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的赤壁

2008-11-21曾纪鑫

百家讲坛 2008年22期
关键词:曹军水军东吴

曾纪鑫

中国古代沙场争伐不断,若论战争之规模、力量之悬殊、时间之久长、过程之惨烈、格局之改变,赤壁之战并非“全能冠军”,可其影响之深远,简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经过千百年的渗透积淀,其过程、其故事已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比如仍活跃在当下流行词语中的“单骑救主”、“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连环计”、“苦肉计”、“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何以能在这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除了战争本身的因素外,实与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

后人熟悉了解的赤壁之战,更多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其细节之鲜活、场景之惊险、情节之曲折、故事之感人、人物之鲜活、争斗之激烈、智谋之奇诡,远远超出历史本身。

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之争、赤壁之战那“如雷贯耳”的知名度将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功劳也不可忽略与埋没。“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的这首《赤壁歌送别》为提高赤壁之战的声誉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杜牧的《赤壁》似乎更为脍炙人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则将诗词的文学赤壁推向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延及今天的多门类艺术创作,如84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今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等,更是利用无与伦比的现代传媒优势,为三国之争、赤壁之战的宣传与普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三国历史长期存在于说书、戏曲、书籍、电视、电影、录像等多种传播媒介之中,也就使得赤壁之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氤氲,令人一时难以窥见其“庐山真面目”。

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建安十三年(208年)初,染了重疾的刘表命投靠依附于他的刘备从驻守的新野(今河南新野)南移樊城(今湖北襄樊)。对于虽懂时事却不怎么会打仗的实干家刘表,曹操并不怎么担心,可对刘备就不一样了。想想看,在曹操眼里,当今天下配得上“英雄”这一称号的,只有他和刘备。所谓一天不容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刘备一天不亡,曹操就一天不得安宁。并且樊城与襄阳仅隔一条汉水,曹操闻讯大惊,要是刘表去世,襄阳乃至整个荆州(当时荆州治襄阳)落入刘备之手,事情可就麻烦了。时不我待,曹操当机立断,决定整军南下,亲自征讨荆州。

赤壁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曹操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占据荆州,消灭刘备。荆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正如《三国志·鲁肃传》中鲁肃所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并且拥有近10万兵力,显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严格说来,这是一场曹操准备并不充分而提前打响的战役,但是令他没有想到此次南征竟然出奇地顺利。仿佛神助似的,他率军上路不久,刘表就撒手归西。刘表长子刘琦长期遭受排挤,荆州牧的宝座自然传给了幼子刘琮,而刘琮软弱无能,在蒯越、韩嵩、傅巽等一班大臣的劝说下,决意投降曹操。

投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又恐事情多变,刘琮不想也不敢让刘备早早知道。等到曹操大军进至南阳郡宛城(今河南南阳),投降之事已成定局,刘琮才派属官宋忠向刘备“宣旨”。刘备闻旨,不觉大惊失色,当即拔出佩刀,欲杀掉宋忠解恨。其实,刘琮还是厚道的,总算给刘备留了一手,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谋生路”。如果再晚一点“宣旨”,刘备将成曹操的瓮中之鳖,历史则会完全被改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此时的刘备,除了逃跑一途,已别无选择。于是,他带着千余人马,匆匆撤退。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了刘备当时的狼狈与窘迫:“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之后,始有孙刘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具体经过,譬如诸葛亮劝说孙权抗曹,黄盖诈降火烧曹营,曹操败走华容等,读者大多耳熟能详,笔者在此不必赘述,仅就相关重要的历史真相予以澄清说明。

孙权将曹操的死敌刘备及荆州的残余势力刘琦纳入东吴的保护伞下,让他们躲入自己的地盘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避难,便意味着与曹操翻脸,面临不可预测的战争风险。也就是说,在诸葛亮还没有面见孙权之时,东吴早就作好了抗曹迎战的思想准备。孙权不是刚刚即位的刘琮,他虽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有谋略,有主见,“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贤,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他心里十分清楚,凭借东吴的地理格局,以己之长“限江自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因此,哪怕部将畏怯、众臣怂恿,他也不会轻易言降。

