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作文“跨越雷池”导写与模拟评阅

2008-12-29薛海潮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23期
关键词:雷池栅栏行文

薛海潮

江苏省盐城市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作文题:

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而“跨越雷池”,则往往是一种思想的突破、行动的尝试、探索的实践,都将面临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请以“跨越雷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这道命题作文是对成语含义进行反向辩证思考,反弹琵琶,突破常规、传统的思维,求异求新而又符合事理。这就要求考生亦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结合生活,全面阐述文题所包孕的内涵及其所倡导的精神标向。

虽然“雷池”一语,原为地名,现只能用于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之中,但结合题前引语,“跨越雷池”的含意还是比较明显的,即“敢于越出一定的范围”。对“范围”的含义的把握,对我们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题意,乃至确定行文内容取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界限”,即规定好的或约定俗成的,不能或不准逾越的指定区域,这种区域可以是具体客观的地域,也可以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它同时还可理解为某种对象对人们行为、思想的“限制”,当然更可以是两者的统一。所以,题旨趋向更强调的是不因循守旧的“勇敢精神”,以及无惧反对、阻挠甚至打击的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行文:挑战常规(权威),敢于说“不”;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敢于突破等等。

但行文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再现“尝试”,立意肤浅。因为“尝试”仅仅是初次的试验,而这种尝试未必具有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限制性”,也未必具有很强的“考验性”。(2)记述类文章,不注重行动和思想的跨越过程,不强调主观能动性,行文缺少波澜。例如2007年的上海高考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行文也必须凸显“跨”的过程和“过”的结果。此题同理。最好还要有“跨”前与“跨”后的比照及感悟,以及跨越过程的艰辛与收获。(3)内容偏激、极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叛逆”。行文要分清是非,必须体现“跨越”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或弘扬追求个性、自由、真理的动机和勇敢精神等。(4)内容单薄,观点大众化。尤其在说理性的文章中,在古今中外的科学界、文化界、政治界等等,甚至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能体现此主题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应放开思维,深入思考,辩证看待跨越后的“成败”。无论说理还是记述,我们可以对“跨越”的行为或反省、或鞭笞、或倡导,如此行文,可别开生面,也可入木三分,启人心智。

【一类文】

跨越雷池

□张照

人们常常被一些定理、权威论证及经验所束缚,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我们如果不被它们限定,打破思想的束缚,跨越雷池,会发现“雷池”之外的风景更美好。

驼鸟极善奔跑,弹跳力极强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圈养这种强健鸟类的栅栏却非常低矮,连几岁的小孩一扬腿也能跨过。但驼鸟却甘心被这种对它们的能力来说根本不成障碍的栅栏所束缚,并且没有一只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驼鸟小时候就被主人放养在这样的栅栏中,那时它们尚小,还不能够越过栅栏逃到外面。小驼鸟试过许多次都失败了,就认为自己不可能跳过栅栏。久而久之中,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在它们心中那些栅栏是不可跨越的“雷池”,其实它们早已可以跳过栅栏,奔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往往会嘲笑驼鸟的愚蠢,但实际上人们也经常犯着和驼鸟同样的错误。

美国最大肥皂公司的老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穷人之所以一辈子成不了富人,并不是他们缺少才干或者机会,而是他们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他解释说,自己从小是在贫民区长大的,一次他看到一个有钱人开着昂贵豪华的车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内心羡慕不已,就回头问妈妈:“我家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富有呢?”他妈妈回答说:“因为你的祖父、父亲根本没有致富的念头。”从此,他就打破了以往“穷人就是穷人”的观念,坚信自己是能够富有的——跨越心灵的雷池,终于成为世界黑人首富。

可见,想取得成功,必先跨越心灵的雷池,在心理上有所突破才能获得成功,要相信自己才能成功。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那些世俗的条条框框从不适合自己,才能跨越心灵的雷池。

相信自己,是跨越雷池的第一步!

评点

文章对文题的把握十分准确,开篇就直入主题,亮出观点,显得干脆利落、准确到位;接着从“圈养鸵鸟”到“黑人首富”,事例新颖充足,详略互佐,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论证有力。不足之处在于语言还不够十分丰富生动。

模拟评分:内容20分+表达18分+发展15分=53分

【一类文】

跨越雷池

□杜丽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不是有了幸福,灵魂才会散发出令人陶醉令人敬仰的香?

他是不幸福的,但在他的身上我嗅到了花香,淡淡的,却是怒放的向日葵。

她也未曾体味到幸福的滋味,但为何那咖啡的香醇与苦涩,长驱直入我的心扉?

别人说他“发了疯”

他不是一个好画家,人们都说。

秀美的少女没有滑润的肌肤,脸上明一块暗一块,粗糙无比。星夜也应该是宁静的吧,或许舒缓的小夜曲会伴你入梦,但那杂乱的色彩让你眩晕……是银河?笑话!简直是一只狗打翻了颜料,用爪子完成的“杰作”。

梵高不介意叫他疯子,但他为自己的画作不值一钱而痛心不已。

“我要燃烧!”他说。

他离开海边漏风的小屋,离开喧闹但容不下他的街市,独自一人,静静地,扣动扳机。

他燃烧了生命!

他其实一辈子都在燃烧。红梅、少女、花圃、男人、农妇、星夜、天堂、自画像……哪一幅没见证他的撕心裂肺的尝试,他的突破,他的疯狂,他那如火般燃烧的思想?

