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

2008-11-04杨嘉萍

21世纪中学生作文·中考适用 2008年9期
关键词:土气割麦辛勤

杨嘉萍

【原文】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里家家户户加倍繁忙。昨天夜里吹过了一场南风,田陇上便满是小麦的金黄。妇女们担着盛了饭的竹篮,孩童们提着装了浆汤的瓦罐。前行后撵着送饷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挥镰操劳在南冈。两只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背上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耗尽了力气还是不觉得热,只是吝惜这夏天的白日长。更有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子,抱着幼小的孩子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拾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旧的竹筐。听了他们三言两语的家常,我禁不住引起无限的悲伤:“家里仅有的收成都缴了税,拾点儿漏掉的麦穗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和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和蚕桑。从九品吃禄米一年足足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就暗自惭愧,整日里怎么也不能够忘怀。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对自己“曾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愧疚,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诗里总有心灵的揭示,总有情感的蕴含。在《观刈麦》里,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真切生动,历历在目。

诗中主要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妇女挑着盛了饭的竹篮,孩子提着装了浆汤的瓦罐往田里赶去,给正在辛勤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青壮年农民在南冈田野挥汗如雨弓背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精疲力竭,还不觉得炎热难熬,只是吝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儿活。写到这里,农民劳碌艰辛的情景已经凸现出来。接下来描写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旧的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地里漏掉的麦穗。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了。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既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劳碌艰辛,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而这些都是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的。

诗中,作者不仅叙事,而且写心。作者在叙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能真实写出他们的心理,尤其是刻画他们在特定情况下的矛盾心理,深刻揭示诗的主题。“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劳动人民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被他刻画得细致入微,深入底蕴。此时,他的心弦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撼了,他直歌其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些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太多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同时,诗人由农民生活的悲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深感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融为一体。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体现了白居易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诗风。

猜你喜欢

土气割麦辛勤
割麦客
科学家老爸的“土气”育儿经
“土气”班级育芳华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楚雄书(外二首)
关心下一代工作
《花乱开》
UGG:一种“土气”的鞋子如何征服了世界
选择
Spring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