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登脱围,没有任何计谋的“秘计”

2008-11-21避雪斋主

百家讲坛 2008年22期
关键词:和亲陈平大汉

避雪斋主

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太史公列入“世家”的,只有六人,而陈平就位列其中。陈平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司马迁称其“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其功业几可与汉初三杰相比肩。他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六计中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在白登山救了刘邦命的那一计。

白登之围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匈奴都是困扰中原王朝的一个难题。而这种困扰,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并且派遣大军收复河套以后,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北方也还算平静了十几年。但是在秦朝灭亡、中原发生楚汉战争之际,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到中原建立起大汉王朝时,匈奴已不是当初被蒙恬数十万大军压制得北退的匈奴了。此时距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已有九年,在这九年间,匈奴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悉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匈奴具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在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蒙古草原建立起了统一的军事政权,匈奴族内各大小部族,都在冒顿单于的铁腕下俯首听命。

一个能与汉相抗衡的游牧王国已在北方辽阔的大漠草原崛起。

彼时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匈奴趁机重占河套地区,并经常南下掠夺,威胁中原。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距项羽自刎仅两年,刘邦又迎来了另一个让他头疼的强大对手——冒顿单于。

此时,冒顿单于带领了40万骑兵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抵挡不住,遂向冒顿单于求和。刘邦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恐得罪被诛,于是干脆将马邑城献与匈奴,并与匈奴一起进攻太原。刘邦亲自率步、骑兵共32万人攻打韩王信,在铜靼大破韩军后,乘胜向北追歼,直追至晋阳平城(今山西大同)。

当时冒顿单于假装败走,把老弱残兵暴露于外,而将精兵藏匿起来,以引诱汉兵。刘邦果然中计,带领汉军深入追击。这时,冒顿单于的精锐骑兵突然出击,把刘邦重重包围在白登山(今大同东北马铺山)。刘邦身陷匈奴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下,没有军粮的接济,又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中原的兵士没有经历过这么冷的天气,有人竟被冻掉了手指。在被围了七天七夜后,汉军饥寒交迫,兵疲粮尽,内外不通,陷于绝境。而匈奴的骑兵却是严阵以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骢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刘邦自当了皇帝,又剪灭了异姓诸王,自我意识就开始膨胀,真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以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下凡有神灵附体保佑,颇有一股子藐视天下、不可一世的味道。然而,白登之围却撕破了他那件神化外衣之一角。他带兵亲征,不无炫耀之意——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对军情出现了重大的误判,导致这一次出征不仅没有能够凯旋,反而差点做了人家的俘虏被远押沙漠了。自此大汉帝国有了一个长久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畏惧匈奴的情绪从皇帝蔓延到了普通的士兵,直到数十年后,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反击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汉帝国才恢复军事大国的心理优势。

脱围秘计

可以说当时刘邦能活着离开白登山就是个奇迹,因此古代史学家多把功劳归于陈平的“奇谋”。那么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奇谋”呢?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载:“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即高祖刘邦)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音“胭脂”,匈奴王的妻子),围得以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人的好奇心是经不起挑逗的,太史公一句“其计秘,世莫得闻”,吊足了世人的胃口。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根据《史记》中那句“使单于阏氏,围得以开”推断:“此计乃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阏氏,阏氏言于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爱好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性,必憎恶而誓去之。此说简而要,及其得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

也就是说此计乃是通过挑拨单于阏氏的忌妒之心来达到逃脱目的的离间计。在此基础上,有人更是添枝加叶地大加发挥,说陈平让画家画了一名美女,连夜派人从小道将美女图送给冒顿的阏氏,并且告诉她,汉朝皇帝被困在这里,想把汉朝的这位美女献给单于。阏氏害怕如此一来,自己便要失宠于单于,所以就劝冒顿单于网开一面,放刘邦一马。更有一些人说,陈平用数百个傀儡做成美女登城的样子,阏氏看见之后,怀疑是汉军献给单于的,唯恐自己将来失宠,因此才为汉军解了围。

这一推论基本为后世史家普遍认可。因这一推论有损汉高祖刘邦的高大形象和大汉朝的国威,所以只能是不许外传的“秘计”了。也就是说。此计之所以秘,是因为它太下三烂。

这一解释似乎也为以上推断作了很好的论证,因为它不仅合乎逻辑,更重要的是也合乎人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结合史实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第一,楚汉之战,刘邦不是处境艰难,就是仓皇逃命,总是扮演着失败者与逃跑者的角色。而刘邦本人的行事作风也充分说明:他最不在乎的就是面子一类的东西。