诸葛亮前来柴桑(今江西九江),主要任务并非劝说孙权抗曹,而是为刘备争取更多,更好的地位与待遇,并商定具体的出兵方略。事实证明,诸葛亮不辱使命,刘备本是投奔孙权寻求庇护,却并未成为孙权部下,而是按刘备意愿,“结同盟誓”,争取到了平等抗曹的联盟地位。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在战后利益的分配上作了重大让步,比如刘备、刘琦本是荆州主人,后来却不得不向孙权“借荆州”,就是一大明证。面对顺江东下、来势汹汹的曹军,孙权决定出其不意,于东吴境外主动迎敌,在荆州地盘展开决战。而这,又需刘备、刘琦让步方有可能做到,那就是放弃对夏口(今湖北武汉)及荆州江夏郡的控制权,任凭东吴军队出入。当孙刘结成同盟之后,周瑜便率东吴精锐水军逆流而上抵达樊口,正在那里“避风”的刘备有了东吴大军作后盾,也就随同周瑜一起返回夏口。然而,此后的夏口,就再也不是刘备、刘琦的地盘,而是高高飘扬着火红的“孙”字战旗了。自孙坚、孙策即开始梦寐以求,历经无数次血腥战争未能得到的战略要地夏口,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孙权收入囊中。

曹操舳舻千里顺江而下,号称80万大军,而实际兵力,综合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当为20万左右。南征荆州时,曹操所率军队十五六万,在荆州收容降军七八万,加在一起约24万。而且这24万军队不可能随同曹操一同出征,至少要在襄阳、江陵(今湖北荆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等荆州重镇驻扎一些守城部队。

我们再看抗击曹操的孙刘联军。就现有史料而言,孙刘虽然结盟,但刘备、刘琦军队并未投入赤壁之战。并非刘备保存实力耍滑头作壁上观,而是心高气盛的周瑜不让刘备插手,他豪情满怀地对刘备说道:“豫州但观瑜破之。”刘备曾任豫州牧,故有刘豫州之称。此语不仅把曹操不放在眼里,对刘备也多少带点藐视的味道。《三国志·周瑜传》及《江表传》都明确记载,周瑜所率东吴精锐水军计三万人,而实际用于赤壁之战的兵力只有两万。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瑜、

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也就是说,周瑜、程普各率一万水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另外一万水军上哪儿去了?极有可能留守夏口了。夏口不仅地理位置重要,且刚刚被东吴拿到手中,周瑜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又因为曹操分兵两路夹击夏口,所以不得不严防死守。

20万对2万,10比1的比例,表面上看,曹军占据绝对优势。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觉得曹操的军力并非那么强大。曹军千里奔袭,尚未充分休整又顺江东下,已是疲惫至极,正所谓“强弓末弩,势不能穿鲁缟也”。加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病疫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而赤壁之战,主要是双方的水军之战,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造玄武湖训练的水军,是用于对付荆州水军的,尚未训练成功,就因情势所迫匆匆南下,因此不堪重用;刘琮望风而降,曹操收纳荆州军士七八万人,其中水军不到三万,据有记载的孙权与刘表的六次水军交战结果来看,东吴全部获胜,没有一次失手,可见荆州水军实力也远远不及东吴。随曹操一同南下的水军没有实战经验,而荆州水军的作战能力又远逊于东吴,加之全是降卒,还来不及整训融入曹军,人心不齐、士气不振在所难免。两相比照,可见周瑜军队虽少,但在斗志、实力等方面,却居有相当的优势。

狭义的赤壁之战其实包括两次战役,一次是发生在赤壁江面的遭遇战,另一次便是人所共知的火烧赤壁。曹操大军顺流向东,周瑜水军逆流而西,两军在赤壁江面相遇。关于赤壁首战,《三国志·周瑜传》写道:“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东吴已经主动迎敌参战了,且打得曹军先头部队落荒而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严竣的事实仍未引起曹操注意,没让他清醒过来。如果说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仍陶醉其中,显然与实情不符。合理的解释是,此次遭遇战虽然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曹军的损失并不大,并且败在疾病,水土一旦适应,病情慢慢好转,就可以打个翻身仗了。曹军浩浩荡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也确实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地将两万东吴水军格外放在眼里。也许,曹操还想着孙权主动来犯,无险可依,无民可恃,正好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荡平东吴奠定基础呢。善于打仗的曹操初一交锋,马上看出己方水军不如东吴,于是便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将大军引向江北的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乌林镇),转入防御态势。其时已是十二月了,曹操就想在此过冬休整,等待明年开春再行进攻。结果曹军疏于防范,让周瑜钻了空子,以火攻方式使得曹操功亏一篑。

