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档案话语

2008-12-17姜龙飞

档案管理 2008年6期
关键词:兰台符码老姜

姜龙飞

说是“盘点”,其实并不准备大动干戈翻箱倒柜,不过想挑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话语由头,随便聊聊。

有一个词汇档案系统运用很广,但只要出了档案這个圈,外人基本听不明白。这个词就是“兰台”。

查《辞海》,所谓“兰台”者,汉代宫内藏图书之处也,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

汉代距今,少说也有两千年了吧。能够知道两千年前有个叫“兰台”的地方,是存放图书(档案)的;有一种官职,是可以用“兰台”来指代的,这样的人,国学工夫肯定了得。但知识渊博的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肯定不高。因为“高人”永远都是少数。现在看来,也许大部分都集中到档案部门来了,以至于其他界别的人听到这个字眼常常一头雾水。

但没关系,别人懂不懂的,与咱何干?咱不能为此就降低自己的语言交流水准、放弃永远捍卫“兰台”圣人之后的嫡传感觉不是?

麻烦在于,我们老是操着古汉语去和今人讲话。会不会有一种木乃伊还魂的嫌疑?人家听不懂倒也罢了,不理睬你就是了,最多咱们自己和自己逗着玩,但既然交流了,却总不见效果,岂不是太没劲!老早以前,有个天仙般的美女,已经到了出阁婚配的年纪,可她寻来觅去,周围竟没一个能比得上水面倒影中的自己,她就爱上了那个倒影。结果怎么样?美女整日介镜月水花,自己和自己逗着玩,孤家寡人,愁肠百结,最终抑郁而死。

说实话,正宗的“兰台”其实是存放图书(竹简)的,尽管两千年前图档不分,但人家图书馆界尚未自命不凡,宁愿和冷言僻语“拜拜”,咱又何苦来哉?

而且,老姜最不喜欢的,是“兰台”所隐含的文化符码,这些符码大致有:皇权、专制、绝对的封闭和与民隔绝。中国档案历史传统中的所有糟粕,都可以从“兰台”顽强的自我表现中找到出典。千百年来,“兰台”文化始终占据着主流意识形态,表情嚣张地打压着历史对民主与自由的诉求,粗暴地、甚至是残忍地狙击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霸道的程度,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残痕累累。司马迁的横空出世,其实并不能证明“兰台”文化的荣耀,相反,它表证的恰恰是皇权对历史记忆的野蛮专制。当汉武帝不惜以阉割来根绝史官们对历史解释权的任何觊觎的时候,司马迁带血的耻辱便写满了“兰台”的每一根竹简。

这样的“兰台”,弃之何憾?

第二个想聊的词汇是“科技档案”。听到这个概念给人什么样的第一感觉?也许大多数圈外人士都会以为这是指记录科学技术活动的档案。但究其实却不对了,档案界所说的“科技档案”仅限于记录企业生产活动的档案。

1990年代有一次老姜参加一个有各界别人士参加的科技档案座谈会,有位大学教授的发言从头至尾都把“科技档案”误认作了记录科研活动的档案。结果你出你的题目,我谈我的感受,鸡对鸭讲,牛头不对驴唇。

用常人一目了然的词语,表达有悖常识的意念,老姜想象不出当初创造“科技档案”这个概念的那位先生(或女士)是怎么回事。很低级的逻辑错误,居然一纸风行几十年。其实档案系统有许多人后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概念的指代混乱,1994年出版的《档案学词典》为此颇费了一番心思,把这个概念界定为:“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表面看来,如此界定似乎可以解决指代混乱的问题:咱把一切可囊括的东西都一塌刮子搜罗了进来,还怕你哪一项对不上号?但实际上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它不仅解决不了这个概念的先天不足,还将其最致命的一点暴露无遗,那就是大而无当、包容过度。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产品一旦开发定型,走上流水线,成为任何一个熟练工都可以照葫芦画瓢的产业行为,大抵上也就不能称之为科技活动了吧?老姜好赖当过六年工人,无论当初还是现在,都不敢给自己开动机床的重复动作贴上“科技”的金字标签。但记录这个过程的档案却被命名为“科技档案”,真是荣幸之至啊!

概念是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一旦概念混乱了,下一步的麻烦还会小吗?近些年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虽然大幅下降,话语空间明显萎缩,但有些人颇不舍得放弃,尤其是过去曾指望这个概念混饭吃、并藉此挣得“专家”头衔的少数几位,既然事关“饭碗”和荣誉,理性便只能自告缺席,这些“专家”们的顽强“守望”也就情有可原了。

猜你喜欢

兰台符码老姜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羊的味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宝鸡市:档案局(馆)“兰台讲堂”正式开讲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老姜的诗和远方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四季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