项羽就曾经犯过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错误,对刘邦以面子相要挟。他将刘邦的老父亲放在祭器上,声称要当着刘邦的面把他的父亲给煮了。结果项羽悲哀地发现自己错了,刘邦不仅不急,反而对他说:“嗨,哥们儿,你煮完了要是不分一杯肉羹给我喝,我是不会原谅你的!”楚霸王为了面子可以自刎乌江,而刘邦为了逃命,为了取胜,却可以寡廉鲜耻。假如只为白登山这样一个小小的脱身计谋,就如此做作地计较面子问题,若不是虚伪就只能是另有阴谋。

第二,如果陈平真是用这样的计,战场上兵不厌诈,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战国时张仪使楚就曾贿赂楚怀王夫人郑袖脱身,说辞就是秦王要用美女换张仪,若秦美女至楚,夫人将无地位云云。读这段历史时,大纵横家张仪的胆魄和机智令人赞叹,同时也反衬出楚怀王的无能。如果陈平也能像张仪,几句空言就解决了大问题,绝对是好计。没面子的是匈奴,不是汉。这样的好计却要“秘”起来,没有理由。

第三,冒顿单于是怜香惜玉之人吗?不是;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吗?不是;是爱美人甚于爱江山的人吗?也不是。为了弑父夺位,他不惜以爱妾作为活靶子以训练手下的忠诚;为了迷惑敌人,他又不惜把另一个宠妾拱手送给东胡。

匈奴的崛起是因为冒顿单于,大汉长期不敢出塞也是因为冒顿单于。他是一只头角峥嵘的狼,而不是中原那些纠缠于儿女情长的无能君王。把这样一个人来比楚怀王,这不是无能而是无知。冒顿单于精心设局诱困大汉皇帝,结果却

为了阏氏的一点儿忌妒,就虎头蛇尾地主动把人放跑了,这说不通。

在匈奴方面,北方大草原的风俗,从来都是把女人当成财产的,认为女人只不过是“看着快马的脊梁,凭着利枪的锋尖,迎来的下贱女人”。父亲死了,儿子可以以后母为妻;长兄死了,活着的弟弟就可以把长兄的妻子占为己有。冒顿单于当然也从他老子头曼那里继承了一堆女人,单于阏氏忌妒估计也忌妒不过来。因此把阏氏比作中原一个爱吃醋的王妃,是一种一厢情愿、毫无根据的浅陋比附与想象。如果阏氏真的是因为忌妒而放走了刘邦,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刘邦从白登山回来后,采取了对匈奴和亲的政策。不仅没挡住大汉美女,反倒变成了明正言顺地大批量输入,这阏氏可亏大了。

第四,兵法云:围城必缺。在白登山上还有个城池可以防守,一旦出了城,在旷野之中,匈奴的铁骑正好可以纵横驰骋。所以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刘邦是绝对不会出城的。试想冒顿单于为了歼灭汉军,用了多少心机。史书记载,刘邦出征之前,派出十余批使者到匈奴和谈,实为打探匈奴内部军情。冒顿单于知道汉人会刺探情报,所以将精兵肥畜藏匿起来,让汉使看到的尽是老弱残兵和瘦弱牲畜,汉使都回报说匈奴可击。因此可以说冒顿单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志在聚歼刘邦及汉军于该地。在这种形势之下,陈平怎能负责任地告诉刘邦,匈奴真的是要放他一马,而不是将计就计放出去再杀?

秘计真相

如果传统的推论并不可靠,那么真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暂且先把种种猜测都放下,绕开眼前的重重迷雾,直接看其结果,也许会让我们的眼睛更亮一些。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刘敬奉命“往结和亲约”。

和亲协议的主要条款有两条:第一,以汉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阏氏,每年多次向匈奴送去丝绸、稻米及其他食物的大量礼品;第二,汉朝开放边市与匈奴通贸易,双方结为兄弟,互不侵犯。这意味着匈奴不用费力就可以得到比出兵掠夺还要多得多的财物,通过边市又可以获得汉朝精良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可见协议的约束主要是针对汉朝方面的,匈奴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报。无论汉朝如何美化自己的这一行为,和亲都带有明显的妥协性。

贾谊在《势卑》中更是直指和亲的屈辱性,他说:“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以汉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顾为戎人诸侯也,势既卑辱,而祸且不息。”就是说汉朝向匈奴赠送财物的实质就是向匈奴进贡,大汉王朝等于已经沦为匈奴的一个诸侯国,是臣服于匈奴的,而并非什么兄弟。

刘邦的和亲协议,堪称中原外交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对刘邦来说,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决定。况且刘邦已用秘计骗过了冒顿单于,成功脱身。虽然手段不光彩,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个胜利者。所以原则上讲他更是不可能轻易走这一步的。

但结果是他回来后却恰恰这么做了。

在将传统的说法排除之后,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刘邦并没有在白登山成功脱围!

