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恕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2008-10-16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花店仇恨论语

百家讲坛

中心为忠 如心为恕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面对千变万幻,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对学生曾申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孔子走后同学就问他,老师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宋代朱熹先生解释忠恕两个字非常好,非常简单,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他还进一步说,你看这两个中国字写得很有意思,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也就是说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而如心呢,就是将他人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的话你就变得宽容了。所以叫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但是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儿。如果我们没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可比的标准可就太多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忠于君主的时代,我们过去不是经常说历史上那些忠臣都是愚忠,今天我们还需要忠吗?其实想一想中心为忠,我们就会知道,这个概念永不过时,因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外在一个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何在。

有个小故事,一家小花店,要招聘一个营业员。来应聘的有三个小姑娘,花店的主人把三个女孩都留下了,先工作一星期,看她们怎么卖花。

第一个女孩因为是学园艺出身,所以她非常专业化,只要来了客人,她会先询问顾客给谁送花,为什么送花,她给你解释每一种花代表什么,几朵花代表什么,花与花相配组合出来的语言是什么。她用自己的专业去做,很多人都很喜欢她,业绩不错。

第二个女孩因为卖过花,她会从利润上,从花店的收益上考虑更多,所以她很精细。大家知道,搬运花卉的时候有好多会折了,损了,花朵掉了,这个女孩在插花的时候总是会拿牙签把断了的花再插到花泥上,这样会节约成本。第三个女孩子既不懂花语,也没有卖花经验,但是这个女孩子是一个本性特别清纯善良的孩子,她看到那些残花败朵也舍不得扔掉,她总是站在花店的门口,看见早晨有上学的小孩,就会把那些残破了的花一个一个放在他们的小手里,晚上有散步的老人她也会捧着一把花出去,送给他们。

花店的主人一星期以后,决定留下第三个女孩子。其实第三个女孩从客观资质上来讲比前两个差,但是她有一颗善良而忠诚的心,这就是一种中心为忠。

她舍不得扔掉折技的花朵,但也不拿这些花朵去卖钱,她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会有人说,这个女孩子运气好,她遇到了伯乐,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

每一个人要从自己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世界是变化的,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着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能不减,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直在提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真君子心中所患的是无能,担心自己没本事,而从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这话还有一种表述,叫作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要发愁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去尽忠的那个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是否有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如果有本事的话早晚有你的位子。也不要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真了解你啊?如果真有的话,那么总会有一天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一个年轻人问老者,说你看这一片沙滩,有这么多小沙粒,我就像沧海一粟,你说我在这个世界上怎么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老人捡了一粒沙子,说你觉得这就是你,是吧?一撒手掉在沙滩上,你还能给我找着吗?他说那当然找不着,满沙滩都是沙子。老人从怀里掏出一颗珍珠,啪,掉在地下,说你能给我捡起来吗?他说那当然,因为不同,就捡起来了。老人跟他说,那你就明白了,你把自己先做成一颗珍珠,还怕别人捡不起来你吗?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就是《论语》里面的根本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你,你就暴跳如雷吗?一定要着急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孔子自己是怎么做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通过自己学习,修炼,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

于丹感悟: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说老天不给我机会,动不动就去埋怨是别人挡了我的路。我们的心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估价,这就是一颗心的所在,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真正地建立起来了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

要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儒家的经典就教给了我们自省、认知的一条可行之路。有些人知道自己不好,也看见了自己的过错,却是闻过而饰非,孔子就感慨,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他说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过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的人。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却常不自觉就把理由推在别人身上。

我曾经看到一本管理的书籍,说现在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在一周5天的工作日里专门有一天定为无借口日。5天都让你不找借口很难,但是将一天,不管你出了什么样的闪失都不要找借口,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其实这样的习惯成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那个境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一个人内心温柔敦厚,有所涵养,保持着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责于人,心自己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于丹感悟: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的话,则远怨矣,就会远离别人的抱怨。自己也不抱怨了,别人也不抱怨了,实际上也就已经从忠推到了恕。

恕之道 推已及人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了,记不住,就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就给了他一个字,这就是恕。一个恕字可以终生受用。

我们之所以提倡恕,是因为它难。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才会宽容。然而宽恕也是有前提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两条无形的线,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线,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线,它是提升的。也就是说恕道不是无边的,我们永远不要以为恕道能够到法律底线之下。所以在可控的空间之内,我们的心如何宽容?宽容源自于理解,这种理解就是看一看他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

恕,就是要善待别人,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别人不能善待自己,或受到了伤害时,还是应该宽恕为怀。

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用正直坦荡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化解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纠缠不休。

古希腊神话里面有一个大力士海格里斯。有一次海格里斯在路上碰到一个小袋子,它静静地躺在很窄的山路上,挡路了。海格里斯想要把路清出来,便踢了它一脚。没想到踢了一脚,这个小袋子膨胀了一下,大了,也不动,海格里斯生气了,上去啪啪又踢它几脚,这个袋子越踢越大。海格里斯找了一根大棒子,就开始打,打到最后,这个袋子就大到把这条路给塞满了。这个时候路边出来一个哲人,静静地跟他说,大力士啊,你不要跟它较劲了,这个袋子的名字叫仇恨袋。这个世界上只有仇恨是这样的东西,当它出现在路上的时候,你置之不理,根本不碰它,把仇恨扔在一边,它也就这么大了,它不会给你造成更大的障碍。当你逐渐走远了,它就被忘记了。但是如果你跟它较劲,你越踢它,越打它,仇恨袋的原理就是越摩擦越大,最后它会封死了你整条人生道路。人这一生有太多太多要走的路,有太多太多远大的梦想,仇恨袋在我们行走的每个路口都若隐若现,关键是你一定要过去较这个劲吗?什么是恕?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真正有了体会,知道人生有很多的无助与苍凉,了解他人的艰辛和自己道路的远大,对自己内心的忠诚真正把握了,对于自己怎么样去走这个路,就会得出来自己的结论。