今天当我看到了那静静伫立,却绚烂如阳的向日葵,我想到了梵高寂静而喧闹的一生。跨越雷池,失去幸福,这是宿命?

想起史铁生说过:“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一个特立独行的的女人

在一个干净的白瓷杯里,撒下一勺咖啡的颗粒,特立独行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就如那些经历了生死锤炼的褐色精灵,涅槃般一下子融解,一下子燃烧……

我仿佛看到,在那春光明媚的苏格兰乡下,溢着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小屋,桌角的咖啡氤氲着让人温暖的气息,柔软的羊毛笔与厚制纸张“沙沙”地摩擦。她正在写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书——《奥兰多》,虽然,她一生视婚姻为虚设。

这个天才作家的思想时刻斗争着,与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她始终在跨越内心的雷池,关于爱和恨,关于生与死。她的作品曾招来批评,但她却说,不要对作家发号施令,画地为牢,干脆不读算了!

她说她的一生就像咖啡,喝完了什么也没留下,只剩下一个空杯子,但保留着爱与恨的温暖。她也以一种极端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告别了爱与恨。

常人所谓的幸福,已不是标准。跨越,竟是一生的追求。

跨越了世间的雷池,心灵的雷池,体味到另类的人生滋味。我想他与她已无悔。

阳光下,伍尔芙微笑地对我说:“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评点

文章开篇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抒情并设疑激趣,总领下文。主体部分作者用富有文采与表现力的文句,带着抒情笔调,向我们呈现梵高与伍尔芙的超越“世间雷池”与“心灵雷池”的一生,引用、叙述、描写、抒情、思考,信手点染,洒脱成文,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情与底蕴。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于试题提示的角度之外,另辟蹊径,视角独特,见解不凡。文章从“幸福”与“人生”的角度,着力表现“跨越雷池”虽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亦是你的福祉”,可以使人体味到另类人生的滋味。思维辩证,用语隽永。不足之处是选材角度相对单一,价值定位不够清晰准确。

模拟评分:内容18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4分

【问题文】

跨越雷池

□仇雨

她总是戴着那顶展着荷叶边的帽子,什么时候都戴着,连上课也是。

这顶帽子确实很漂亮,淡绿的底色,零星点缀几朵小白花,一条浅粉的丝带随意扎成个蝴蝶结,真是好看极了。可是,也不至于时时刻刻都带着吧。有人问过她,她总是小心地躲着别人友善的目光,用蚊子哼的声音回答:“很好看啊……”大家都怏怏离开,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

终于有一天,几个顽皮的男生筹划着看看“帽子”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一个不留神,掀开她的帽子,刹那间时间仿佛静止了,大家都屏息注意着她的头,接着全班爆发出一阵哄笑——她头顶的中间竟然没有头发,露出难看的粉红色的头皮。

她瞬间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等缓过神来,早已羞愧不堪,一把夺过帽子冲了出去。

不知是上帝开的玩笑还是什么,头顶上那块头皮竟从不长头发,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像顶着个炸弹一样,看不得也摸不得,什么偏方正方都用过了,一点儿都不见效。她总是小心地掩饰好,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别人看到。

她抓着帽子在路上走走停停,想着自己那一触即发的心思。她竟意外地发现,走了这么长时间,根本就没有人像她平时所料想的那样对她评头论足、指指点点,人们似乎什么都没看见……

回到家里,她在镜前转了好久,别人若不是特意往自己头顶上看,真的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她暗笑,原来自己苦心掩盖的丑陋,在别人眼里是那样不值一提,自己反而总是因为戴这个帽子才显得异类、不合群。其实,那个雷池埋满的地雷,只不过是一堆哑雷罢了,可以轻松跨越……

第二天,她小心地梳了梳头,瞄了眼旁边的帽子,没有伸手,大步走出家门,阳光是难得的好,心情也跟着好起来。走到校门口,她深深吸了口气,微笑着走了进去,班上的同学都抬起了头,然后是零星的掌声,最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都知道,她已跨越了雷池。

在她揭开帽子的瞬间,也揭开了她的新人生;她跨越雷池的刹那,也跨越了心里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评点

乍看此文,内容新鲜生动,生活味道浓郁,叙述也在完整之余,有一定的波折,较为引人。因此,似乎可以给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数。但仔细分析,文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章头重脚轻,详略不当,行文内容比例严重失调。纵观全文,“跨越雷池”前的叙述描写应是实施“跨越”的触发点,却占了全文内容一大半之多。而对真正“跨越”过程太过草草,即“她”消除心理自卑感的具体过程渲染得不够充分,而这部分,恰恰是行文的重心所在,应是笔力集中之处,宜强化并突出“跨越雷池”的具体过程。二是行文角度并不属于最佳立意,因为,作者旨在反应“她”克服自卑心态,而这种克服明显带有被动性和偶然性,主观能动性则被淡化。结合前面的思路点拨,我们不难发现此点缺陷。同时,通过文中“那个雷池埋满的地雷,只不过是一堆哑雷罢了,可以轻松跨越”一句,可以发现作者对“雷池”的理解有误。三是语言表达有点生硬,心态转变不自然,议论不准确到位,如“同学们都知道,她已跨越了雷池”,此时的掌声应是因她的“勇敢”与“阳光心态”而起。为点题而如此行文,未免牵强。

模拟评分:内容13分+表达15分+发展12分=40分

猜你喜欢

雷池栅栏行文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层层推进,马到成功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围栅栏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