暂且把这当成一种假说,我们再回头去看看整个事件的经过,看看所有的疑惑能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刘邦在白登山“七日不得食”,已是岌岌可危的生死关头,为了保命而签下这个城下之盟。冒顿是得到利益而退兵的,而不是因老婆忌妒而退兵的。以当时刘邦的处境,被迫签下这样一个城下之盟显然是十分屈辱的,这也就是对此秘而不宣的原因。

但假如这份协议是由汉朝主动签订的,那么情况就会大大不同了。在堂皇的和亲外衣掩盖下的不平等条约,更不容易被人发觉。因此,对刘邦来讲,当务之急就是要制造一种“成功脱围”的假象,其次要为这个假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般来说,人们宁愿被人认为卑鄙,也不愿被人认为无能,一句“无毒不丈夫”依然可以说得豪气冲天。陈平的“秘计”虽然会被误读为卑鄙,但是它非常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假象:大汉王朝仍然掌控着整个局面,决定着事件的走向,并未到被人用剑抵着喉咙的境地。

因此,所谓“秘计”实际上是散布在世人眼前的一枚烟雾弹。

然而一个谎言通常都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圆,为了维护成功假象,他们使用了秘计;为了让人相信秘计存在,又需要若干个谎言。

第一,和亲必须要由“自己人”提出来。

《汉书》上说:“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其实这只不过是刘敬与刘邦合演的一出双簧而已。试想在此之前,和亲都是在诸侯国之间进行,而从没有与蛮族和亲的先例。刘敬敢劝皇帝老子把女儿远嫁大漠,是他真的胆大还是奉命而行?刘邦一听就准奏,是从谏如流还是顺坡下驴?

第二,假如真的是命悬一线,仅靠一条秘计就脱围了,往往会使人觉得这条秘计太神奇,太神奇了就不可信了。因此在秘计之外,白登之战还有强大的后援“大军”。《史记》与《资治通鉴》上都提到了刘邦的“大军”。《史记》上说:“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资治通鉴》也说:“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

所以就又有人推测,冒顿单于是因为刘邦的主力部队就快到了,害怕遭到内外夹击才撤围的。试想,如果汉朝真的后援将到,刘邦完全可以守在山上,静待援军,而不必冒险突围。当时汉军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天气,冻饿了七天七夜之后,很难说还有什么战斗力。而匈奴铁骑却是吃饱穿暖,严阵以待。在这种情况下汉军下山,无异于羊入虎口。再者,如果冒顿单于害怕遭到内外夹击,那么当这群毫无战斗力的人下山之时,岂不正是一次将其歼灭的天赐良机?因此持这种说法者还不如干脆认为,冒顿单于爱阏氏真的是爱得不行了。

所谓的“大军”仅仅是为了告诉世人:大汉朝既有“秘计”脱身,又有“大军”作后盾,是上了双保险的,一切尽在掌握!

第三,一个更不容易察觉的障眼法,就是阏氏对冒顿单于的说辞。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阏氏劝冒顿单于的话是:“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也就是说,冒顿单于通过武力将大汉占为己有,可想治理好也是很难的。这样的分析确实在理,以匈奴游牧文明与中原冠戴之邦的巨大差异,这句话冒顿单于应该也是能听得进去的,他应该也还没有作好当大汉皇帝的心理准备。

但是这能够作为冒顿单于无条件放走刘邦,计谋得逞的理由吗?不能。利用单于阏氏游说虽不是空穴来风,但是目的却并不是为了逃脱,而是为了向冒顿单于求和,保命!因为当时冒顿单于若想灭掉汉高祖实在是太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刘邦求和,冒顿单于都不一定能答应。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秘计”就是没有秘计。

然而,整个事件看下来,这又确实是一条高明无比的“秘计”。在制造了一条“世莫得闻”的“秘计”后,败仗变成了胜仗,屈辱变成了荣耀,城下之盟变成了玩冒顿单于于股掌之上,刘邦变成了临危不惧机智脱险的大英雄。至于后来的和亲、送礼,那是汉朝自己想出的对付匈奴的计策,是主动而非被迫的。讳莫如深的妙用就在于,它总是使人往别的方向去想,然而你越是猜想,越是远离事实的真相:真正高明的计谋就是没有计谋,讳莫如深的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

编辑/杨志庆

猜你喜欢

和亲陈平大汉
大咖的替身
结局很意外
邓国精
虚惊一场
烟事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慧眼识陈平
烦心的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