这种圆护大而厚,可有效地保护胸部要害部位的安全,而又不妨碍上体的灵活运动。加之这种圆护经过仔细磨制,有如镜面,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战场上可以干扰敌人的视线。这种铠甲在南北朝时期是最好的铠甲,到了唐代,仍被《唐六典》卷十六《武库令》列为13种铠甲之首。由于圆护光可照人,故而常将圆护称为护心镜、护胸宝镜。

锁子甲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铁甲。这种甲不是将一片片甲片用绳连缀而成,而是将甲片用一环套一环的办法连环而成,故而又称为连环锁子甲或环锁铠。据研究,这是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的铁甲类型,可以有效地防御弓弩的攻击。如果不用铁甲片而用铁丝如同今日锁链状地连环而成,就有似铁丝网所制成的衣服一样,故而又称为网子甲。唐宋时期,锁子甲与网子甲均已在中原流行。宋代名将韩世忠所部的主要护体武器就是“连锁甲”。宋代又将明光甲的圆护加于网子甲上,成为明光细网甲。元代普遍使用网子甲,并又称为“披网甲”。清太祖努尔哈赤长期穿这种甲,并几次起到良好的护身作用。

两当铠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甲,其特点是只有胸甲与背甲,在肩上和腰部用绳系连。这与古时的一种颇似今日背心的上装“两当”很相似。《释名·释衣服》:“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所以这种铁甲也就叫两当。两当铠适宜于骑兵冲杀,但护体部位不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以后就被更适用的明光铠所代替了。

5马甲

为了保护马匹不受伤害,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为马穿甲的习惯。马甲亦称马铠,马铠也有皮甲和铁甲两种,也是前期以皮甲为主,后期以铁甲为主。马铠与人用铠甲一样,也由几部分组成。用来保护马头部分的叫面帘,一般是一块开有眼孔的整甲。保护颈部的叫鸡颈,保护前胸的叫当胸,保护躯干部的叫身甲,保护臀部与后腿的叫搭后,都用小甲片连缀而成。一件完整的铁具装,重量约在40~50公斤之间,特制的重铠可达100公斤。

在古代战争中,马铠和人铠一样重要,军队对马铠的需要量也很大。披甲的骑兵一般是用于在战场上正面冲杀的正面部队,这一类重装骑兵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金代的“铁浮图”,这种头戴铁盔、身穿铁甲、下跨铁骑的金兀术的骑兵在战场上曾起了一定的摧坚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有“铁马”、“铁骑”,就是指这类披铁甲的骑兵而言。

胄就是用来保护头部的铠,故而《说文》又称首铠。胄在古代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名称。

最早的名称是胄,唐宋以后,胄又称为盔,这种名称至今仍然使用,如钢盔、铝盔之类,是大家所熟知的。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胄,是殷周时期的青铜胄。这种胄都是整体范铸的,多数铸有兽面纹饰。胄的前面遮至眉部,左右与后面都向下伸展,可以保护双耳与颈部,顶上都有可以插羽翎或缨饰的管形孔坐。青铜胄和青铜甲一样,使用时间不长,战国时期就让位于新兴的铁胄了。

从战国开始,我国普遍使用铁胄,或称铁兜鍪、铁盔。已见到的铁胄有两种形制,一种是范铸的,一种是甲片编缀而成的。与连环锁子甲传人中国的同时,又传人了锁子盔。明代还有一种上部为护头铁盔而下连护项的锁子网的头盔,最为实用。

头盔的形制比较简单,无大的变化。只是在隋唐以后,有的盔将左右两侧保护耳的部分加长,或再向外翻卷,成为带装饰性的“护耳”;有的盔将后边的护项延长至背部,称为“顿顶”;有的盔将前部庇眉部向下延伸至双眉之间,称为“护叶”。我们今天在戏剧舞台上所见到的头盔,基本上都是有装饰性护耳的头盔,乃是唐代以后的形制。

头盔形制比较特殊的,是一种基本上要将面部全部遮护的头盔。只现出两眼,就称为“面具”。可以用铜制,也可以用铁制,如果将面具加上狰狞恐怖的图案,上阵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

我国最讲究甲胄的时期是唐宋时期,宋代以后,甲胄就无多大新的发展,清代后期,热兵器已在军中普遍使用,甲胄也就很自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铁甲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科技类网络综艺《这!就是铁甲》栏目创新研究
《这!就是铁甲》的传播价值分析
无头兵马俑
铁甲怪来啦
这!就是铁甲
《这就是铁甲》杀青宴 郑爽素颜出席爆录制心得
《这就是铁甲》上海探班郑爽再次“带伤”上阵
铁甲雄狮空降技
龟背铁甲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