再就火烧赤壁的规模及结果来看,史书及《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多有夸大之嫌。两万水军,哪怕精锐无比,要想一口吃掉20万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况且曹操所率南下之军,也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于是,周瑜审时度势,认为只有速战速决,赶跑曹军,方为上策。周瑜部将黄盖也曾说道:“敌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所谓“烧而走也”,就是利用曹军的弱点火攻,将其赶跑。因此,火攻既是前奏,也是战役的主要内容。曹操千艘军舰沿长江北岸用铁锁连成一串,对前来诈降的黄盖没有任何防范,风助火势,冲天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并延及岸上军营。各军舰一时间难以挣脱单独逃散,军士纷纷跳至岸上逃命。周瑜水军虽尾随黄盖擂鼓而进,但也只是虚张声势、吓唬吓唬而已,并未追到岸上与曹军展开大规模的殊死拼杀。火攻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打乱敌人的阵脚,扰乱敌人的军心,动摇敌人的斗志。

曹操主动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合。曹操如惊弓之鸟,匆匆败退,逃得不快的残部与散兵,自然为孙刘联军所擒杀。

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监利北)退回江陵,清点部队,损失相当惨重,但死于赤壁的军士为数并不多,只有一部分烧死者与溺死者,其余主要死于败退途中的饥饿、疾病与瘟疫。

赤壁一战,曹操水军船只全部被焚,但有相当一部分却是他主动烧毁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黄盖仅以十艘装满火药的快船为先锋闯入曹军水寨,哪怕风势再大火力再猛,一下子也难以烧尽排列江岸的千艘军舰。只是曹操受到冲击与惊吓,觉得此次东征,经此一战,已无再战之力,遂决意全军引退。停靠岸边的军舰无法一同撤走,可又不能将这些船只、装备留给敌军,于是,曹操索性下令士兵四处放火,将余下船只一并烧毁,一艘也不留存。曹军撤退途中,应仍保有较强的步骑作战能力,并非史书记载或文艺作品描写以及后人想象的那么仓皇狼狈。为此,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一封信中为自己辩解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信中虽有粉饰自己之嫌,却也道出了火烧赤壁的部分事实,就连《三国志·吴主传》也说“公烧其余船引退”。

赤壁一战,使得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重新“洗牌”:刘备绝处逢生,终于逃脱了曹操对其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追杀,有了荆州南部四郡的地盘,从此不再寄人篱下像丧家狗似的东逃西窜;孙权的势力更加强大,不仅江东之地稳如磐石,版图还向西迅速扩张,本属刘备与刘琦的荆州,孙刘一场联盟之后,主人却名正言顺地换成了孙权;受到严重挫折的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水军的覆灭,使得他再也没有实力率军大举南下,要想攻克江南,没有强大,的水军,显然只能停留于幻想。赤壁之战成了曹操心头一个无法超越的隐疼与障碍,一把大火不仅烧毁了曹军的所有船只,也烧毁了他的勃勃雄心与冲天大志,终其有生之年,曹操的势力再也没有达到江南,仅局限于中原及北部中国。善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曹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便在内部采取休养生息、开源固本、富兵强国的策略,使魏国长期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后继者征服蜀、吴奠定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不论其范围、规模、时间、经过、细节如何,总之是给中国历史大局突然间来了个关键性的停顿与转折,东汉末年群雄角逐、分裂混乱的局面就此走向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之势。

在感慨之余,“谁的赤壁”似乎也就找到了答案——

赤壁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的赤壁,今日之赤壁,是多重合力的产物,是参战的英雄豪杰、无名士卒以及后世无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合谋、操纵、创造的结果。一句话,赤壁是中国的赤壁,是广大民众的赤壁!

编辑/汪微微

猜你喜欢

曹军水军东吴
“超前点评”折射“水军”控评乱象
蒙古水军曾称霸世界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连长今年四十一
网络水军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