中国人常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 当心中充满仇恨时,生活就成了地狱。孔子以一个恕字,包括了所有的道理。但为什么这个恕字并不容易做到?是什么原因,令我们常常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呢?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艾丽斯,她提出过一个情绪困扰理论。她说一个人因负面情绪而引起的人生困扰,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人的信念。信念又源自什么呢?源自于你对事情的判断。遗憾的是,人往往从一些片面的判断出发,夸大了负面情绪和痛苦,所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产生了、形成了一种困扰。也就是说,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在艾丽斯这个理论中,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了人的困扰,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投入。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都不能宽容的话,那何谈宽容别人呢?如果你跟自己都较劲,有很多事情都过不去的话,那你看这个世界肯定处处都是狭窄的。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过新年,想买双新鞋,便去各个鞋店挑选。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觉得这个鞋店的款式不好,那个鞋店的价钱太贵,等到款式、价钱都合适又没有他穿的号码了,结果挑了一整天,一双好鞋没挑着。直到黄昏,当他无比郁闷地往家走的时候,迎面过来了一个坐轮椅的人,他一看,说哦,这个人连脚都没有,他没有这烦恼,他用不着去挑鞋。这个挑了一整天没挑着合适鞋的人站在那里,心里突然明白了一种侥幸,就是自己还有鞋可挑,何必要那么挑剔呢?你总归能找到自己的鞋,相比于那些连鞋都没有权力去挑选的人来讲,你是幸运的。所以人看这个世界,该抱着什么样的角度呢?我们往往是在一种片面的情绪里夸大了自己的痛苦,所以要对别人实行恕道,对他人、对世界有宽容之心,前提是放弃跟自己的这种较劲。

有很多时候,人总会看见不曾拥有的,而对眼前拥有的一切会忽略。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心灵的坐标,是你能不能对世界抱有希望和宽容的前提。每一个生命有机缘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今天,走到我们目光的相遇,这都是一种值得感恩的机缘,恕道里面还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偏旁都从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现在由于过于匆忙动荡,把太多的东西看作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人看到什么都是本分那就不会有感激,如果看到情分更多,那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所以忠恕里面是包含感恩之心的,这种感恩就是对当下的一个朴素的寻常的机遇:此刻能对自己身边的人抱有一种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的一种心情,会让我们对世界更加宽和。

于丹感悟: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情,就会更愿意理解别人,也就更容易宽恕别人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抱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别人沟通了呢?

现在书店里有多少人际沟通的、交往的技巧的书籍啊,老在说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都筑上水泥了,一个一个单元门都关得紧紧的,不像大杂院的时代,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各家各户干什么大家都知道;每一个人越来越封闭了,人跟人的沟通越来越艰难了。其实真正艰难的永远不是物理的障碍,而是心灵上的藩篱。那么这个藩篱何在呢?在于我们自己的苛刻和挑剔,在于我们缺少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你老看别人的不好,你眼神中就带着隐隐的不屑,你能够有一种真正的坦率忠诚去面对他吗?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但人跟人的沟通有时候就这么简单。

曾经有一位文学大家,他匆匆忙忙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乞丐,在寒风里向他伸手乞讨。他摸遍身上,想掏出点钱来给这个老人,偏偏那天他身上分文没有,发现掏不出一个铜板,看着那个老乞丐一直在瑟瑟寒风里伸着手,他就特别内疚地握着他的手,说兄弟啊,我真是对不起你,我今天没带钱。那老乞丐陡然一震,看着这位衣冠楚楚的绅士,说老哥,你是叫了我一声兄弟吗?他说这我已经知足了,今天我心很满意了,这比你给我什么我都高兴。

有的时候,我们也许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世界上乞讨,但是我们隐隐地会在各方面希望得到一种肯定,希望别人给你这样一种关怀,这是什么呢?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有时候它很简单,这样就会导致你对很多事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有的时候遇上了好机遇,却可能会被坏心情放走;遇上不好的机遇只要保持好心情,总会等到好的转机。

一个阿拉伯的传说,说两个朋友出门,要穿越沙漠。走在漫漫商旅之途,难免会有一些争执、磕碰。有一天两人争执了起来,一个人愤怒地打了另一个人,被打的人想想很郁闷,就在流沙上写下了,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两个人继续往前走。到了半夜,暴风雪来了,他的朋友先醒了,赶紧推醒他,说咱俩赶紧逃生。两个人到了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躲在大石头后面,这个人又拿出小刀在石头上刻了一句话,说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朋友说哎哟,我打你的时候你怎么写在沙子上,我叫了你一声你就刻在石头上了?这个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伤害,我们要抒发一下,写在沙子上的,风一过流沙就平了,这是要被遗忘的;但是别人对你的好,这是要铭刻的,刻在石头上让它永远留在心里。

于丹感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过往,有过伤害,也有过很多的恩典,你把哪些写在流沙上,把哪些刻在石头上?铭刻的与遗忘的往往不同,有些人铭刻仇恨,他就遗忘了所有的幸福;有些人铭刻幸福,他的心充满感恩。何为忠恕,这个道理从两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贯之,到今天走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说简单了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再纷乱,再迷茫,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样的一生相信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有我们的一颗心在。

猜你喜欢

花店仇恨论语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历史与仇恨
Fire and Ice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别让“仇恨袋”挡住你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招牌
招牌